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二戰世界名将蒙哥馬利來華通路。在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時,他說:“閣下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而毛澤東卻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着搖搖頭說:“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檔
那麼毛澤東為何這樣說呢?他那天才般軍事才能在紅軍時期尤其是遵義會議前後屢屢出奇兵怎麼樣呢?
書生意氣,紙上談兵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李德不顧敵我力量懸殊,仍固執己見帶領中央紅軍與湘西的賀龍所部2,6軍團合兵一處。雖然中央負責人是博古,但是李德堅持,博古完全照單收,當時博古年僅24歲,對比現在也就是剛畢業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實習生,他也沒有指揮打仗的經曆,由于王明要到共産國際任職,為了便于遙控,他就委任年輕的博古負責中央工作,而李德雖說是蘇聯伏龍芝畢業的,但是在他自己的工作經驗裡僅僅是指揮過最大的戰役也不過是團級别的。
就在博古為不懂軍事指揮而焦頭爛額之際,自帶光環的李德一來,使得博古為之興奮,于是李德以軍事顧問身份執掌紅軍指揮大權。但是李德指揮作戰喜歡在地圖前做标準的“圖上作業”,而這些地圖的比例尺是1:10萬,更嚴重的是他所使用的地圖大都是概圖,并不是标準的實測圖,地圖上标明的山,結果卻是河流,就這樣李德還将部隊放在哪甚至連挺機槍架在哪裡,哪裡修一座碉堡都在地圖上标明,然後下達給作戰部隊執行。為了盡快與300公裡外湘西紅軍會合,博古和李德早已将湘江戰役慘痛的教訓抛之腦後,指令部隊加快行軍速度,可是他們哪裡知道,蔣介石和他的高參們早已摸透了李德的行軍意圖。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
其實蔣介石早已派湖南省主席何健将10萬大軍埋伏在了紅軍的必經之路上,另外中央軍陳誠的8個師以逸待勞,以及川軍6個旅,随時可以投入合圍紅軍。而此時紅軍僅僅3萬多人,國民黨軍則有40萬之衆。兵力比1:13,紅軍到達通道縣時已經非常接近敵人的包圍圈了,而博古和李德絲毫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危機來臨了,仍舊堅持與紅2,6軍團會合,為了挽救危機,早已失去兵權的毛澤東,以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主席的身份列席會議,就這還是周恩來想方設法争取來的。
因為周恩來,張聞天,朱德都曾親曆過毛澤東指揮反圍剿取得的勝利。是以在此危機關口,周恩來等人想想聽聽毛澤東的看法。1934年12月12日,通道縣恭城書院裡,寒風徹骨,氣氛肅靜。中央軍委臨時決定在這裡召開緊急會議。與會者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和李德。會議由周恩來主持,着重讨論紅軍戰略轉移的前進方向問題。
通道轉兵會議
會上,毛澤東極力說服博古等主要上司人,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經過毛澤東多次勸說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大多數人最後贊同毛澤東的正确主張。會議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通過了毛澤東甩掉強敵、西進貴州的主張。李德因為自己的意見被否定而提早退出會場。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通道轉兵”。如果沒有聽從毛澤東的意見,紅軍甚至中國革命曆史可能都要改寫。毛澤東能提前預知危機,并能在紅軍陷入危機之前将紅軍拉回來。
總結
通道轉兵前一開始并沒有多少人很贊同他,因為大家并沒有看出來真正危機的到來,是以沒有強烈的感覺,而毛澤東除了有豐富戰争經驗,而且還能抓住戰争的最本質的規律,不僅了解自己,而且更知曉對手的意圖和底牌,此時毛澤東判斷出蔣介石得知紅軍遭湘江戰役失敗後,一定急于求得一塊根據地休養生息。而最好的地方就是湘西,是以他料定蔣介石一定會在中央紅軍前去與湘西賀龍紅2,6軍團會合的路上布置重兵埋伏,等着紅軍的到來。
時隔多年李德寫的一篇名為《中國紀事》的回憶錄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在成千上萬的紅軍獻出了生命之後,毛澤東終于獲得了表達自己主張的機會,這說明共産黨高層正發生着一種微妙的變化。對于毛澤東來講,這是自1932年以後,他第一次參加高層會議。”
通道轉兵的意義,正如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指出的:“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隻有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