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關系》深度回顧:袁征談中美關系的塑造關系

中國評論深度:袁征談中美關系的塑造關系

記者:徐夢喜(北京)

來源:中國新聞社

微信平台編輯:周躍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近日接受中國通訊社專訪,解釋中美關系的現狀。關系、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中美關系中涉及的涉台和人民/人權問題關系,以及氣候變化合作,并就中美未來發展分享看法關系以及如何塑造中美關系基于"我"的關系。

袁征在評論目前的中美關系時表示,在拜登上台後的短時間内,中美關系一直存在。兩國關系雖然仍處于低潮,但已經度過了最緊張的時期,變得相對穩定。現在中國和美國仍在探索底部的過程中。他一再表示,中美關系正常是不現實的。現在的關系,不要給美方太高的期望,期望拜登在中美關系中做出重大改變。關系,并将它們推向我們希望它們成為的方向。

袁征在談到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時表示,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對華定位沒有根本差別,但拜登的對華政策将考慮如何處理競争與合作的關系。他還指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把盟友和夥伴放在首位,而中國已成為加強美國聯盟和夥伴關系的重要基地,也是加強凝聚力的工具。

在人民權利問題上,袁說,拜登政府利用民主/權力等意識形态層面作為加強美國與其西方盟國之間關系的工具,但是為了加強意識形态分歧,幫助中美關系。合作與戰略互信。在談到邊界問題和香港問題時,袁征說,美國利用這兩者攻擊中國是為了自己的目的,這是我們無法阻止的,是以我們應該進一步改善兩地的發展,同時對外界更加透明,并解釋兩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袁征認為,如果理性看待,很難支撐整個中美關系。

在談到台灣問題時,袁指出,拜登将繼續發展與台灣的關系,事實上,在"一個中國"政策的幌子下,"一個中國"政策被掏空,沒有正式的"外交關系"實質性的"外交關系",其官方色彩越來越濃厚,軍事合作正在加強。但拜登政府希望保持"不統一、非排他性、非戰争"的局面,是以不可能與台灣建立外交關系,輕易放棄"一個中國"的政策架構。即便是"戰略模糊"的對台政策,拜登政府也不會輕易改變。

最後,袁征表示,塑造中美關系關系上,我們不必把主要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美國,在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和地區以"我"為導向,做一些好事,找到更多的朋友,這是對抗美國壓力的一種方式,也是獲得更多資金與美國一起玩耍和塑造中美能力的更多能力。關系。

《中美關系》深度回顧:袁征談中美關系的塑造關系

袁征,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通訊社照片)

以下是采訪:

中國:在經曆了中美關系的急劇下降之後特朗普政府後半段的關系,中國和美國國家元首之間的中國新年前夜電話會議,使我們對中美關系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最近的阿拉斯加對話以及最近美國對中國的聲明和做法使人們重新陷入悲觀。您對此有何看法,您如何評價中美關系?今天的關系?

袁征:在特朗普時代,中美關系處于低潮,對兩國之間任何一點點風草運動都有一些過度解讀。現階段的中美關系,可能不是突然的愉悅,或者突然感到難過,至少從學者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種理性、客觀、嚴謹的态度,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認知表現。要做到全面、理性、客觀,既要正反兩面,既要看現狀,也要看過去和未來的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就像我們對中美的長期跟蹤一樣。坦率地說,直到今天,沒有任何令人驚訝或令人驚訝的東西應該預料到。特朗普政府過去四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是以在分析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時,首先要看美國整體政治形勢如何,美國對中國的态度如何,然後,拜登雖然态度溫和,但他的團隊如何看待中國?此外,拜登正面臨什麼樣的形勢,他将如何進行中國關系,如何平衡國内政治需求和中國政策需求,這些都應該是一個全面的觀點。中美關系已經走到了這一天,其實不管你喜歡與否,無論我們喜歡與否,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以我們的意志去轉移,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直到今天,美國人仍将中國确定為他們的頭号戰略競争對手,這意味着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對中國的看法和戰略定位都沒有顯着差異。中美兩國在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上确實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一再強調不喜歡戰略競争,但美國人不太可能改變他們的霸權思維。是以,期望拜登在中美關系中大有作為是不現實的。關系,并把他們推向我們想要的方向。

