寫浏陽才女歐秀松《浏陽進士歐頤中的後代,清代才女歐秀松,衡山狀元彭浚曾為其作傳 》時,提到她的兒子周倬是舉人周必誠的十六世孫。周必誠是浏陽東鄉古港膏浒周氏開派一世祖,十六世孫周倬是國字輩,派名國光。周倬同輩中比較有名的有浏陽征義堂農民起義領袖周國愚,在浏陽古港鎮梅田湖村膏浒組就建有周國愚紀念祠,“周國愚紀念祠”牌匾由譚仲池先生題詞。祠堂正門聯:英名昭後世,大義啟先河。

浏陽古港周國愚紀念祠 譚仲池題
清末周國愚率領的征義堂起義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周國愚以傳習切磋國術為名,多方征集義士,與鄧萬發、曾國珍、陳朝泾、陳宣昭、朱興祥、曾世珍、梁振興、周大玖等人志同道合,準備相機起事。後六年,浏陽知縣曾傳訊周國愚,周國愚據理辯駁,隻能以查無實據收場。鹹豐二年(1852年)秋,蕭朝貴率軍圍困長沙,周國愚派人與太平軍取得聯系,準備起義。不料太平軍所派使者被古港督辦團練的王應蘋抓住并殺害。周國愚知道後随即派鄧萬發、曾國珍等前往古港,在獅山書院内将王應蘋(字鑒湖,浏陽三口人)處死,之後便動員起事。
當時長沙已在太平軍圍困之中,浏陽又兵力單薄,浏陽知縣趙光裕用緩兵之計,請周國愚請進城協助守城,并暗中監視。周國愚将計就計,利用守城的合法身份,以防搶劫為名,捐富室之款,封富室之糧倉,籌集糧饷軍械,備起義所需。九月,周圍愚暗遣義軍頭領黎樹标率先遣隊六十人去達浒,計劃奪取團防局武器。黎樹标率隊潛入達浒,住在自己家裡,當晚洩密,東門、達浒等地圖丁五百餘人突然包圍黎宅,一把火将房屋燒毀,先遣隊全部罹難。接着,豐田(今達浒鄉豐田村),大坳(今官渡鄉田郊村)的活動相繼失利。周圍愚遂将主力退據三口、寶蓋等山洞潛伏下來,自己仍留在縣城,以待時機。
鹹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32歲的西王蕭朝貴(廣西武宣人)在長沙南門外妙高峰中彈,傷重不治身亡說起。太平軍久攻長沙不下,于是隻能轉戰江西。湖南巡撫張亮基(字采臣,号石卿,江蘇銅山人)派江忠源(字常儒,号岷樵,湖南新甯人)率兵于十六日駐紮在浏陽縣東馮家嶺,這引起了當時協防浏陽城的征義堂首領周國愚(也作周國虞)的懷疑。浏陽知縣趙光裕卻告訴周國愚,江忠源說:“官兵隻是經過浏陽往江西剿粵匪,等長沙的糧饷運到便會離開”。周國愚感覺事情不妙,便連夜離開縣城偷偷回到東鄉。
果然第二天江忠源就張貼出告示稱:“奉檄來治征義堂事,所欲得者渠魁數人耳,餘俱不問,能縛首惡來獻,即免剿。”于是周國愚派鄧萬發、曾世珍前去打探為首的江忠源情況。混在人群中的鄧萬發、曾世珍看到江忠源人比較瘦弱就像個乞丐一樣,便覺得他不過就是個混飯吃的烏合之衆,根本沒把江忠源放在眼裡。
周國愚得知為首的人如此不堪,随即便率領之前退據三口、大光洞、寶蓋洞等地的征義堂主力三千餘人,舉“官逼民反”的白旗宣布起義(這個白旗沒選得好!),準備兵分三路圍攻浏陽縣城。江忠源則派守備李輔朝領一營駐防縣城,以防内變。征義堂起義軍在經過城東三元宮(今關口水佳渡頭組)的時候,迷信的周國愚竟跑去問三元宮内祀奉的三位将軍(唐、郭、周)何時攻城為宜?問卦的結果是,要等到第二天攻城(十八日諸事皆宜),起義軍是以錯失了戰機。
十八日,征義堂起義軍兵分三路,左路剛到達東城外詹家嶺便遭到清兵阻擊,起義軍銳不可擋,殺傷清兵頭目何正杭等多人,乘勝進逼唐家洲受到清兵伏擊,後面從詹家嶺清兵追擊,兩邊夾擊,起義軍頭目張大武奮勇砍殺數人後被亂箭刺死,起義軍損失慘重。中路一股則突襲浏陽縣城,也被守城的李輔朝一營擊退。右路剛到關口,便遇到江忠源親率的清兵伏擊,起義軍犧牲三百餘人,餘部則向東潰走,江忠源部乘勝追至雙江口,随後發出告示:“不從賊者,領良民牌,免剿。”當天晚上就有五千多人領良民牌,到第二天早晨已達一萬多。
