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不到半年,趙匡胤就在陳橋驿黃袍加身奪了後周江山,逼着後周恭帝柴宗訓退位,宋朝由此建立。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給自己的子孫定下了祖訓三條,其中第一條就是: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内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趙匡胤畢竟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後周江山,反了老上司,對老上司的後代有所善待也算是彌補心底的愧疚。那麼,宋朝建立之後,柴榮的兒子都有怎樣的結局呢?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柴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養子,當年郭威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郭威成為後漢的重臣,劉知遠死後,其子劉承祐繼位。劉承祐對郭威很是忌憚,曾試圖派人去殺郭威,被郭威知道後起兵“清君側”。

當時郭威在外地,劉承祐為了獲知郭威起兵後,将郭威在京的家人全部殺死,這其中包括郭威的兒子和柴榮的兒子,這就造成了郭威無子的局面,是以郭威建立後周政權之後,隻能立柴榮為太子.

而柴榮死了三個兒子之後,年紀最大的就是953年出生的柴宗訓。柴宗訓後面還有三個弟弟,分别是: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959年柴榮去世,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成為後周的小皇帝,他的三個弟弟就更小了。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主少國疑,朝中想奪權的有的是,最終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而柴宗訓被封為鄭王,遷往房州生活,973年,21歲的柴宗訓在房州去世,而他的三個弟弟中的柴熙謹早在964年去世,死的時候可能還沒有十歲,至于柴熙讓和柴熙悔,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說兩人“不知其所終”。

這是正史的記載,正史之外,還有關于這三人的記載,比如柴道琳在《後周曹王柴熙讓後代居洪洞》中記載,曹王柴熙讓一直住在河北省滄州,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後,柴熙讓的後代移居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柴家垣村。

而根據劉清泉在《盧姓史話》中記載,柴熙誨被盧琰收養,改名為盧璇,并且還娶了盧琰的女兒,在浙江永康一帶避居,後來他在宋真宗時期出仕,做過殿前防禦使,後晉升為武烈侯,其後代是九支盧中的一支。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這些似乎是比較正統的記載,當然在一些文人筆記中,還有别的記載,比如北宋詩人王鞏在《随手雜錄》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是宋太祖趙匡胤逼着柴宗訓退位之後,進入皇宮,見到一個宮嫔抱了一個小孩兒在玩,趙匡胤不知道是誰,遂停下來問那個孩子是誰,才知道是柴榮的一個兒子。

看着那個小孩,趙匡胤陷入沉思,然後問身邊的範質、趙普和潘美等人,該怎麼對待這個孩子,畢竟他身份特殊,是前朝皇帝的兒子。

趙普等人趕緊說:“除去”。而潘美和一個元帥在後面一直沒有說話,趙匡胤特意問了潘美,潘美低下頭沒有回答。趙匡胤歎了一口氣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

潘美這才開口說話:“臣與陛下都曾是世宗的臣子,現在如果勸說陛下殺了這個孩子,那就是對不起世宗,如果勸說陛下留下這個孩子,則陛下必然會懷疑臣。是以,臣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聽完潘美的話,趙匡胤知道,潘美是想要留下這個孩子,其實他自己也想留下,畢竟已經奪了人家的江山,如果趕盡殺絕,未免也太過狠辣了,于是趙匡胤對潘美說:“那就讓他做你的侄子吧,世宗的兒子怎麼也不能成為你的兒子。”

潘美将這個孩子領回家去,取名潘惟吉,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趙匡胤再沒有過問,潘美也沒有對趙匡胤提及。

雖說趙匡胤讓潘惟吉做潘美的侄子,但實際上潘美沒有兄弟,是以兩人名義是叔侄,實際上就是父子,潘惟吉做過刺史,其子為潘夙。

這是一種說法,而稍晚于王鞏的王铚在《默記》中說了另外一個故事,說是趙匡胤當上皇帝後第一次進入皇宮,六宮之人都來慘敗,其中還有兩個宮女抱着兩個小孩子也來跪拜,趙匡胤覺得好奇,就問兩個孩子是哪裡來了,才知道是世宗的兩個兒子,即紀王柴熙謹和蕲王柴熙悔。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趙匡胤一下子臉色就變了,遂問身邊跟随的官員這兩個孩子為什麼還在這裡,潛台詞是為什麼沒有殺了他們。身邊的侍衛趕緊将兩個孩子提起來往外走去,準備殺了這兩個小孩子。臣子們自然愛惜身家性命,誰也不敢求情。

趙匡胤本來沒有覺得什麼,但他發現潘美用手掐着大殿中的柱子低頭不語,遂詢問潘美的意見,并質問潘美是不是不該除去這兩個孩子,潘美趕緊跪下來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

趙匡胤一聽确實如此,他剛剛奪了人家的江山,就對人家的兒子趕盡殺絕,如何能服衆?如何能取信于天下?是以他趕緊命人攔下了侍衛,放了那兩個孩子,還将其中一個送給了潘美。

潘美将這個孩子帶回家中,收為養子,取名潘惟正,趙匡胤之後再未過問這個孩子的事情,而潘惟正有後名為潘夙。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按照這個說法,潘美收養的這個孩子應當是蕲王柴熙悔,畢竟紀王柴熙謹早在964年就去世了。然而這與《盧姓史話》中的記載就相左了。

年代久遠,也很難說清楚究竟哪種記載才是正确的,即便是王鞏和王铚雖然生活在宋朝,但他們記載的也未必正确,要知道趙匡胤是960年登基為帝的,而王鞏出生于1048年左右,等他長大聽說這個故事,至少距離趙匡胤登基已經過去了一百年。

而王铚聽說這個故事的年代還要靠後,中間有百餘年的間隔,很難說這些故事的真實性了,再說,《默記》和《随手雜錄》本身就是筆記小說,文學加工的成分比較重,真實性也就大打折扣了,但聽聽故事還是不錯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