我一再強調,中美之間應該有常識。關系以及美方不應給予過高的期望。美方已明确表示,必須首先解決國内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強盟國和夥伴在外交政策上的關系,而不是與中國的關系。加強盟國與夥伴的關系,就是維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現有國際秩序,防止中國挑戰現有國際秩序。

在拜登上任後的短時間内,中美關系在特朗普歇斯底裡地對待中國之後,兩國關系相對平穩,盡管仍然相對較低。至少拜登政府尚未在一些直接傷害我們的根本問題上采取進一步措施,強調超越競争的合作,并明确表示不尋求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不僅如此,在拜登上台的三個月内,中美雙方都停止了對話,緩和了雙方繼續高層溝通,對話和溝通也慢慢恢複。本屆政府也比特朗普政府更具可預測性,對中國的看法也更加理性客觀。

既然中國和美國仍在探索基礎,我們不應該對中美抱有太大的期望。關系。這種悲觀或失望是由于對中美關系的不切實際的期望。關系。坦率地說,随着中國綜合實力的迅速崛起,中美關系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使沒有特朗普,美國對華政策也會逐漸變得強硬,中美關系不可避免。戰略競争和博弈将加劇。

點評:拜登上台三個月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有哪些特點?中美關系如何未來四年的關系?

袁征:現在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還在評估中,但基本輪廓看得出來。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就中國的立場達成了共識,兩黨也一緻認為對中國采取強硬态度,是以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在這一點上沒有根本差別。

不同之處在于,特朗普是一個極端的機會主義者,他不惜一切代價實作自己的政治目标,是以他在國内治理得不好,出于選舉原因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中國。拜登不一樣,他認為美國在中美競争中存在一些問題,不是中國的原因,而是美國本身有問題,是以從美國本身來看,是典型的第一個和外面的。但拜登也有利用外部敵人推動一些國内政策建議的不良傾向。畢竟,拜登國内政府的壓力越來越大,兩黨之争才剛剛開始。

外交政策目前不是拜登的主要關注點,主要是在國内。但在外交方面,拜登政府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把盟友和夥伴放在首位,拉攏、緩和與盟國和夥伴的關系,形成統一戰線,然後捍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上司的國際體系。中俄問題已成為美國加強聯盟和夥伴關系的重要基礎和建立凝聚力的工具。在歐洲方向上,美國主要以俄羅斯為目标,改善跨大西洋關系,增強北約凝聚力,而在亞太方向上,實際上以中國為目标,加強美國與地區盟國的關系,并試圖在四國安全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亞太小北約"。不僅如此,拜登政府在意識形态上也一再強調西方價值觀的共性,這些價值觀是由對手建立的,并在意識形态上得到加強,以加強與盟國和夥伴的關系,進而鞏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打壓中俄。

當然,中國問題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拜登政府并非完全片面打壓,但也凸顯了雙方合作的領域。這表明,拜登的對華政策必須考慮如何處理競争與合作之間的關系,這需要一種平衡,這對穩定中美關系至關重要。關系,特别是在中美關系兩國關系處于低潮。

至于未來四年,中美關系關系可能處于"扭曲"狀态,這可能很複雜。在經貿和科技領域表現尤為突出。

在經貿問題上,拜登雖然不同意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戰,但在貿易逆差、市場準入、知識産權、人民币匯率、國有企業補貼等問題上一直強硬,不會放棄特朗普政府強調的互惠原則。拜登政府甚至會要求在許多問題上做出讓步,條件是取消對中國産品征收的高額關稅。拜登還将尋求與盟國協調,向中國施壓,要求其進一步開放市場。我認為美國也将強調重新調整,以試圖使美國制造業回歸。問題在于,高科技産業和高端制造業有可能回歸美國,但回歸中低端是困難的,因為國内勞動力過于昂貴,成本将急劇上升,競争力将缺乏,是以除非政府強制幹預,否則工業資本不想回落。但這是背離共和黨特别強調的市場經濟和政府幹預,是以在實踐中這樣做會更加困難。在經濟關系中,全球生産鍊可能會有新的調整,但不可能完全"脫鈎"。充其量,這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安全利益領域,出于安全原因,美國可能會回歸或将一些行業轉向投資。