在這種情況下,江忠源覺得時機成熟,立即親自率兵千餘進駐古港,決定剿撫兼施,瓦解征義堂起義軍。并派伍煜、趙軒領兵五百進剿溪江;文鴻盛,江筠領兵五百進剿黃泥嶺。但招撫工作并不順利,巡撫張亮基得知後,便調雲南總兵經文岱率兵冒雪進駐平江蘆洞、十八盤;令平江知縣林厚恩派兵防守天子崗、祖師岩等地;請江西萬載同知林福祥派兵堵鐵山界、太平關。就這樣征義堂起義軍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朱興祥、陳國材、陳朝、陳德昭等二十多名頭目被俘虜,遭斬殺;受傷逃脫的曾世珍也被抓回正法,七百多人被殺,六百多人被擒。首領周圍愚則逃到湖北漢陽鹦鹉洲,曆時12天的征義堂起義宣告失敗,江忠源因剿匪有功擢升為道員。
次年(1853年)夏,征義堂首領周國愚、鄧萬發等先後被捕殺,家産也被沒收充公,浏陽縣用繳沒的家産分别在浏陽東鄉古港、三口塅、沿溪橋、陳家坊、東門市、泉塘、永和市、範家嶺8地辦起了8所義塾,推動了浏陽教育的發展。
膏浒周氏開派一世祖周必誠
同治《浏陽縣志》選舉卷 舉人周必誠
翻開同治《浏陽縣志》選舉卷,在舉人篇有建文四年(1402年)壬午科舉人周必誠,”任江西進賢知縣,擢山東道監察禦史,巡按河南,見人物志。“而在人物卷宦績篇有"周必誠,建文時舉人,初任進賢令,有惠政。擢監察禦史,巡按河南,剛直不阿,權貴側目,緻政後設講堂教訓鄉裡,裡人立祠祀之。"
同治《浏陽縣志》人物卷 宦績周必誠
周必誠,派名存誠,字文齋,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寅時生,中建文四年壬午科舉人,初任江西進賢縣知縣,有惠政。永樂七年奉勅陞山東道監察禦史,巡按河南諸道,剛直不阿,權貴側目,後以老緻仕,在籍設講堂訓俗,鄉裡感被,今享堂鋪是其遺迹。擴膏浒世業,立版圖九都二甲周後興。公祠立在享堂鋪至康熙己亥東遷建今處,顔其堂曰“郁文”。壽八十四歲,成化三年丁亥殁。葬膏浒享堂鋪側,乙山辛向,碑志。原配龍氏,繼配左氏,諱福,生子一,伯玉。
時有威遠将軍陳公諱清早殁,遺子伯霖幼孤倚公為父,公為之撫養婚教,且立九都五甲版圖陳守祖側坳背,陳氏子孫至今猶與序尊卑之禮。
浏陽古港膏浒周氏(郁文堂)
受姓始祖惠公,以國為姓。遠祖浚公,字宣德,号逸民。 派祖伯璋公,字仲章。遷浏祖道祥公,伯璋公之後,原名楚祥,南宋末年攜弟及二子由江西甯州(今修水)遷浏陽,為膏浒始祖。傳七世至存誠公,官名必誠,字文齋,為膏浒一世祖。至存誠公九世“宗”字派衍為二十五房(分别是俨、侃、偁、僖、康、甯、邱、時、凱、智、瑚、隆、美、嚴、思、濂、文、武、榮、夏、精、積、迪、廣、嶽公房),後分居黃佈、梅田、壩頭、赤塘、大岸、漿田、黃岡嶺、古港、白沙等地及善化之官山、平江之嶽田等地。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已傳27代,丁口2萬餘人。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周鎮經主修郁文堂《周氏族譜》,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周鎮疆主持郁文堂接修譜,起于第十二代,有周宷臣傳、伊房世系表等。鹹豐九年(1859年)周國瑽、周泰佑主持續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周康儒主修俨公房叢文堂《周氏房譜》, 周安慶(字家餘)主修甯公房豫順堂《周氏房譜》。
