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邑之圍,軍臣單于10萬人馬是如何逃出漢軍包圍圈的?

作者:翻譯看世界

公元前133年,商人聶壹來到漠北龍城,面見軍臣單于。他說馬邑縣令與自己有血海深仇,他會帶人殺了馬邑縣令,向單于獻出馬邑城,城内人口、糧草、财物盡歸匈奴。隻求事成後單于能庇護他,并且把漠南各地南北交易的集市都承包給他管理。聶壹的野心真不小,唯有這樣才能讓單于将信将疑,如果無所圖,單純為了報仇,那等于把騙人二字寫在臉上。

馬邑之圍,軍臣單于10萬人馬是如何逃出漢軍包圍圈的?

馬邑位于大同盆地南部,是雁門郡重鎮,越過句注山就進入太原郡了。馬邑是南來北往的貿易運轉中心,駿馬牛羊成群、糧食布匹如山。自劉邦與冒頓和親以來,多年沒有再經戰争洗禮,其興旺達到颠峰,這種誘餌才可比對單于的胃口。對漢朝來說,大同盆地是個南北狹長的大平原,隻有幾處出入口,其他地方都是高山,插翅難飛,絕佳的伏擊場。當初李牧大破匈奴,伏擊點也在大同盆地的馬邑附近。

漢朝在郡縣通常有太守(官職三品)和縣令(官職五品)兩層官職,邊郡又在重鎮設定都尉(軍職四品)。雁門郡善無城設太守府,沃陽設西部都尉府、平城設東部都尉府,馬邑設縣令。前三個地方級别高,是重兵屯駐的地方,都在馬邑以北,若匈奴洗劫馬邑,攜帶大量财貨撤兵,容易遭到關門打狗。

匈奴奪取馬邑的人口财貨後想全身而退,需要足夠的兵力保護。

軍臣單于雖然将信将疑,這年六月,還是召集了十萬大軍,南下進入雁門郡北部。

馬邑之圍,軍臣單于10萬人馬是如何逃出漢軍包圍圈的?

聶壹帶着幾個匈奴人先入馬邑,率領家将沖入縣令府,趁夜擊殺縣令府幾個身着官服的人,其中一個正是銅印黑绶的縣令。一群人取了首級,懸挂在城門之上,向匈奴斥候報信。

軍臣單于聽了斥候的報告後,立即卷旗束甲向馬邑方向進軍。

漢朝軍隊早就守株待兔,總兵力約32萬。禦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職一品)韓安國為護軍将軍,節制其他将軍。衛尉(九卿之一,官職二品)李廣為骁騎将軍,太仆(九卿之一,官職二品)公孫賀為輕車将軍,大行令王恢為将屯将軍,太中大夫(官職六品)李息為材官将軍。

漢軍在大同盆地的布局,韓安國步騎十二萬,在馬邑以南不遠處布陣,這裡也是當年李牧大破匈奴時的隐藏地。公孫賀七萬騎屯駐雁門郡善無城附近,李廣八萬騎屯駐太原郡廣武要塞附近,待韓安國與匈奴開始交戰便火速支援。王恢率三萬步騎,以及數千民夫,數百牛車,屯駐代郡高柳(今山西陽高),待雙方交戰,便南下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堵住匈奴退路。李息率步兵兩萬悄悄隐藏在平城,待匈奴後退便随王恢軍一道阻擊匈奴。

原本漢軍以為匈奴會經過平城,是以李息軍故意在平城示弱,城門緊閉,城牆上連個人影都沒有。若是匈奴攻打平城,李息便漸次投入防禦兵力,将匈奴大軍拖在平城,其他四路人馬會師平城。這樣雖然不可能圍殲匈奴,同樣可以重創對手。

軍臣單于也是老謀深算,并沒有走正常路線,而是繞道西邊,從桑幹河的支流源子河,從洪濤山的北部進入大同盆地。等于經過雁門郡善無城以東,和公孫賀的軍隊擦肩而過。

馬邑之圍,軍臣單于10萬人馬是如何逃出漢軍包圍圈的?

