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二战世界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在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时,他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而毛泽东却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着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那么毛泽东为何这样说呢?他那天才般军事才能在红军时期尤其是遵义会议前后屡屡出奇兵怎么样呢?
书生意气,纸上谈兵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李德不顾敌我力量悬殊,仍固执己见带领中央红军与湘西的贺龙所部2,6军团合兵一处。虽然中央负责人是博古,但是李德坚持,博古完全照单收,当时博古年仅24岁,对比现在也就是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实习生,他也没有指挥打仗的经历,由于王明要到共产国际任职,为了便于遥控,他就委任年轻的博古负责中央工作,而李德虽说是苏联伏龙芝毕业的,但是在他自己的工作经验里仅仅是指挥过最大的战役也不过是团级别的。
就在博古为不懂军事指挥而焦头烂额之际,自带光环的李德一来,使得博古为之兴奋,于是李德以军事顾问身份执掌红军指挥大权。但是李德指挥作战喜欢在地图前做标准的“图上作业”,而这些地图的比例尺是1:10万,更严重的是他所使用的地图大都是概图,并不是标准的实测图,地图上标明的山,结果却是河流,就这样李德还将部队放在哪甚至连挺机枪架在哪里,哪里修一座碉堡都在地图上标明,然后下达给作战部队执行。为了尽快与300公里外湘西红军会合,博古和李德早已将湘江战役惨痛的教训抛之脑后,命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蒋介石和他的高参们早已摸透了李德的行军意图。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其实蒋介石早已派湖南省主席何健将10万大军埋伏在了红军的必经之路上,另外中央军陈诚的8个师以逸待劳,以及川军6个旅,随时可以投入合围红军。而此时红军仅仅3万多人,国民党军则有40万之众。兵力比1:13,红军到达通道县时已经非常接近敌人的包围圈了,而博古和李德丝毫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危机来临了,仍旧坚持与红2,6军团会合,为了挽救危机,早已失去兵权的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的身份列席会议,就这还是周恩来想方设法争取来的。
因为周恩来,张闻天,朱德都曾亲历过毛泽东指挥反围剿取得的胜利。所以在此危机关口,周恩来等人想想听听毛泽东的看法。1934年12月12日,通道县恭城书院里,寒风彻骨,气氛肃静。中央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会议由周恩来主持,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
通道转兵会议
会上,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经过毛泽东多次劝说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最后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甩掉强敌、西进贵州的主张。李德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提早退出会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如果没有听从毛泽东的意见,红军甚至中国革命历史可能都要改写。毛泽东能提前预知危机,并能在红军陷入危机之前将红军拉回来。
总结
通道转兵前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很赞同他,因为大家并没有看出来真正危机的到来,所以没有强烈的感觉,而毛泽东除了有丰富战争经验,而且还能抓住战争的最本质的规律,不仅了解自己,而且更知晓对手的意图和底牌,此时毛泽东判断出蒋介石得知红军遭湘江战役失败后,一定急于求得一块根据地休养生息。而最好的地方就是湘西,所以他料定蒋介石一定会在中央红军前去与湘西贺龙红2,6军团会合的路上布置重兵埋伏,等着红军的到来。
时隔多年李德写的一篇名为《中国纪事》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成千上万的红军献出了生命之后,毛泽东终于获得了表达自己主张的机会,这说明共产党高层正发生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对于毛泽东来讲,这是自1932年以后,他第一次参加高层会议。”
通道转兵的意义,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的:“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