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四十四:設六官、北周立、宇文邕)

公元556年

仿周禮置六官:一杆文化大旗

公元556年,西魏丞相宇文泰革新官職,仿照《周禮》設定文武百官。

宇文泰改革時,西魏已經在關中紮穩腳跟。當時的天下勢力一分為三,除了宇文泰指掌實權的西魏,還有高歡之子高洋建立的齊國以及南方的梁國。三個國家的戰略目的完全一緻——滅掉對手,統一全國。

與北齊和梁國相比,西魏的實力最弱。地處關中地區的西魏,經濟貧瘠,供應乏力,軍事實力上也處于劣勢。西魏起兵之初,高歡曾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前來進攻,宇文泰手下不足一萬。除了在經濟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宇文泰占據的關中,還是三國之中的文化課差生。

宇文泰手下的軍隊,大都是六鎮之亂的鮮卑将士,文化水準較差。而北齊占據山東河北,是世家大族的聚集地,文人才士層出不窮。南朝梁國更是自诩華夏的衣冠正統,經常大搞文化建設。高歡就曾經跟手下的文臣說,梁國整天搞文化建設,弄得我們這裡人人心惶惶。讀書人都認為梁國才是正統,宇文泰對此更是擔心,他必須想一個辦法,讓跟着他的文臣武将,有個名正言順的争奪天下的旗号。

在鮮卑的民族起源傳說中,他們認為自己是黃帝後人,輾轉遷徙到鮮卑山,才把鮮卑當成自己的稱謂。而西周王朝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玄孫,是以,鮮卑和西周本來就是一家。

改革最先從西魏最進階别的六個上司人身上着手的。除了宇文泰自己,還有五個人也參與了進來。他們是柱國大将軍李弼、趙貴、獨孤信、于謹和侯莫陳崇。這五人追随宇文泰多年,忠誠可靠又功勳卓著。五人裡,李弼是宇文泰起兵時從敵營投奔而來;趙貴是在關中鎮将賀拔嶽死後,最先提議宇文泰接掌關中兵權的頭号支援者;獨孤信在北魏時就是名将,還是宇文泰的發小;于謹則是智囊;至于侯莫陳崇,更是在起兵之初,帶着七個人就拿下了叛亂的原州城,幫助宇文泰打響了起兵的第一槍。

他們和宇文泰一起,共同受封新的官職,代表着宇文泰政權的最高上司層,正在身體力行的踐行着項重大的改革。仿照《周禮》設定新的官職,宇文泰等六個人的原本官職都被棄置不用,他們都有了新的名号。宇文泰的丞相變成太師、大冢宰;李弼變成太傅、大司徒;趙貴變成太保、大宗伯;獨孤信變成大司馬;于謹變成大司寇,侯莫陳崇成了大司空。這些官名都記錄在《周禮》之中,屬于西周的官職設定。換句話說,宇文泰把現有官職兌換成西周官職的做法,實際上是官名的複古改革。

宇文泰的基本思路是這樣,但要具體操作,他沒這個水準,得找個幫手。宇文泰找到的人是蘇綽。這對君臣的相遇有點偶然。一次宇文泰和大臣周惠達商議朝政,周惠達沒想出來,說丞相你先等等,我出去琢磨一下。過了一陣,周惠達回來說意見。宇文泰一聽,說你這辦法好,誰幫你想的?周惠達說是蘇綽,向宇文泰極力推薦,蘇綽就這樣受到了重用。宇文泰想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時候,蘇綽幫他搞政策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蘇綽的建議是去曆史中尋找文化依據。他跟宇文泰說,我們占據的關中,曾是西周的發源地,而我們的統一事業,雖然艱難,不也正和西周的興起如出一轍嗎?是以蘇綽建議,仿照西周的制度去建設關中。這樣宇文泰政權就直接成了西周的繼承者,在政權的合法性上,能夠追溯到更早的時代,比起自稱繼承漢魏的梁國和北齊,要高明得多。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宇文泰和蘇綽能夠參考的西周制度并不多。他們選擇了從《周禮》入手,把重點放在改革關中政權的官職制度上。蘇綽事務繁忙,過度操勞,仿照周禮設定六官的工作做到一半就病逝了,餘下的工作由出身世家大族的盧辯繼續完成。

宇文泰仿照周禮設定六官,不隻改變了關中政權的官職名稱,也明确了宇文泰奠定霸業的政治思路。他仿效西周,從曆史中去尋找能為現實服務的制度力量,極大地凝聚了關中政權的人心。

