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武則天國師與宜昌的過往

女皇武則天身邊的一位重要人物:國師神秀。他曆任唐睿宗李旦、武則天及中宗李顯三帝的國師,深得倚重,特别在武則天時期,大足元年,即701年,神秀以90多歲的高齡來到了神都洛陽,受到極隆重的禮遇,趺坐觐君,肩輿上殿,武則天親加跪禮,時時問道;京城中王公士庶競至禮谒,望塵拜伏,日有萬計。先後享有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殊榮。

而高僧神秀與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就有極深的淵源,小編帶您獨家揭秘!

揭秘武則天國師與宜昌的過往

神 秀 龍興寺開壇鼻祖

唐朝三帝國師神秀,為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龍興寺開壇鼻祖。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

1、龍興寺千古悠久的曆史沿革

揭秘武則天國師與宜昌的過往

龍興寺位于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古龍溪。

關于龍興寺的來曆,是人們為感謝龍王爺“以龍德遍乾坤,興雲緻雨”的恩澤而修建的廟宇。明代王相所立的紀念神秀的塔,曆經500餘年,至今完好無損。

據歐陽運森家藏同治九年(1869)版《新纂聖教文稿·龍王酬恩表》經文曰:“伏以龍德遍乾坤,興雲緻雨合風雷而各布其澤,神功垂宇宙。”明弘治九年(1496)《夷陵州志》載:“龍興寺在州北六十裡,唐建。弘治初僧元慶重修。歐公遊寺小飲詩呈元珍表臣:平日相從樂會文,博枭壺馬占朋分。罰籌多似昆陽矢,酒令嚴于細柳軍。蔽日雪雲猶叆叇,欲晴花氣漸氛氲。一尊萬事皆豪末,蜾臝螟蛉豈足雲。”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東湖縣志》:“龍(隆)興寺在界嶺鋪,唐建。明弘治朝及萬曆二十五年(1597)重修。邑人雷思霈有記。”同治三年(1864)《東湖縣志》:“龍興寺在鹹池鋪,旁有紫蟹泉,唐建。相傳高僧神秀住錫于此,明弘治四年(1491),僧圓慶募修,當陽訓導王相為立碑。正德庚午(1510)僧明泰複修山門。宋歐陽修遊此,有詩載藝文。”據1936年版《宜昌縣志》記載:“龍興寺在鹹池鋪,修建于唐代。廟産有寺基地八方丈,山地一畝,荒地五分,由廟祝管理,後有師壽塔一座。”明代王相所立的紀念神秀的塔,曆經500餘年,至今完好無損。

紫蟹:紫蟹與銀魚齊名,舊時也是進奉朝廷的貢品。紫蟹也叫“籽蟹”,是河蟹的一個稀有品種。它的形狀似通常的河蟹,但體型不同,出産季節不同。紫蟹大如銀元,小似銅元,故又名“金錢蟹”。紫蟹雖然體小,但蟹黃飽滿肥腴,腹内潔白沒有半點泥沙。它在冬令時節才有出産。大雪紛飛,人們圍爐而坐,或持蟹品酒,或制成紫蟹火鍋,均是難得的佳昧。清代詩人有“紫蟹香粳飽食堪”之句,足見它早已成為人們的美味佳肴了。

2、三帝國師神秀為龍興寺首任方丈

揭秘武則天國師與宜昌的過往

神秀(606—706),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遊學江南,博覽經史,兼通老、莊。後服膺佛教,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從此鑽研三乘經論,四分律儀,多有心得。至50歲時,聽說蕲州黃梅縣雙峰山弘忍禅師是禅門宗師,大啟法門,乃翻山越嶺,不遠千裡前往禮谒。相見接談之後,頃心推尊,歎為“此真吾師也”,便投于弘忍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服勤6年,夜以繼日,深為弘忍所器重,擢為上首弟子。

龍朔元年(661),弘忍選擇法嗣,命徒衆各作偈語以見禅學悟解深淺。徒衆一緻推讓神秀,以為衆人見解無出其右。神秀當仁不讓,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看見此偈,贊揚說:“依此修行,一定大有利益。”卻不說神秀已盡得自己的法要。後來碓房行者慧能另作一偈,弘忍認為那才是對禅的最透徹的領會,終于把衣法付給慧能,讓他回到嶺南,待機弘闡禅法。