在科技方面,越是"小院牆",即美國不是封鎖所有科技領域,而是集中封鎖幾個最先進、最核心技術、高端尖端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更嚴格的封鎖,對中國的圍牆足夠高,防止中國彎道超車。如果說所有的技術脫鈎,則涉及美國高科技産業的發展。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如果他們全部退出中國市場,美國公司的損失将非常大,而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将從中獲利,一旦美國公司失去這部分市場,科技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風險就會急劇上升。是以,脫鈎技術的趨勢将顯而易見,但完全脫鈎将很困難,拜登政府必須考慮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

在軍事上,我認為雙方之間的博弈将會加劇。中美軍事合作将非常有限,競争和對抗将上升,主要合作領域更加有限,以避免誤判、控制分歧,如所表明,雙方沒有直接沖突和軍事對抗。

在外交層面上,雙方都來找我,打嗝台灣。因為拜登政府希望回歸多邊主義,強調需要發揮美國的主導作用,即無論是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從意識形态的角度來看,雙方在國際舞台上,從全球多邊國際機制,包括WTO、聯合國, 世衛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對雙邊、鬥争和博弈将加緊。雙方你來找我,競争和表面的比賽是不可避免的。中美關系的焦點競争是在西太平洋地區,即中國的外圍,雙方的未來和該地區的資源投資将更加突出。

就未來的中美關系而言,合作還包括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甚至全球經濟發展政策協調等問題上的"消極合作",進而在軍控防擴散問題上,主要涉及北韓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甚至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但有時美國也會利用合作作為壓制中國的手段,這将造成非常複雜的局面,即即使在合作領域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也很難完全脫鈎,呈現出雙方複雜的局面。

中方評論:氣候變化是中美兩國為數不多的幾個領域之一。你認為中美在空中變化事務上的合作可以成為新的"乒乓外交"嗎?

袁征:"乒乓外交"是中美在國際形勢下敵對關系下的重大外交突破。但現在很難扮演這樣的角色,包括克裡對中國的通路和中美關系。氣候變化合作。那一年,由于蘇聯作為共同對手的存在,中美蘇三角關系迫在眉睫。當時,中蘇關系破裂,甚至爆發了邊界沖突,美國認為,如果緩和與中國的關系,與中國聯手對抗蘇聯,美國将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這是中美兩國政府的戰略考量,是"乒乓外交"。今天,中國已成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争對手,如果沒有中美之間這種戰略合作的意圖,類似的"乒乓外交"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認,從奧巴馬到拜登,兩屆民主黨政府都特别關注氣候變化。事實上,氣候變化在美國是一個有争議的問題,它涉及黨派之争。共和黨人堅決反對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做出更多承諾,比如特朗普上任後直接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共和黨人與美國商界關系密切,商界的許多人不願接受這樣的國際義務,認為這将增加生産成本,使美國産品的國際競争力下降。隻有自由派民主黨人或少數中間派人士關注氣候變化和國際多邊合作。

現在,美國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美方在這個問題上也需要中國的合作,否則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将不成功。然而,美國有一群人試圖通過"增加"中國減排義務來增加中國發展的負擔。

就中國而言,它已在《巴黎協定》中做出了明确承諾并做出了重大讓步。我們願意履行已經作出的承諾,但我們不願意再給它們帶來負擔,因為我們是開發中國家,太多的讓步是不公平的,對發展産生消極影響,導緻生産成本上升。事實上,中國人的平均排放量不是很高,但由于人口14億,總排放量也不小。

歸根結底,時代已經變了,即使中美關系也變了。合作将有助于中美關系的穩定關系上,當年将很難發揮"乒乓外交"的作用。

四年後,一旦共和黨上台,空氣的變化會成為中美合作的一個點嗎?我非常懷疑。是以我的意思是,這是對中美關系的理性看待。天然氣變化合作:僅靠氣候變化很難支撐整個美中關系,有時它是一種"調味品"。

《中國評論》:拜登政府2月份宣布人民/權力應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這将如何影響美中關系?中方應如何應對不斷揣測我們的人民權利問題和對新疆和香港事務的幹涉?

