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軍軍: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作者:遇見鹹陽

“開小汽車、住樓房、用電腦上網……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慢慢實作了,有的村民還在城裡買了房子,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月10日,記者來到長武縣亭口鎮二廠村,見到正在地裡摘蘋果的村民王軍軍,他與記者說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村裡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在王軍軍記憶中,吃飯主要以雜糧為主,玉米面、荞面是最常見的食物,小麥面相對較少。“而且沒有什麼蔬菜,想吃肉隻能等到過春節和村裡過紅白喜事的時候才有機會吃。”

王軍軍回憶,村裡實行家庭聯産承包制以後,村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起早貪黑去地裡幹農活。“每到三夏大忙的時候,大家割麥子、碾麥子、曬麥子,一口袋一口袋的麥子堆起來以後,鄉親們總要數一數今年收了多少袋麥子,比去年多了還是少了。”王軍軍說。“包産到戶以後,大家的日子慢慢變好了,麥面逐漸取代了雜糧。”王軍軍說,到了八九十年代村民們通過發展蘋果産業增加收入。

“現在,村民大都種上了蘋果,而且這幾年客商多,蘋果價格也好。”說起村裡種植蘋果的曆史,王軍軍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在他印象中村裡是從1986年前後開始種植蘋果的,那時候縣政府組織村裡幹部去禮泉縣考察學習後,開始鼓勵群衆栽植蘋果,到2000年前後,政府出台政策支援群衆大面積種植蘋果。

“這5畝果樹是我2003年栽植的,挂果進入豐果期以後,産量很高。去年産量2.9萬斤賣了8萬元。”王軍軍高興地說,現在銷售很友善,時常有客商進村購買。

“現在國家政策好了,農村普及了網際網路,村裡建起了電子商務平台,鎮上有各大物流公司開設的服務點,隻要想賣蘋果,都可以第一時間賣出去。而且,現在的微信支付也給大家提供了友善,在朋友圈售賣蘋果也是一種方法。”王軍軍說。

生活水準逐年提高,王軍軍的增收門路也越來越寬。這些年,王軍軍弄過磨面機、去南京自來水公司當過管道安裝工、在煤礦下過井……2016年,肉驢生态養殖基地建成後,王軍軍進入驢廠務工,去年他幹了七個多月賺了2萬多元,加上蘋果賣的8萬多元,王軍軍純收入10萬多元。今年,王軍軍還養了5頭母驢,到明年可見效益。

近幾年,随着美麗鄉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亭口鎮二廠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電路通到家家戶戶,村裡建起了驢廠、光伏發電廠,完善了基礎設施,村民開始像城裡人一樣跳舞健身。“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我要借助改革開放帶來的春風,繼續努力,我相信,更大更好的變化還在後頭!”王軍軍高興地說。(本網記者 袁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