上元年間(674-675),神秀來到江陵當陽山(今當陽市東南)玉泉寺,在寺東七裡平坦處倚山自構蘭若,大開禅法。20餘年中,全國各地前來參學者數以千百計。此間,神秀在龍興寺大開弘法,成為龍興寺的開壇鼻祖,首任方丈,大開弘法,享有盛名。

揭秘武則天國師與宜昌的過往

神秀繼承和發展弘忍禅學思想,繼續弘揚以心為宗的禅法。故楞伽宗仍把神秀看作弘忍的嫡傳。在楞伽宗的承傳系統中,于達摩之前增列《楞伽經》譯者求那跋陀羅為初祖,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分别為第二、三、四、五、六祖,而以神秀為第七祖。不過神秀并不單重《楞伽經》,也很重視其他經典。相傳他作有《大乘五友善》一書(又稱《北宗五友善門》或《大乘無生友善門》),其五友善門即是:一、總彰佛體門,亦稱離念門,依《起信論》說心體離念;二、開智慧門,亦稱不動門,依《法華經》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三、顯不思議解脫門,依《維摩經》說無思無想為解脫;四、明諸法正性門,依《思益經》說心不起離自性為正性;五、見不異門,依《華嚴經》說見諸法無異,自然無礙解脫。可見神秀的禅學理論更豐富了,修禅途徑也更擴大了。

神秀的禅法大行于北方,除了禅僧以外,許多士大夫也投到他門下,向他學習禅要。例如玄宗朝官至宰相張說就是神秀的一位在俗弟子,對他極為恭敬。經過這些僧俗弟子的宣傳揄揚,神秀的大名傳到了皇宮中。武則天聽到他的盛名,于久視元年(700年)遣使迎請。第二年(大足元年,即701年)神秀以90多歲的高齡來到了神都洛陽,受到極隆重的禮遇,趺坐觐君,肩輿上殿,武則天親加跪禮,時時問道;京城中王公士庶競至禮谒,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武則天還特地下诏,在神秀長期傳教的湖北當陽山建立度門寺一所,又在神秀故鄉尉氏舊宅建立報恩寺一所,借以表示對他的深切敬意。唐中宗即位後,對神秀更加敬重。神秀在洛陽居留凡6年,受到的禮遇與日俱增,先後享有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殊榮。

中宗神龍二年(706),神秀在他當年受具足戒的洛陽天宮寺逝世,享年101歲。朝廷以極高的規格為他治喪,中宗親派使者吊哀,侯王紛紛赙贈。出殡之日,皇帝禦駕送至午橋,王公百官一直送到伊水,儀仗則陳設至山龛,太常卿鼓吹導引,城門郎護監喪葬,的确是極盡哀榮,無可倫比了。朝廷還于神秀死後不幾日便冊谥他為大通禅師,贈谥之迅速,在佛教史上也是難可比拟的。

神秀所作的《大乘五友善》(一作《北宗五友善門》,又作《大乘無生友善門》),晚近在敦煌石窟發現它的寫本(巴黎圖書館藏有兩本);又有《觀心論》一卷,亦于敦煌發現殘本。

神秀的嗣法弟子有19人,其中嵩山普寂(651—739)、西京義福(658—736)兩人最為著名。神秀死後,普寂、義福繼續領衆,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援,使神秀宗風盛極一時,有“兩京之間皆宗神秀”之概。普寂的弟子道璇還把北宗禅傳到日本。

3、夷陵縣令歐陽修遊龍興寺并即興賦詩

揭秘武則天國師與宜昌的過往

景祐三年(1036)冬,歐陽修到龍興寺觀光,寫有《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詩一首:

“平日相從樂會文,博枭壺馬占朋分。

罰籌多似昆陽矢,酒令嚴于細柳軍。

蔽日雪雲猶叆叇,欲晴花氣漸氛氲。

一尊萬事皆豪末,蜾臝螟蛉豈足雲。”

——摘自歐陽運森家藏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澹雅書局版,27世孫歐陽衡校刊木刻本《歐陽文忠公全集·居士集卷十一律詩》(圖為歐陽修畫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