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之前曾為大家講述了許多末代皇帝的傳奇經曆,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就們就來聊聊後代分布最廣的末代皇帝。

縱觀中國曆朝,能夠善終的亡國之君屈指可數,不是滅族就是身死,有時連處理後事的臣子都沒有。然而也有一些皇帝過得比較滋潤,比如蜀漢後主劉禅、後周恭帝柴宗訓等。但要說亡國後過得滋潤,還能夠有斐然成就的,或許隻有漢獻帝劉協一人。
作為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劉協從即位到禅讓一直都是個傀儡,但這并不代表他不聰明。東漢被迫遷都長安後,漢獻帝就曾秘密策劃還都洛陽。當時長安連年饑荒,朝廷雖經常放糧赈災,可仍有許多百姓餓死,于是劉協又親自在宮中熬粥以計算糧食用量,最終發現有人中飽私囊,這時劉協不過13歲。
▲曹操劇照
被奸雄曹操挾持後,劉協終日戰戰兢兢,時常會擔心自己被殺。不過在如此危險的環境下,他仍然沒有放棄,經常與心腹密謀如何誅殺曹賊以振興漢室。曹操死後,漢獻帝被迫禅讓給魏文帝曹丕,綿延百餘年的大漢王朝正式終結,劉協也被降封為山陽公(今河南焦作),還特地指令其無故不得入京。
被逐出故地的劉協來到山陽邑,并沒有萬念俱灰,而是開始專心經營起自己的封地來,放開手腳的他終于展現出了明君風采。說起來,劉協的境況也不算太糟糕——其封邑百姓有一萬戶,數量在各諸侯王之上,向曹丕奏事可不稱臣,受诏可不拜,還可以像原來一樣祭祀曆代先帝與天地。
▲修武縣漢獻帝禅陵
由于對民間疾苦所有體會,劉協便經常視察地方、減免賦稅,還免費利用高明的醫術為百姓診治,受到了當地人廣泛愛戴。因為逍遙自在,心态良好的劉協比曹丕還多活了8年,逝世後更是有無數百姓自發為其守墓,哭聲震天,當地人接連數月都面露悲戚之色。由于其仁德家喻戶曉,此後兩千年裡一直未被盜墓賊光顧。身後有如此殊榮,不可不謂成就斐然。
此外,劉協因擔心曹丕會将漢室餘脈趕盡殺絕,于是要求除嫡長孫劉康一脈外,其餘子孫均遠赴各地躲避,此後一直作為家訓傳承。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劉協玄孫劉阿知率領家眷、族人、随從和工匠等2000餘人東渡倭國。就在衆人東渡後十餘年,山陽公國覆滅,西晉也沒能保住,中原又進入一個動蕩的時代。
▲都賀王、阿知王畫像
對于當時極度落後的倭國而言,劉阿知帶去的工匠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神天皇對此非常感激,稱劉阿知及其子分别為“阿知王”、“都賀王”,冊封為“東漢使主”,其後人遂以“東漢”作為姓氏。盡管劉阿知家族來自海外,但由于漢朝在倭國人心中擁有崇高地位,他們仍受到了整個國家的禮遇。到後來,劉阿知曾孫東漢直掬與皇室通婚,有坂上、大藏和内藏三個兒子,這三兄弟又逐漸發展形成了三個大家族,都非常顯赫。
上家族(原名東漢坂上),曾有成員擔任“征夷大将軍”,掌握軍事大權,演化出丹波等姓氏;大藏家族則長期掌握财政大權,後裔中有原田、高橋、波多江等姓氏,其中幾家還當過城主。内藏家族則一直負責内政,這也成為後世日本内務省的名稱來源。雖然距離劉阿知東渡已經過去千年,許多子孫更是遷居各國,但他們仍然記得祖先來自中國,并以自己是漢室後裔為榮,在聚居區修建了許多“漢太公廟”和“阿知宮”。而這一切,顯然都應歸功于劉協當年的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