結論:仿效西周制度設立六官,增強了宇文泰政權的文化競争力,也影響到後來北周建國的名号。通過仿效西周制度,為後來北周建國提供了理論支撐,也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四十四:設六官、北周立、宇文邕)

公元557年

周篡西魏:宇文泰創業艱辛

公元557年,西魏權臣宇文護擁戴宇文覺稱天王,建都長安,定國号周,史稱北周。

宇文護所擁立的天王宇文覺,是北周實際開創者宇文泰的第二個兒子。由于宇文覺隻有十四歲,宇文泰臨終時,将大權傳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想讓宇文護輔佐宇文覺,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

宇文護輔佐天王宇文覺改朝換代的時候,宇文家族在關中地區已經營了二十多年,來自西魏的政治阻礙已經完全被清除,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宇文護建國還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宇文覺的年紀太小了,隻有幫助他登上更高的位置,才能穩定人心。

通知西魏皇帝元廓退位的,是宇文氏的功臣趙貴,禅讓诏書寫好之後,元廓就離開了皇宮。轉眼到了次年正月,盛大登基儀式開始了。宇文覺在群臣的矚目之下,按照祭祀禮儀,向上天宣告了這個消息,他還追尊了父親宇文泰為文王,母親為王後。被廢掉的西魏皇帝元廓,被封為宋公。曾經幫助宇文家族創業的功臣宿将,也受到了封賞。比如趙貴被封為大冢宰、獨孤信被封為大宗伯,而宇文家的實際掌權者宇文護被封為大司馬。

按照北周實行的周禮六官制度,大司馬位置還在大冢宰和大宗伯的後面,宇文護把這兩個位置給了趙貴和獨孤信,是想要拉攏一幫老臣支援自己。可趙貴和獨孤信的想法不同,他們覺得無論是在資曆還是能力上,宇文護都不能和他們相提并論。更何況宇文護還不是宇文泰原定的接班人。宇文泰原定的接班人是宇文護的大哥宇文導。宇文導才能突出,早年追求宇文泰東征百戰,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将。可惜宇文導因病早逝,死的時候上萬百姓自發為他送行。宇文護就沒這個本事了,他是大哥死後,臨時被指定為宇文泰接班人的。雖然也曾被宇文泰安置在軍中曆練,可打來打去,不過就是個蹭軍功的。宇文泰和高歡在邙山會戰時,要不是親信掩護,宇文護就死在了戰場上。他跟着八柱國之一的于謹出征江陵梁國時,于謹知道他得蹭點經驗,還不能有危險,索性就派大将軍楊忠與他同行,以防不測。

如今執掌北周大權,但趙貴和獨孤信這些老臣不服,宇文護又想到了去找于謹幫忙。宇文護對于謹說,現在局面不穩,你得幫我。于謹說你放心,我和你叔叔情同手足,不會看着不管。第二天上朝,衆人議論紛紛,意思宇文泰死了,以後誰說了算?于謹站出來說,以前天下大亂,都是丞相宇文泰披荊斬棘,才打下了關中基業,宇文護是丞相的侄子,論感情和親兒子差不多,現在丞相把後事交給他,這有什麼可議論的?朝臣一聽,誰也不願意當出頭鳥,宇文護的位子暫時坐穩了。但為了繼續穩定消除朝中反對自己的意見,他還要繼續努力,幫助宇文覺登上天王的位子,封賞一衆老臣,就是他做出的努力。

跟着宇文泰創業的老臣都受到了封賞,但這些虛名并不能打動他們的心。趙貴是在宇文泰創業之初,最先提出擁立宇文泰掌握兵權的人,看到宇文家都當了皇帝,趙貴有點酸,每次上朝都耷拉着睑。趙貴找到了同樣是創業老臣的獨孤信,說你看我們辛苦創業,結果讓宇文護占了便宜,不如反了吧。獨孤信勸他說,我們不要折騰,現在什麼都有。結果謀反的事就這麼算了。

可沒多久,趙貴和獨孤信謀劃謀反的事兒傳到了宇文護耳裡。宇文護在宮裡安排好士兵,把趙貴召來,趙貴不明是以稀裡糊塗地一進宮,就被宇文護捉住殺了。獨孤信也被免官在家,他和宇文家是親戚關系,為了保全獨孤家的面子,宇文護把他賜死家中。

這樣,沒能通過建國封賞安撫住的北周建國功臣,讓宇文護通過暴力手段解決了。清楚了主要敵對政治勢力的宇文護,既有宇文泰任命的輔政身份,又是北周建國頭号功臣,将權力牢牢集中在了自己手中。

