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第一次“亮劍”—馬邑之圍,雖然失敗但表明了開戰的态度

公元前135年,也就是窦太皇太後去世的那一年,沒有了窦老太太封印的漢武帝從打野中脫離,開始了“自由自在”的執政。這一年匈奴再次派出使節朝漢朝要姑娘,這已經成了大漢的常态了,每隔幾年,匈奴那邊就派使節過來要錢、要姑娘。

但這次朝廷有了不一樣的風向,劉徹把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讓朝臣們讨論。

漢武帝第一次“亮劍”—馬邑之圍,雖然失敗但表明了開戰的态度

對于這種不同尋常的議論,朝臣中比較敏感的人馬上就聽出意思來了,官任大行令王恢站了出來,說道:我老家就是燕地的,而且我在邊境戍過邊,對這幫蠻夷算是比較了解了。這幫蠻夷貪求無厭,每次和親,滿足他們的條件後,會安分守己幾年。而且,這幫匈奴人總是背約入侵,不如趁這一次和親咱們給他們來個驚喜,讓他們知道知道咱的厲害。

王恢這番話超前衛,要知道大漢已經給了匈奴50多年的姑娘了,每次都是找個宗室的公主或者随便找個宮女認作公主嫁過去,然後找點匈奴那邊沒有的東西當陪嫁敷衍一下就過去了。王恢的這番話已經幾十年沒有人敢提了,這是慫恿皇帝幹仗啊!

禦史大夫韓安國此時站了出來,再次對武帝闡明了為什麼他祖輩們忍辱負重這麼多年的道理:與匈奴為敵,跨越千裡,難以獲利!擺明了是勸皇帝繼續忍着。

漢朝之是以忍了匈奴這麼多年,就是因為匈奴居無定所,遷徙不定,實在是不好抓!而且匈奴地處苦寒之地,那塊地連莊稼都長不了,占了也沒啥意思。而且匈奴人普遍文盲,智商還低,不可理喻。這種破地,不管你得了他的地,還是搶了他的人,都得不到一點好處。數千裡争利則人馬疲,更何況壓根就百害而無一利。

窦太皇太後剛死,大漢“黃老之治”的慣性還在發揮着作用,是以朝堂上大臣們紛紛附議韓安國的說法。武帝看到“鴿派”力量依舊強大,此事也就按照韓安國的政策,再次和親。

漢武帝劉徹并不糊塗,不用韓安國給他科普,漢武帝也知道攻打匈奴是個虧本買賣!

但,漢武帝是誰,那可是與秦始皇相提并論的存在。道理他懂,但他還是要揍匈奴!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過如果穿鞋的也把鞋脫了也光着腳之後,穿鞋的那位可就能拿脫掉的鞋底闆原本抽光腳漢的臉了!

不過這次劉徹還是忍了,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33年,風雲再起。

雁門郡馬邑的一個土豪聶壹通過王恢上書劉徹:匈奴剛剛和我們和親,沒有什麼防備。如今隻要我們以重大利益來誘惑他,讓他們深入國境,咱們事先埋伏好,必定可以一戰永絕後患。這次上書顯然不是一個邊境土豪能想出來的,想必背後必定有高人。退一步來說即便是這個土豪的愛國誠意之作,遞上去的書信,理論上也隻會禦膳房的炭火。你誰啊?打仗這事輪得到你說話?

這封請戰書被劉徹劉徹擺上了龍書案上,令各方面進行讨論。不過,這次不是自由讨論,劉總給這次讨論定了個讨論範圍。

劉徹說:大漢與匈奴和親多年,每次和親都會贈送他們大量的财物,但匈奴貪得無厭,言而無信,屢屢犯邊,如今有人提議使用暴力,讓他們漲漲記性,大家怎麼看啊?

漢武帝第一次“亮劍”—馬邑之圍,雖然失敗但表明了開戰的态度

唇槍舌劍再次在“鷹派”代表外交部長王恢與“鴿派”禦史大夫韓安國之間展開。

韓安國還是老一套:匈奴都是騎兵,來去如風,居無定所,如泥鳅一般根本抓不住他們,但匈奴人靠着強大的機動力,想騷擾你就騷擾你,而且靠放牧過日子的他們根本不搞生産,缺什麼了就搶,活着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更多的錢和女人。如果開打,我們我們不遠千裡奔赴草原,空耗國力,壓根就沒有必要。

王恢則說:如今以中國之盛,拿出百分之一的實力就完全足以滅了匈奴了,況且這一次作戰計劃是誘敵深入,根本不用咱們深入大漠。隻要我們大軍設好包圍圈,定可以一戰平定匈奴,不會有任何!

雙方你來我往,往複三次,你說匈奴不好打,我說匈奴就是個屁,唇槍舌劍引經據典直到王恢第四次發言後,劉徹拍闆了:都别吵吵了!給我打!往死裡打!朕要徹底滅了這幫蠻夷!

