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汽车、住楼房、用电脑上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慢慢实现了,有的村民还在城里买了房子,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月10日,记者来到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见到正在地里摘苹果的村民王军军,他与记者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村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在王军军记忆中,吃饭主要以杂粮为主,玉米面、荞面是最常见的食物,小麦面相对较少。“而且没有什么蔬菜,想吃肉只能等到过春节和村里过红白喜事的时候才有机会吃。”
王军军回忆,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村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早贪黑去地里干农活。“每到三夏大忙的时候,大家割麦子、碾麦子、晒麦子,一口袋一口袋的麦子堆起来以后,乡亲们总要数一数今年收了多少袋麦子,比去年多了还是少了。”王军军说。“包产到户以后,大家的日子慢慢变好了,麦面逐渐取代了杂粮。”王军军说,到了八九十年代村民们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增加收入。
“现在,村民大都种上了苹果,而且这几年客商多,苹果价格也好。”说起村里种植苹果的历史,王军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他印象中村里是从1986年前后开始种植苹果的,那时候县政府组织村里干部去礼泉县考察学习后,开始鼓励群众栽植苹果,到2000年前后,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群众大面积种植苹果。
“这5亩果树是我2003年栽植的,挂果进入丰果期以后,产量很高。去年产量2.9万斤卖了8万元。”王军军高兴地说,现在销售很方便,时常有客商进村购买。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农村普及了互联网,村里建起了电子商务平台,镇上有各大物流公司开设的服务点,只要想卖苹果,都可以第一时间卖出去。而且,现在的微信支付也给大家提供了方便,在朋友圈售卖苹果也是一种方法。”王军军说。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王军军的增收门路也越来越宽。这些年,王军军弄过磨面机、去南京自来水公司当过管道安装工、在煤矿下过井……2016年,肉驴生态养殖基地建成后,王军军进入驴厂务工,去年他干了七个多月赚了2万多元,加上苹果卖的8万多元,王军军纯收入10万多元。今年,王军军还养了5头母驴,到明年可见效益。
近几年,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亭口镇二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路通到家家户户,村里建起了驴厂、光伏发电厂,完善了基础设施,村民开始像城里人一样跳舞健身。“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要借助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继续努力,我相信,更大更好的变化还在后头!”王军军高兴地说。(本网记者 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