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搖擺不定到下定決心,希特勒入侵丹麥挪威

著:利德爾·哈特譯:小小冰人

波蘭淪亡後,随之而來的是六個月虛假的平靜,但突如其來的雷鳴結束了這段平靜期。這道晴天霹靂不是出自暴風雲中心,而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邊緣。希特勒政權的一道閃電擊中了挪威和丹麥這兩個和平國家。

從搖擺不定到下定決心,希特勒入侵丹麥挪威

1940年4月9日的報紙報道了這樣一個消息,英國和法國海軍昨日駛入挪威水域,在那裡布設雷區,阻止與德國從事貿易的船隻駛入。報上的評論對英法海軍這種積極行動大加稱贊,還對破壞挪威中立的正當性做出辯解。但當日上午的廣播讓報上的新聞過時了,因為廣播裡報道了更驚人的消息:德國軍隊正沿挪威海岸在一連串地點登陸,另外,他們已開入丹麥。

德國人肆意妄為,完全無視英國海上力量的優勢,不禁令盟國上司人為之愕然。英國首相張伯倫當日下午在下議院發表聲明時說,德軍已在挪威西海岸的卑爾根、特隆赫姆,以及南部海岸登陸,他補充道:“有報道說他們還登陸了納爾維克,可我懷疑這個消息不準确。”對英國當局來說,希特勒居然敢冒險在那麼遙遠的北方登陸,似乎令人難以置信,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知道本國強大的海軍力量就在事發地點附近,掩護布雷行動和其他預定措施。他們認為納爾維克(Narvik)肯定是拉爾維克(Larvik)的筆誤,拉爾維克位于挪威南部海岸。

但當日日終前,一切都清楚了,德國人已占領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及包括納爾維克在内的所有主要港口。德軍同時實施的每一場海路突襲都取得成功。

英國政府因德國的這場勝利沮喪至極,随後又産生新的幻想。時任海軍大臣丘吉爾先生,兩天後在下議院說道:“依我看,希特勒先生犯下個嚴重的戰略錯誤,我那些經驗豐富的顧問亦有同感……斯堪的納維亞發生的這些事情讓我們獲益匪淺……他在挪威海岸實施了一連串登陸,這樣一來,整個夏季他就不得不從事戰鬥,而他對抗的盟國不僅擁有具備絕對優勢的海軍力量,向戰場投送戰鬥力量也比他更容易。我看不出他占有何種優勢……我認為我們的死敵被激怒後犯下了戰略錯誤……這就讓我們掌握了很大的優勢。”

随之而來的實際行動卻配不上這番豪言壯語。英國人的反擊措施緩慢、猶豫、拙劣。英國海軍部戰前對空中力量不屑一顧,可輪到他們采取行動時卻變得極為謹慎,不敢冒險把軍艦派往幹預行動有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水域。地面部隊的行動更是差勁。雖然英軍為驅逐德國侵略者登陸數個地點,可僅僅過了兩周,他們就重新登船撤離,隻在納爾維克留下個立足點。一個月後,随着德軍在西線發動主要進攻,納爾維克這個據點也放棄了。

丘吉爾建造的空中樓閣轟然坍塌。這些幻想建立在對局勢、對現代戰争的變化(特别是空中力量對海上力量的影響)的根本性誤解上。

丘吉爾把挪威描述為希特勒的陷阱,談到德國這場入侵是“希特勒被激怒後”采取的措施,這讓他的結束語更具現實意義和重要性。戰後發現了關于這場戰役的檔案檔案,最驚人的事實是,盡管希特勒肆無忌憚,可他甯願讓挪威保持中立,最初并不打算入侵該國,直到被盟國意圖在該地區采取敵對行動的明顯迹象激怒後,他才悍然入侵挪威。

從搖擺不定到下定決心,希特勒入侵丹麥挪威

探尋雙方幕後事件的經過是件很有吸引力的事,雖然充滿悲慘和恐怖,但能看出這些具有強烈進攻思維的政治家,是如何容易互相影響,并造成破壞性力量爆炸的。第一項明确措施出現在1939 年9 月19 日,據丘吉爾回憶錄稱,他向内閣提出在挪威領海布設雷區的方案,以此“阻止挪威人把瑞典的鐵礦石從納爾維克轉運到德國”。他辯稱,這項措施“對削弱敵人的戰争工業極為重要”。丘吉爾事後告知第一海務大臣:“内閣,包括外務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似乎強烈支援這項行動。”

這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這表明内閣沒有慎重考慮手段或此舉可能招緻的後果,就傾向于支援目标。1939 年戰争爆發時,英國政府的想法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更加魯莽。不過,英國外交部人員施加了一種克制性影響,讓内閣聽到了反對侵犯挪威中立的意見。丘吉爾沮喪地寫道:“外交部提出(尊重挪威)中立的理由,很有分量,我的意見沒能通過。我使用種種方法,在各種場合堅持我的觀點……”讨論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就連報紙也刊登了支援這種觀點的文章。這引發了德國人的焦慮,他們開始采取對策。

從戰後繳獲的檔案看,德國方面第一件具有重要性的事情發生在十月初,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對挪威人有可能向英國開放港口深感擔憂,他向希特勒彙報了英國占領(挪威港口)可能造成的戰略劣勢。雷德爾還指出,“在蘇聯施加的壓力的幫助下,控制挪威海岸的若幹基地,例如特隆赫姆”,有利于德國實施潛艇戰。