于是大漢的戰争機器開始運作,猛男劉徹準備幹一票大的,一戰幹死對面的boss軍臣單于。

王恢作為此戰的最初倡議者,一直竄前竄後,又自诩是個匈奴專業觀察家,于是被武帝安排總攬此次滅匈籌劃總設計師。在劉邦和冒頓的第一代交手後,重孫子和孫子開始過招了。

王恢精心策劃了一場品質并不高的陰謀,然後将聶壹作為魚餌撒了出去。

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将軍韓安國、輕車将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20多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軍王恢與骁騎将軍李廣和材官将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辎重并斷其退路,欲一舉全殲匈奴主力。

網已經布下了,接下來就看王恢是否可以成功把匈奴給勾引過來了!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到了匈奴的黨政一把手,軍臣單于(冒頓單于的孫子)。聶壹對軍臣單于說:我打算幹票大的,看單于是否有興趣!我手下有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打開馬邑城門,單于可率大軍入城搶掠,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一方面搬貨,一方面防備漢兵。

軍臣單于對于入馬邑搶劫,還是比較猶豫的,因為眼前的這個漢奸來得太過于突然,不過馬邑的财物又實在是誘惑太大。不舍财也不舍命的前提下,君臣單于打算做兩手準備,一邊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随時準備進城搶掠,一邊派使者随聶壹先入馬邑,辯辯真僞虛實。

漢武帝第一次“亮劍”—馬邑之圍,雖然失敗但表明了開戰的态度

聶壹随後返至馬邑,那邊早就做好了全套戲,馬邑縣長被雪藏,然後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挂在城門之上,僞裝為縣令頭顱。

使者回報軍臣單于:沒問題!趕緊去吧,馬邑現在處于無政府狀态。軍臣單于得到報告後,大喜,親率10多萬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

但草原上的民族,天生就和狼打交道的,基因中的警覺性讓他覺得很不對勁。大漢的三十萬大軍,想要以馬邑為中心,把匈奴引到馬邑甕中捉鼈,從最開始,就已經幾乎預言着這次戰略目的不會得逞。原因在于,以馬邑這種邊境城鎮為中心,人口密集想要将保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實在是太費勁,敵人非常容易從各方面的角度發現不同往常,其中有詐。

軍臣單于率大軍距馬邑百餘裡的時候,就發現了異常。沿途有很多牲畜,卻無人放牧,這種現象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于是軍臣下令大軍停止前進,派出大量暗哨四面巡查,為了獲得更詳細的資訊,甚至派兵并攻下了一個長城烽燧,俘獲了武州尉史。尉史将馬邑伏擊計劃和盤托出,軍臣單于聽後下令立即撤軍。

一個機密度極高的全國性的大規模作戰計劃,詳情卻被一個邊防尉史知道,更為關鍵的是這名邊防校尉還出現在了前線哨所,如此關鍵資訊的洩漏,直接導緻大漢為馬邑之圍做的一系列準備打了水漂。

此時的王恢、李息率領的三萬大軍已經出代郡,放過了匈奴主力,準備襲擊後方辎重并與漢軍主力進行合圍,這時傳來了消息,匈奴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全線退兵。王恢看到自己這三萬人由紮口袋的确突然變成了阻擊主力,覺得自己這點人沒什麼勝算,于是撤回了代郡。

韓安國作為漢軍總指揮在馬邑附近埋伏了好多天,也沒見一個匈奴兵,于是改變了原先的作戰方案,主動率軍出擊,結果發現匈奴大部隊早已撤退回了草原深處,三十萬漢軍無功而返。

此次出動了三十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糧草辎重,居然一個匈奴人都沒殺了,劉徹大怒。“鷹派”代表王恢為這次出師未捷負全責。

漢武帝第一次“亮劍”—馬邑之圍,雖然失敗但表明了開戰的态度

此次王恢行事太讓劉徹失望了,帶着三萬人的王恢居然沒有主動出擊給匈奴來一下子,攻打匈奴你不是喊得最歡的麼?喊打喊殺最兇的這位面對退軍的匈奴人卻不敢上去砍了。

當然王恢也有辯解的:他隻有3萬軍馬,而匈奴有十萬之衆,自己要是沖上去,恐怕會全軍覆滅,他的主動撤退保全了大漢的三萬人馬。

但他不知道,如今的天子,根本不在意死多少人,付出多大的成本,他要的是千古之名。

馬邑之圍最終以王恢自殺而告終。

其實王恢這個外交官做得非常好,也是個熱血的愛國官員,這一點非常值得尊敬。但他作為武帝的第一杆槍卻着實有些可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竄動這事是個什麼分量!也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實力,隻靠滿腔熱血是成不了大事的!

自此,漢匈之間的關系徹底由和轉戰,戰争的腳步已經無法阻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