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秘武则天国师与宜昌的过往

女皇武则天身边的一位重要人物:国师神秀。他历任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及中宗李显三帝的国师,深得倚重,特别在武则天时期,大足元年,即701年,神秀以90多岁的高龄来到了神都洛阳,受到极隆重的礼遇,趺坐觐君,肩舆上殿,武则天亲加跪礼,时时问道;京城中王公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先后享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殊荣。

而高僧神秀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就有极深的渊源,小编带您独家揭秘!

揭秘武则天国师与宜昌的过往

神 秀 龙兴寺开坛鼻祖

唐朝三帝国师神秀,为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龙兴寺开坛鼻祖。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1、龙兴寺千古悠久的历史沿革

揭秘武则天国师与宜昌的过往

龙兴寺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古龙溪。

关于龙兴寺的来历,是人们为感谢龙王爷“以龙德遍乾坤,兴云致雨”的恩泽而修建的庙宇。明代王相所立的纪念神秀的塔,历经500余年,至今完好无损。

据欧阳运森家藏同治九年(1869)版《新纂圣教文稿·龙王酬恩表》经文曰:“伏以龙德遍乾坤,兴云致雨合风雷而各布其泽,神功垂宇宙。”明弘治九年(1496)《夷陵州志》载:“龙兴寺在州北六十里,唐建。弘治初僧元庆重修。欧公游寺小饮诗呈元珍表臣:平日相从乐会文,博枭壶马占朋分。罚筹多似昆阳矢,酒令严于细柳军。蔽日雪云犹叆叇,欲晴花气渐氛氲。一尊万事皆豪末,蜾臝螟蛉岂足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东湖县志》:“龙(隆)兴寺在界岭铺,唐建。明弘治朝及万历二十五年(1597)重修。邑人雷思霈有记。”同治三年(1864)《东湖县志》:“龙兴寺在咸池铺,旁有紫蟹泉,唐建。相传高僧神秀住锡于此,明弘治四年(1491),僧圆庆募修,当阳训导王相为立碑。正德庚午(1510)僧明泰复修山门。宋欧阳修游此,有诗载艺文。”据1936年版《宜昌县志》记载:“龙兴寺在咸池铺,修建于唐代。庙产有寺基地八方丈,山地一亩,荒地五分,由庙祝管理,后有师寿塔一座。”明代王相所立的纪念神秀的塔,历经500余年,至今完好无损。

紫蟹:紫蟹与银鱼齐名,旧时也是进奉朝廷的贡品。紫蟹也叫“籽蟹”,是河蟹的一个稀有品种。它的形状似通常的河蟹,但体型不同,出产季节不同。紫蟹大如银元,小似铜元,故又名“金钱蟹”。紫蟹虽然体小,但蟹黄饱满肥腴,腹内洁白没有半点泥沙。它在冬令时节才有出产。大雪纷飞,人们围炉而坐,或持蟹品酒,或制成紫蟹火锅,均是难得的佳昧。清代诗人有“紫蟹香粳饱食堪”之句,足见它早已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了。

2、三帝国师神秀为龙兴寺首任方丈

揭秘武则天国师与宜昌的过往

神秀(606—706),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兼通老、庄。后服膺佛教,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从此钻研三乘经论,四分律仪,多有心得。至50岁时,听说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弘忍禅师是禅门宗师,大启法门,乃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前往礼谒。相见接谈之后,顷心推尊,叹为“此真吾师也”,便投于弘忍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服勤6年,夜以继日,深为弘忍所器重,擢为上首弟子。

龙朔元年(661),弘忍选择法嗣,命徒众各作偈语以见禅学悟解深浅。徒众一致推让神秀,以为众人见解无出其右。神秀当仁不让,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看见此偈,赞扬说:“依此修行,一定大有利益。”却不说神秀已尽得自己的法要。后来碓房行者慧能另作一偈,弘忍认为那才是对禅的最透彻的领会,终于把衣法付给慧能,让他回到岭南,待机弘阐禅法。

上元年间(674-675),神秀来到江陵当阳山(今当阳市东南)玉泉寺,在寺东七里平坦处倚山自构兰若,大开禅法。20余年中,全国各地前来参学者数以千百计。此间,神秀在龙兴寺大开弘法,成为龙兴寺的开坛鼻祖,首任方丈,大开弘法,享有盛名。

揭秘武则天国师与宜昌的过往

神秀继承和发展弘忍禅学思想,继续弘扬以心为宗的禅法。故楞伽宗仍把神秀看作弘忍的嫡传。在楞伽宗的承传系统中,于达摩之前增列《楞伽经》译者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分别为第二、三、四、五、六祖,而以神秀为第七祖。不过神秀并不单重《楞伽经》,也很重视其他经典。相传他作有《大乘五方便》一书(又称《北宗五方便门》或《大乘无生方便门》),其五方便门即是:一、总彰佛体门,亦称离念门,依《起信论》说心体离念;二、开智慧门,亦称不动门,依《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三、显不思议解脱门,依《维摩经》说无思无想为解脱;四、明诸法正性门,依《思益经》说心不起离自性为正性;五、见不异门,依《华严经》说见诸法无异,自然无碍解脱。可见神秀的禅学理论更丰富了,修禅途径也更扩大了。

神秀的禅法大行于北方,除了禅僧以外,许多士大夫也投到他门下,向他学习禅要。例如玄宗朝官至宰相张说就是神秀的一位在俗弟子,对他极为恭敬。经过这些僧俗弟子的宣传揄扬,神秀的大名传到了皇宫中。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年)遣使迎请。第二年(大足元年,即701年)神秀以90多岁的高龄来到了神都洛阳,受到极隆重的礼遇,趺坐觐君,肩舆上殿,武则天亲加跪礼,时时问道;京城中王公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武则天还特地下诏,在神秀长期传教的湖北当阳山建立度门寺一所,又在神秀故乡尉氏旧宅建立报恩寺一所,借以表示对他的深切敬意。唐中宗即位后,对神秀更加敬重。神秀在洛阳居留凡6年,受到的礼遇与日俱增,先后享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殊荣。

中宗神龙二年(706),神秀在他当年受具足戒的洛阳天宫寺逝世,享年101岁。朝廷以极高的规格为他治丧,中宗亲派使者吊哀,侯王纷纷赙赠。出殡之日,皇帝御驾送至午桥,王公百官一直送到伊水,仪仗则陈设至山龛,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的确是极尽哀荣,无可伦比了。朝廷还于神秀死后不几日便册谥他为大通禅师,赠谥之迅速,在佛教史上也是难可比拟的。

神秀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又有《观心论》一卷,亦于敦煌发现残本。

神秀的嗣法弟子有19人,其中嵩山普寂(651—739)、西京义福(658—736)两人最为著名。神秀死后,普寂、义福继续领众,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使神秀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之概。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北宗禅传到日本。

3、夷陵县令欧阳修游龙兴寺并即兴赋诗

揭秘武则天国师与宜昌的过往

景祐三年(1036)冬,欧阳修到龙兴寺观光,写有《龙兴寺小饮呈表臣元珍》诗一首:

“平日相从乐会文,博枭壶马占朋分。

罚筹多似昆阳矢,酒令严于细柳军。

蔽日雪云犹叆叇,欲晴花气渐氛氲。

一尊万事皆豪末,蜾臝螟蛉岂足云。”

——摘自欧阳运森家藏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澹雅书局版,27世孙欧阳衡校刊木刻本《欧阳文忠公全集·居士集卷十一律诗》(图为欧阳修画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