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農民起義都有一個弱點,對于他們來說造反是因為吃不了飯、種不了地、娶不到老婆,而不是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于是他們心中都有一種小富即安的想法,一旦吃到了山珍海味、買到了良田萬頃、娶到了三五個漂亮媳婦,那他們馬上就會轉變成為時代的堅定擁護者,而不是毀滅者。
于是絕大多數農民起義要麼被招安,要麼就是失去了初期那種席卷天下的氣勢之後被剿滅。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農民起義往往缺乏遠見——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那麼遠的東西。

朱元璋劇照
但是朱元璋卻不同。
古來從底層起義,能夠統一天下的也不過兩個人,一是劉邦,二是朱元璋。他們都有一種共性——面對敵人的時候既殘且忍,對那些真正能幫到自己的人,又恨不得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他們炒了吃。當然,統一之後再将這些人一腳踢走也是一種共性,不過這方面容後再叙。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後,雖然地盤大了也穩固了,兵也有了糧也夠了,但還遠遠稱不上雄霸天下。當時在長江上遊有陳友諒,長江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劇照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1360 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陳友諒認為應天唾手可得,于是,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隻好召集衆将商量對策,一時衆說紛纭,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知道劉基有主張,于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衆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隻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張士誠看起來強,但真打起來必然是采取觀望态度,以為自己是坐山觀虎鬥,其實卻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友諒攻擊應天,并說願意在江東橋做内應。
6 月 23 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發現這裡的地形地貌根本不是康茂才說的那麼回事,這多半是個圈套,于是率軍就撤,但可惜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1363 年2 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将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隻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将士堅守 85 天。7 月,朱元璋統兵 20萬人,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陳友諒直到此時也占據着優勢,他的船又大又多又高,而朱元璋就是一堆小船。一般來說,這就好像大炮對步槍,勝負幾乎沒懸念。但可惜如果戰争可以這麼簡單地換算就好了。鄱陽湖水戰,從8月29日開始,至10月 3 日結束,進行了36 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1364 年元 旦,朱元璋稱“吳王”——距離他參加起義軍,已經整整過了十一年——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釋出指令。因 1363 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曆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1364 年,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标自然就對準了張士誠——牆頭草的必然結局,無論朱元璋、陳友諒誰赢了,張士誠同志都會是一出悲劇。
張士誠像
張士誠是泰州(今屬江蘇大豐市草堰鎮)人,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1354 年在高郵城稱王,建國号為“周”。1356 年,建都平江(今蘇州)。消滅陳友諒父子後,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将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讨張士誠。檄文列舉了張士誠八大罪狀,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與西吳有關外,其餘全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不看開頭和結尾,非常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元朝的讨伐令。這表明朱元璋已經以順承天命的王自居,準備繼承王朝的正統——農民起義發展到這一步,就已經開始具備新朝氣象了,或者說是要表明自己開創新時代的實力與欲望。一旦表現出一這點,錦上添花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來了。
朱元璋的軍隊攻勢迅猛,至 1366 年 11 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将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這差不多就是陳友諒當初幹過的事情。古來成大事者如果沒有這樣的殘忍手段,那皇位自然也就輪不到他做。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 1367 年為吳元年。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大廈,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内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
張士誠反複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
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到 1367 年9 月,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隻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 47 歲,東吳滅亡。
陳張二人被滅之後,朱元璋已經占據了中國南部廣大地區。雖然北方還有一個曾經雄霸世界的龐大帝國存在,但可惜,帝國的後裔并不能繼承祖先的榮耀。當南方的勢力在急速整合時,他們的表現更像是一個純粹的看客。
當時南方的形勢是方國珍占據浙東、陳友定據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廣東和廣西則仍處在元朝統治中。在平江戰役快結束之時,朱元璋已派參政朱亮祖率兵進攻方國珍,然後又命湯和為征南将軍,從甯波進攻方國珍,方國珍于 1367 年 12 月歸降。不久,朱元璋又消滅了陳友定。
南方終于徹底統一,剩下的事情,自然是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