但希特勒擱置了這項建議。此時他全神貫注于西線進攻方案,意圖迫使法國求和,因而不願卷入任何無關緊要的作戰行動,也不想分散資源。

蘇聯十一月底入侵芬蘭,給英國和德國帶來一種更加強烈的新刺激。丘吉爾意識到一種新的可能性,也就是打着援助芬蘭的幌子攻擊德國側翼:“我歡迎這種新的、有利的氣氛,因為這樣就可以切斷對德國至關重要的鐵礦石供應,實作我們主要的戰略優勢。”

丘吉爾12 月16 日的一份報告,列舉了他建議采取這項措施的所有理由, 還把該措施稱作“一場重大進攻行動”。他承認此舉可能會招緻德國人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因為就像他說的那樣:“如果你對敵人開火,那麼他肯定會還擊。”但他接着斷言:“要是德國入侵挪威和瑞典,對我們來說,所獲超過所失。”他完全沒有考慮那些國家一旦淪為戰場,斯堪的納維亞人民會遭受怎樣的苦難。

大部分内閣成員仍對侵犯挪威的中立顧慮重重。盡管丘吉爾強烈請求,可他們沒有準許立即實施他的方案。不過,他們授權三軍參謀長“為派遣一支軍隊登陸納爾維克制訂方案”,那是通往瑞典耶利瓦勒鐵礦區的鐵路終端,也通入芬蘭。這樣一場遠征的表面目的是支援芬蘭,而真正的主要意圖是控制瑞典的鐵礦。

當月,一位重要訪客從挪威趕到柏林。他就是挪威前國防大臣維德孔·吉斯林,現在是強烈支援德國的挪威納粹小黨派的領袖。他一到達柏林就拜訪了海軍上将雷德爾,還告訴雷德爾,英國很快會占領挪威。吉斯林計劃組織一場政變推翻挪威現任政府,因而請求德國提供資金和暗地裡的幫助。他說,挪威一批重要軍官準備支援他的政變,其中包括納爾維克駐軍司令桑德洛上校。待他掌握政權,就邀請德軍進駐挪威提供保護,阻止英國人開入挪威。

雷德爾說服希特勒親自接見吉斯林,他們12 月16 日和18 日兩次會晤。會談記錄表明,希特勒說他“希望挪威和斯堪的納維亞其他國家徹底保持中立”,因為他不想“擴大戰場”,可“如果敵人企圖擴大戰争,他也會采取措施,以免遭受威脅”。同時,希特勒承諾為吉斯林提供經費,還保證他會研究為吉斯林提供軍事支援的問題。

盡管如此,德國海軍總司令部191 月13 日的戰争日志表明,時隔一個月後, 他們雖然對“英國企圖在挪威政府默許下占領挪威”焦慮不安,但還是認為“最有利的解決方案是保持挪威的中立”。

那麼,山的那一邊發生了什麼事?1月15日,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将軍緻信達拉第總理,談到在斯堪的納維亞開辟一片新戰區的重要性。他還拟制了一份方案,打算派一支聯軍部隊登陸芬蘭北部的佩薩莫,同時采取預防措施,“奪取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和機場”。這份方案進一步設想了“行動擴大到瑞典,占領耶利瓦勒鐵礦區”的可能性。

丘吉爾發表廣播講話,聲稱中立國有義務加入反對希特勒的鬥争,這當然引發了德國人的焦慮。4 總之,太多公開的暗示表明盟國很快會采取行動。

從搖擺不定到下定決心,希特勒入侵丹麥挪威

1 月27 日,希特勒給他那些軍事顧問下達了明确指令,要求他們為必要時入侵挪威拟制一份詳盡的方案。為這個目的組建的特别部門2 月5 日召開首次會議。

當天,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巴黎召開,張伯倫和丘吉爾一同出席。此次會議準許了以兩個英國師和一個規模較小的法國師組成聯軍“馳援芬蘭”的方案,為降低與蘇聯開戰的可能性,這些軍人“僞裝成志願者”。但會議就這支軍隊的派遣路線問題發生争執。英國首相強調了登陸佩薩莫的困難,以及登陸納爾維克的優勢,特别是“能夠控制耶利瓦勒鐵礦區”。這才是主要目标,隻有部分力量會繼續前進,為芬蘭提供援助。英方觀點占了上風,會議決定,這支軍隊三月初起航。

2月16日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德國“阿爾特馬克”号運輸船運送英國戰俘從南大西洋返航,遭到英國驅逐艦追擊後躲入挪威一片峽灣。丘吉爾直接給“哥薩克”号驅逐艦艦長維安下達指令,要求他進入挪威水域,登上“阿爾特馬克”号,解救英國戰俘。兩艘挪威炮艇在場,但沒敢插手幹預,挪威政府随後抗議英國侵犯其水域,英國方面則予以駁斥。

希特勒認為這種抗議不過是愚弄他的一種姿态,堅信挪威政府就是英國的幫兇。兩艘挪威炮艇無所作為,吉斯林報告稱“哥薩克”号的行動是一起“預有安排的”事件,這一切強化了希特勒的信念。據德國海軍将領說,“阿爾特馬克”号事件對搖擺不定的希特勒決心入侵挪威起到決定性作用。就這樣,一顆火花點燃了火藥的導火索。

本文節選自《兩次世界大戰史套裝(一戰史+二戰史)》

從搖擺不定到下定決心,希特勒入侵丹麥挪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