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作者:琅琊閣一閣主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柴宗訓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府第。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進左衛上将軍,封梁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周世宗于同年六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繼位,沿用周太祖年号“顯德”。柴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由符太後垂簾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柴宗訓在位期間,特别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顯德七年(960年),柴宗訓被迫禅位給趙匡胤,後周滅亡。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趙匡胤頒布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于當房州,終年僅20歲,趙匡胤聞之震恸,素服發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的順陵(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郭店村)。

本名

所處時代

後周→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柴榮澶州府第

出生時間

953年9月14日

人物關系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柴榮

父親

柴熙誨

兄弟

柴熙謹

生平經曆

飄搖帝位

柴宗訓為周世宗柴榮第四子,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日,周世宗去世,柴宗訓于六月甲午日,在周世宗靈柩前即皇帝位[3]。由于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政局不穩,人心浮動,謠言四起。一些忠于後周的官吏,馬上就敏銳地意識到動亂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趙匡胤那裡,指出趙匡胤不應再掌禁軍,甚至有的人主張先發制人,及早将趙匡胤幹掉。可周恭帝隻是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周世宗柴榮故裡

此時,趙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緊活動。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裡,禁軍進階将領的安排,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先看殿前司系統,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趙匡胤的少年好友,關系非同一般。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也是趙匡胤的“布衣故交”,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這樣,整個殿前司系統的所有進階将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在侍衛司系統的進階将領中,原來趙匡胤隻與韓令坤有“兄弟”之誼,當時他正領兵駐守在淮南揚州,京城中實際上隻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雖然不是趙匡胤的人,但勢孤力單,無法同趙匡胤抗衡。

陳橋兵變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大臣們慌作一團。小皇帝柴宗訓征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指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趙匡胤接到出兵指令,立刻調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當天下午,到達了離開封幾十裡的陳橋驿。晚上,趙匡胤指令将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将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裡,還沒有把話說完,将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趙匡胤的親信郭延斌秘密傳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審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門。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将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驿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陳橋驿遺址

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覺醒來,隻聽得外面一片嘈雜。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回京城。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周宋禅代

官修史書為尊者諱,将趙匡胤寫得無比被動。趙匡胤騎在馬上,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指令,你們都能聽從嗎?”将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指令。”于是趙匡胤就釋出指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後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指令的将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内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敗筆是王彥升殺死了試圖組織抵抗的韓通和他的家人,給趙匡胤的和平演變塗上了後周忠臣的鮮血。王彥升就此被趙匡胤恨上了,終身沒有當上節度使。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與範質、王溥的見面比較富有戲劇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訴範質等人,當時早朝還沒有結束,宰相範質抓住王溥的手說:“倉促譴将,吾輩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幾乎出血。王溥一句話也不敢說。趙匡胤見他們時,裝出為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如今我被将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範質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将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我們沒有主人,如今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範質、王溥吓得趕快下拜。

然後舉行禅讓儀式,但人到齊了,卻沒有禅讓诏書,翰林承旨陶谷從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這份诏書。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為國号,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曆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後周第三位皇帝——柴宗訓

外地生活

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宋朝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争當中失勢的官員并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随着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

趙匡胤受禅後,降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被谥為恭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