漢軍的斥候都僞裝成牧民,或隐藏或遠遠吊着匈奴人。公孫賀得知匈奴大隊人馬經過附近,并沒有率軍迎敵,反而下令讓斥候小心行事,不要驚擾匈奴進入大同盆地。

匈奴大軍兵不血刃進入大同盆地,并且完美繞過了平城。再一路南下,來到距馬邑百餘裡的地方。這一路上牛羊三五成群,布滿山野,卻并無一個牧羊人。

原來漢朝此番動作,韓安國下令邊地牧民若要離開,不得帶走牲畜,這是跟李牧學的。當年李牧伏擊匈奴,把百姓和牛羊一同放逐山野,讓匈奴人來搶。軍臣單于見牲畜無人牧養,心中詫異,意欲尋人探聽消息,恰好匈奴斥候發現有人躲在亭障裡面。

西漢邊郡在要塞設都尉(官職四品),又在險要地方築亭障,派人守之。都尉下有士史、尉史各二人,負責巡行邊塞亭障。這四個人級别與什長相當,官職十七品,西漢拿俸祿的官員中級别最低。

雁門郡一個尉史,出來巡邊恰遇匈奴。尉史奔入附近亭障暫避,軍臣單于聞之親自催兵來攻。匈奴将亭障四面圍住,尉史自知插翅難逃,便下樓投降,将漢朝馬邑之圍的計謀全部說出。

軍臣單于聽了大驚道:“原來如此,我早就生疑,幾乎中了詭計。”說罷單于立刻回兵,後來還封這個尉史為“天王”。

匈奴的撤兵路線,也是軍臣單于和各大小王早就拟定好的,他們不會原路傳回,而是北上經過平城傳回雁門郡北部。

此時王恢的3萬大軍已經接近平城,比原計劃晚了大約一天。原來匈奴有一支數千人的辎重部隊,趕着幾萬頭牛羊,正接近平城接應匈奴主力。軍臣單于兵分兩路,主力作戰部隊繞過平城,辎重補給卻走平城,計劃将馬邑洗劫一空後在平城附近會合。

原計劃王恢軍應該已經趕到平城與李息會和,從城中搬取大量拒馬等防禦器械,擺好陣勢将匈奴殘兵堵住。王恢軍晚了一天,因為王恢想把匈奴辎重部隊也放入包圍圈。

馬邑之圍,軍臣單于10萬人馬是如何逃出漢軍包圍圈的?

現在軍臣單于突然撤兵,王恢軍卻還沒有到位,一場阻擊戰,要變成騎兵沖擊對射戰了。

李息站在平城城頭,掃視城上城下堆滿的拒馬,心情焦急。漢軍善用拒馬,為防敵人偷襲,有軍營的地方就有拒馬。所謂拒馬,就是用三根長木,多根短豎木,捆綁紮成的三角型器械,最上方的豎木上捆綁削尖的木槍。擺在營寨四周,可有效阻擋敵人騎兵的沖鋒跨躍。即使在逃跑時,也能有效遲滞追兵的速度。

李息軍晝伏夜出,運了很多木頭進城,趕制了三千多個拒馬。這些拒馬有高有矮,參差錯落,前後不一。原本開闊的空地,可以布置多個拒馬組成的大陣,匈奴騎兵拒馬陣中穿插迂回,完全喪失沖擊力,漢軍的長矛和刀斧卻能大顯威力。可惜這些拒馬如今擺在城内,完全沒有發揮作用。

前一天李息接到王恢軍令,務必放匈奴辎重牛羊過平城,等王恢騎兵會師,再出城排出拒馬陣。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北面的匈奴辎重仍然還沒到平城,南面匈奴主力卻忽然掉頭朝平城開拔過來。匈奴騎兵來去如風,再過一兩個時辰,主力就能抵達平城之下。

若李息此刻出城擺出拒馬陣,在沒有騎兵的掩護下,他的步兵将是匈奴的靶子,匈奴根本不需要沖陣。李息搓手頓足,心急火燎,卻一直等不到王恢的軍令。

一個多時辰後,匈奴數千人來到平城附近,他們非常謹慎,散開十幾裡,為主力撤退做好偵查工作。此時王恢也率領前隊趕到平城附近,他卻不敢進攻。說到底王恢的騎兵,隻能算是會騎馬的步兵,騎射功夫與匈奴差太遠。

馬邑之圍,軍臣單于10萬人馬是如何逃出漢軍包圍圈的?

王恢望着不遠處匈奴主力騎兵揚起的塵土,長歎一口氣。按照原計劃,李息擺出兩萬人的拒馬狙擊陣,王恢三萬騎兵在拒馬陣的通道内迎戰失去沖擊力的匈奴騎兵。用五萬人的防禦大陣,抵禦匈奴殘兵,王恢自認為勝算較大。

可是此時此刻,王恢隻有三萬騎在馬背上的步兵,以及兩萬城内的步兵,布陣已經來不及,對方卻有十萬鐵騎,哎,以卵擊石啊。

王恢緊閉雙目,痛心切骨,多年來精心謀劃,最後還是在眼前功虧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