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紅旗渠》喝彩 ‖ 袁征

作者:方志四川

為《紅旗渠》喝彩

袁 征

2021年11月3日晚,由康甯執導,于震、安悅溪領銜主演,曾黎、徐光宇、馬東延、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杜月剛特邀主演,許之糯、景樂 、陳徹、陶醉、徐申東、俞思遠主演的電視連續劇《紅旗渠》,在cctv1播完了大結局。

電視連續劇《紅旗渠》劇照

看完這部電視劇後,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總覺得還沒有看夠,還想接着往下看。直到電視螢幕上出現其他節目的鏡頭時,這才知道《紅旗渠》的确已播完了。

或許有人會說,不論小說也罷,還是劇情片、電視劇也罷,都是高于生活的。在我看來,電視連續劇《紅旗渠》既有“高于生活”的一面,更有“源于生活”的一面。該劇以1959年河南省安陽市林縣大旱缺水為背景,講述了林縣縣委帶領林縣人民團結協作,攻堅克難,修建“紅旗渠”的故事,再現了當代版“愚公移山”,贊頌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引導觀衆重溫真實的曆史奇迹,緻敬民族英雄,有着深刻的思想意義和教育意義。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據史料記載,從明正統元年(1436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幹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幹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了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隻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耕地面積98.5萬畝,但水澆地隻有1.24萬畝,糧食産量很低,人民群衆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随後,縣人民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

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幹旱。境内的4條河流全都斷流幹涸,已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群衆又得遠道取水吃。經多次讨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内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号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于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自然災害時期,全縣隻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經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托水利電力部準許。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是高舉紅旗前進。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曆時近10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幹渠全長70.6公裡(山西石城鎮至河南任村鎮),幹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配接起來。

197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20世紀70年代,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對于我們今天“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總會在觀衆中引起強烈共鳴。據悉,《紅旗渠》自10月17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開播後,在貓眼平台電視實時最高收視率10.138%,在酷雲平台全國電視直播實時收視率達10.0022%,收視排名居全國第一!

如今,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的紅旗渠已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

寫于2021年11月4日

檔案:紀念紅旗渠主幹渠通水55周年,中國精神震撼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