袁征:首先,民主黨一直強調民主/權力等意識形态因素。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态、人權民主、社會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而上級的、一向偏執的美國精英們,一向喜歡用自己的标準來衡量和評判其他國家,也是赤裸裸的雙重标準。

其次,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人民/權利觀念存在很大差異。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主要強調發展權和生命權,也就是說,人權的發展有一個曆史階段,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權和發展權;西方國家已經過了發展的初級階段,已經解決了衣食的基本生存問題,是以更加強調政治權利。雙方存在明顯的差異。

第三,拜登政府實際上有意識地突出民主/權力等意識形态問題,強調分歧,劃清中俄兩國的界限,以緩和與盟國的緊張關系,增強價值認同感,加強美國與西方盟國之間的聯系。由于西方在價值觀問題上幾乎沒有分歧,拜登政府将其作為工具。

至于如何影響中美關系,這無異于與中國劃清界限,說明"我"和"你"不一樣,"我"等西方國家都是"民主國家","你"是威權國家,是中央集權制度,是替代。加強美國國内的意識形态分歧,當然無助于中美合作,也無助于中美戰略互信。所謂"道分歧不是陰謀",或者說是含蓄或含蓄地,拜登政府在中國、俄羅斯、伊朗和西方之間劃清了界限,這一分界線将對中美關系産生負面影響。從認知到行動的關系。

在新疆問題上,美國人長期利用新疆幹涉中國内政,隻是在最近幾年達到了一個新的頂點。拜登繼承了特朗普政府所謂的"種族滅絕"作為工具,此外還對人力/權力民主的意識形态進行了炒作。事實上,歐洲比美國更關注與新疆和西藏有關的問題。是以,如果美國要建立所謂的統一戰線,甚至全球民主聯盟,歐洲,如果它重視它,就需要打牌,以加強雙方之間的互相認同和跨大西洋關系。不難看出,為什麼拜登對中國非常積極和批評。在香港問題上,香港問題其實關系到英國,是以對于拜登政府來說,也必須在這個問題上做出姿态。

事實上,拜登政府做出的姿态除了以遏制中國、加強與盟國的關系為工具外,還有國内因素。民主黨也有溫和派、保守派和激進自由派,拜登必須平衡自己的執政時間,特别是與該黨的一些激進自由派人士,并做出加強黨内凝聚力的姿态。

那麼,中方将如何回應呢?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總結。香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中央政府被迫直接采取措施,其實這不是中央政府的初衷。香港有很多經驗需要學習,問題是由許多因素引起的,包括政府因素和内部和社會因素,解決一些沖突的問題勢在必行。

其次,我是主要,不斷完善我對新疆和香港的治理。無論是新疆還是香港,我們都應該找出隐患,理順關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民生問題。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兩地發展,使地區先穩定,再促進區域發展,使整個局勢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在話語權問題上,我們應該更加透明,對外界進行更詳細的解釋,避免誤解。在國際層面,我們要及時發聲,澄清真相,邀請更多外國人來新疆旅遊。不要等到外界密切關注甚至采取措施,才加大宣傳力度,說明我們在新疆的反恐怖主義努力,宣傳我們取得的成就。不僅如此,我們的大部分宣傳工作都是供國内公衆收聽的,但我認為解釋的對象應該集中在外部,面向國際觀衆。

坦率地說,美國利用新疆和香港問題攻擊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我們,我們無法阻止它,是以我們應該做自己的事情,保持穩定,促進發展,對外界更加透明,呈現這兩個地區的實際情況。

中方評論: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有所作為,包括簽署海上巡邏合作諒解備忘錄、美國大使與帕勞總統通路台灣、向台灣派出非官方代表團、多次提及對台的支援等。你認為拜登政府如何處理與台灣的關係?美國近期的做法加劇了台海緊張局勢,但與此同時,美方一再呼籲兩岸對話,那麼拜登政府期待什麼樣的局勢呢?