宇文護的專權長達十餘年,他先後殺掉兩任皇帝,引發了北周宗室成員的内部屠殺,并導緻了北周的朝政衰落,為楊堅最終的奪權篡位,提供了條件。

結論:北周、北齊和南朝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宇文護成為北周權臣,引發北周宗室相殘。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四十四:設六官、北周立、宇文邕)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四十四:設六官、北周立、宇文邕)

公元572年

宇文邕親政:闆磚拍出來的權力

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勸谏太後飲酒過度為由,召見當時北周第一權臣、晉國公宇文護。在宇文護誦讀《酒诰》勸谏太後之際,以一塊玉制手闆猛擊宇文護的後腦,将其打倒在地,再用刀劍刺死。宇文護死後,宇文邕開始親政。

周武帝和宇文護,既是合作了十二年的君臣,也是血脈相連的堂兄弟,周武帝突起殺心要從他的父親宇文泰托孤說起。556年宇文泰病重之際,曾托孤給侄子宇文護,自己的諸子都年幼,而且外敵勢力龐大,是以希望宇文護總攬軍政,完成自己的遺志,統一北方。宇文護答應得很好,而且也确實這麼做了。

宇文泰死後第二年,宇文護把他第三個兒子宇文覺推上了王位,建立了北周。宇文覺年僅十六,少年天子,性情暴烈,不願受任何人限制。宇文護本想繼續當他的攝政王,獨掌大權,宇文覺卻不願意做傀儡。宇文覺暗中策劃一場“鴻門宴”,想除掉宇文護,卻被身邊人洩密。宇文護便先一步下手,毒殺了宇文覺。随後,宇文護又以差不多的手法擁立和毒殺了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毓。

560年,皇帝的位子終于輪到了宇文邕。宇文邕當時十七歲,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有了兩個哥哥的前車之鑒,宇文邕坐在皇位上,卻是如坐針氈,想活命,要演戲。結果這場讨好宇文護的戲一演就演是十二年。他給宇文護封官大冢宰、晉公,讓他手中的軍政大權師出有名;有臣子說宇文護的壞話,他趕緊召集衆臣,當着宇文護的面斥罵那個講他壞話的人;還專門寫诏書表彰宇文護的功勞,而且指令天下人為表恭敬,在書文和交談中要避宇文護的名諱,以晉國公或者大冢宰代稱。總之是極盡尊崇之能。

宇文護的母親早年被北齊俘虜,母子分離三十五年,後來北齊将她放回。宇文邕對她也竭力奉承,凡是賞賜她的物件,一定是極盡奢華。每到四時伏臘,宇文邕更會率領皇族親戚向宇文護之母行家人之禮,以此來博得宇文護的歡心。

凡此種種,一方面讓宇文護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也把宇文護慣得更加驕橫跋扈。

宇文邕吸取兩位兄長的教訓,和宇文護維持着表面上的和平,暗中卻一直在積聚力量,尋找機會。572年宇文護從同州駐地傳回長安,隐忍了十二年的宇文邕終于決心借此機會鏟除宇文護。

宇文邕召來宇文護,對他說:“太後年事已高,卻貪杯好酒。我們兄弟屢次勸說,太後都聽不進去。兄長既然入朝,可否前去勸谏一番,太後或許會聽。”宇文護雖然跋扈,卻素來孝順,于是欣然接受。當天宇文護來到太後居所,拿出宇文邕事先為他準備的《酒诰》,對着太後就讀了起來。他正專心讀着,宇文邕舉起桌案上的玉埏,猛擊其後腦。宇文護當即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身邊的近侍何泉手持事先準備好的刀砍殺宇文護,何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中要害。這時,原本躲在一旁的衛公宇文直跑了出來,宇文直是宇文邕一母同胞的弟弟,也是宇文邕身邊為數不多可以信任的人之一。最終三人合力之下,一代權臣宇文護命喪刀劍之下。

此後五年,宇文邕振興國政,充實武備,很快就滅掉東邊的北齊,結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結論:誅滅宇文護勢力,使宇文邕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從内亂傾軋中解救了出來。宇文護被殺後,北周的大權才真正開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宇文邕除去了心頭之患,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親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礎上,終于使原來弱于北齊的北周,轉弱為強,為五年後滅北齊、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四十四:設六官、北周立、宇文邕)

宇文護死後,宇文邕開始親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