字派:
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
英才逢景運,良士應時昌,文經聯武緯,耀祖輔朝綱。
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資積累,曆久愈榮光。
世系:
周道祥(原名楚祥)——周德源、周德澄——周俊章,周傑章——周文會,周文樂——周舉、周學,周棋——周仁,周良;周用——周必志,周必誠、周必忠(遷雲南)、周必孝;周必仁——
周存誠(官名必誠,字文齋)——周伯玉(字景瑗)——周念珍(字象昭)、周念 、周念環、周念瑺、周念瓊——周思錿(字合威)、周思錫、周思銘,周思隆、周思越,周思泰,周思道,周思錦——周大簡、周大連、周大崧,周大臻,周大來;周大濂(濂公房16),周大興;周大訓、周大川;周大廣(廣公房24);周大嶽(嶽公房25)——
膏浒周氏人物:周倬、周培、周鎮璜、周宷臣
周鎮洋——周世弼(号亮齋)——周倬——
周倬,字槑生,派名國光,母親歐秀松通經史,工吟詠,周倬還在襁褓中時父親周世弼就去世了,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長大後能詩擅畫,擅長古學大白,諸體淡遠,學王孟畫,品亦高。著有《袖月樓史鈔》四卷,其中有一首關于”浏陽八景“之一的楓浦漁樵的詩,《雙楓浦》:”秋深荒浦落征鴻,猶見盈盈一水通。不是詩人經宿地,更誰來問舊雙楓“。光緒《湖南通志》人物志長沙府浏陽縣有《周倬傳》。娶壕上黎氏三房黎志生的長女。
同治《浏陽縣志》選舉 例納文員周倬
周倬,監生,任四川夔州、嘉定、綏定等府經曆,署梓潼波廳通判,署峨邊廳通判,眉州、合州知州,越隽石柱廳同知。
同治《浏陽縣志》人物卷宦績周倬
周倬,字槑生,北城人,善詩畫,由監生捐府經曆,任四川夔州、嘉定、綏定等府經曆。署遂甯知縣,有惠政,及移任,民遮道乞留。補清溪知縣,署合州知州,甫下車,粵匪至圍城,倬出千金繕守,登陴轟炮,賊遂遁,閱月,賊别股至圍城,知有備,數日去,州民安堵,因名其城曰:周公城。(見《合州志》)既援兵四集,鼓噪索饷,民恟懼,倬白上憲請損之目曰:吾官可棄,吾民不堪剝也。上憲意動,願所請。又峨邊、越隽、雷波等廳素稱難治,倬至平反庶獄結以恩信,番民悅服,後轉石柱廳同知,請假歸,卒于家。年七十九。著有《袖月樓史鈔》四卷。
《浏陽縣志》選舉封贈 周倬父親、祖父
周鎮洋,以孫周倬贈奉政大夫,妻蔣氏贈宜人。
周世弼,以子周倬贈奉政大夫,妻歐氏贈宜人。
同治《浏陽縣志》選舉 周培、周鎮璜
在同治《浏陽縣志》選舉卷中,膏浒周氏人物還有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舉人周常恭,嘉慶十八年癸酉科歲貢周鎮三。例納文員明有周思泰,任河南信陽知州;清有周培,附貢,曆署山東夏津新泰東阿知縣,陞北均州知州,周氏譜并署山東陽谷、湖北棗陽知縣。周鎮璜,廪貢生,任寶慶府訓導。
同治《浏陽縣志》封贈周培父母,周鎮璜父母
周常縫,以子周培晉封奉直大夫,妻王氏、張氏俱宜人。
周常經,以侄周培封文林郎,戊寅志作修職郎,妻劉氏封孺人,戊寅志作八品孺人。
周常緯,以子鎮璜封修職佐郎,妻張氏、喻氏俱八品孺人。
同治《浏陽縣志》選舉 樂善好施 周宷臣
周年華,字宷臣,北城人,修古江、沔江、韓家港、羊古、浦子港河溪,楓漿、永安、八仙諸橋,置義山,平道路,費萬餘金,鄉人德之,奉旌建坊。
參考資料:《浏陽縣志》、《周氏族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