袁征:台灣是制衡和制約中國發展的牌,無論是對拜登政府還是對前任特朗普政府來說都是如此。這張牌很重要,戳破我們的弱點,它們不會被使用,特别是在中美之間的戰略競争和博弈加強的情況下,會繼續使用。正如台獨勢力所預料的那樣,台灣可能成為美印太平洋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拜登政府一直在強調所謂的"全球民主聯盟",是以對台灣的重視程度實際上正在上升。

在台灣方面,由于蔡英文政府不承認1992年共識,兩岸關系急劇惡化,處于非常冷淡的狀态,近年來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蔡英文政府采取了"親美"的方針。反華政策,抱着美國的大腿,是以兩岸關系其實相當緊張。

考慮到中國的發展和各種因素,美國認為中國未來可能會對台灣使用武力。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出于民主考慮,出于實際和危險的考慮,出于對中國發展的考慮,必須加大"台灣牌"的打法,這實際上是加強對台灣的支援。

在特朗普政府的上司下,美國對台灣的支援日益突出。拜登上台後,我想我們首先會繼續發展與台灣的關系。這種關系名義上是非官方的,但實際上卻是在打着"一個中國"的幌子掏空"政策。例如,不久前,拜登政府派出了像拜登特使這樣的前政府進階官員,但沒有資格作為非官方代表與台灣打交道。拜登政府還釋出了新的接觸指導方針,繼承了特朗普時代的一些做法,這些做法實際上大大放寬了美國和台灣之間的外交接觸。換言之,拜登現在正在推動一種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的實質性"外交關系",官方色彩感越來越強,軍事合作也越來越多。但拜登政府尚未采取不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美國人不能與台灣建立外交關系,也不能輕易放棄"一個中國"的政策架構,因為這意味着美國沒有信守承諾。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它就會直接赤裸裸地觸及紅線。

一旦如此,中國不會屈服,也不會毫不猶豫地與美國斷絕外交關系,完全有理由對台灣使用武力。因為當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斷交、退出、取消合同"是中美建交的前提。如果美國背棄和背離這些承諾,中國大陸将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快祖國統一步伐。

當然,我認為拜登政府在内心深處反對任何政黨改變現狀。事實上,拜登政府現在認為,這種變化中國大陸,比如解放軍軍用飛機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美方希望保持"非正統、不獨特、不打仗"的局面,希望搞"一中一台",不希望戰争發生。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争,美國将面臨艱難的戰略抉擇。是以,美國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底線是保持某種平衡,不要過多地挑釁中國,因為激怒中國可能導緻台灣地區更加不穩定。

盡管如此,美國政策的結果還是使台海局勢更加緊張。為了打"台灣牌",美國加強了對台關系,修改了美台交流指針,加強了對台軍事合作,增加了軍售。中國大陸作為對策,打擊"台獨"分子,必須采取必要措施,包括目前的"繞台"、軍事演習等,以威懾台獨勢力。結果是,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加劇了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台獨勢力也有機會推動"台獨"野心變大,甚至冒險。幾個因素加起來,整個台灣海峽的局勢由于美國的政策而更加緊張。

中國:自拜登上台以來,美國一直在拉攏主要盟友,而中國也慷慨地表現出與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友好關系。有媒體認為,世界冷戰式的陣營劃分障礙逐漸勾勒,有媒體稱"鐵幕"不會落在中美之間。對此,你怎麼看?

袁征:事實正是如此。美國正在大力遊說并拉攏其盟友和夥伴,強調意識形态因素,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差異,并攻擊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為"威權主義"或"威權主義"。對中國來說,美國的壓力客觀上促進了中俄合作,中伊合作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确實是雙方戰略競争博弈的重要戰術,陣營輪廓或若隐若現。

另一方面,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兩個陣營之間發生了對抗,雙方幾乎沒有經濟和人員交流,然後雙方在兩個集團的中間打架,甚至發動了代理人戰争,以避免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直接碰撞。

但這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不會發生。首先,這是全球化的時代,雖然特朗普政府特别打擊了全球化,但全球化的總體趨勢并沒有根本改變。事實上,由于全球化以及通信技術和運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

其次,中美兩國是彼此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曾經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戰結束後,我們跌至第三位,但我們仍然是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從統計資料來看,2021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增長更為明顯。此外,中國仍然是前往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盡管疫情暫時阻礙了兩國之間的人口流動。即使在這個時代,中美之間的互相依存和連通性仍在繼續,遠未完全被封鎖。

最後,即使中國和俄羅斯與伊朗就戰略合作達成全面協定,也不是聯盟。中國沒有自己的聯盟集團,我們也沒有意識想要建立這樣一個聯盟集團。即使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和競争會加劇,我們也不會把冷戰視為兩大軍事聯盟集團對峙的局面。

這些因素使人們難以看到像冷戰那樣的局勢。

應該說,中美關系關系已經過了最熱或最和諧的時代,而這确實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中美關系總體上可能會變冷一些,對彼此的重視程度可能會改變。特别是中國,過去一直強調美國的作用,強調發展與美國的關系,但現在美國有意識地打壓中國并實施一定程度的"脫鈎",認為中國自然會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在美國之外,這是有可能的。我認為,拉一定距離不一定是壞事,就像人一樣,太近卻容易産生沖突,拉一點距離會更好。至于中美之間冷戰般的鐵幕不應該到來。

中方評論:中國下一步将如何與美國打交道,塑造中美關系關系?

袁征:這涉及到中國戰略的調整和布局。我們不必把主要資源和精力投入到美國,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做一些好事,包括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這就要求我們敞開心扉,找到更多的朋友,這是對抗美國打壓的一種方式,中國将有更多的資本與美國博弈,更有能力塑造中美關系。關系。

具體來說,從雙邊角度來看,中美兩國已經是"你有我,我有你",兩國之間的社會交往對雙邊關系非常重要,這是中美關系的重要基礎。關系。未來,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态加強兩國之間的社會交流和人文交流。

對于我們自己來說,要以"我"為中心,整頓國家政策,不斷提高國家治理水準。我們應該有自信,改革開放要繼續下去,打開大門更大,讓中國市場發揮其應有的魅力,歡迎各國旅遊投資,實作雙赢。這樣,中國人民就有了美好的生活,滿足于中國政府,中國的社會穩定,客觀上也有利于提升我們的國際形象。因為系統發展得越好,它就越有吸引力,我們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

事實上,改革開放越多,美國企業就越離不開中國。一些跨國資本和大型企業在美國有很大的發言權,我們為他們努力使兩國成為一條紐帶,進而指向表面,用小帶,含蓄地起到穩定中美的作用。關系。

然後是我們如何在外部宣傳或國際話語問題上做得更好。在與美國的溝通中,向美國人民說話,了解中國的發展前景,了解中國的發展曆史,明确中國不與美國競争的觀念,讓更多的美國人能夠更好地了解和了解中國。

當然,對于拜登政府來說,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管理我們的分歧。雖然有些沖突難以解決,但關鍵在于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将分歧保持在有限的範圍内,避免激怒爆發甚至直接碰撞。另一方面,為促進合作,雙方應在可以合作的領域保持對話和溝通,擴大合作,建立合作信心,并說服雙方合作可以幫助中美。關系避免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中美關系"穩定"是一個複雜的項目,也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對于中國來說,我們需要做到最好,關注"我",把握确定性,減少不确定性,這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中美關系》深度回顧:袁征談中美關系的塑造關系

數字經濟智庫

《中美關系》深度回顧:袁征談中美關系的塑造關系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地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以建構數字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由著名青年學者黃尼涵、尹尹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的專用平台。

《中美關系》深度回顧:袁征談中美關系的塑造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