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崇禧提出一和談方案,林彪斷然拒絕,數月後白崇禧所部灰飛煙滅

1948年12月24日,身為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利用當時對蔣介石極為不利的形勢,發出緻蔣介石電,提出“恢複和平談判”以解決時局的主張,逼蔣介石下台。

蔣介石無奈,隻好宣布下野。與白崇禧同為桂系大佬軍閥大佬的李宗仁,成為了國民黨政府的“代總統”。

這是白崇禧第二次成功逼蔣介石下野了。

1927年夏,蔣介石率領北伐軍大戰老軍閥孫傳芳。

蔣介石親自指揮的津浦線上戰事的失敗,使其陷入困境。

老軍閥孫傳芳的大軍直逼南京,武漢政府中的原國民黨左派勢力,同意與南京政府合作,但前提隻有一個:蔣介石下台!

這是最需要支援的時候!可是,就在讨論蔣介石要不要下野時,白崇禧說:“總司令能夠離開一下也好”。

白崇禧提出一和談方案,林彪斷然拒絕,數月後白崇禧所部灰飛煙滅

擁有強大實力的白崇禧的,其态度自然是舉足輕重的。

蔣介石就此下野,在溪口老家寫日記時,蔣介石狠狠地罵了白崇禧。

國共兩軍淮海決戰時,白崇禧本來答應蔣介石了,願意統一指揮國民黨軍,後來卻又變卦了。黃維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蔣介石一再要白崇禧集團的張淦兵團加入戰場,張淦兵團人馬都已裝船,卻被白崇禧嚴令調回蔣介石沒辦法,隻好調距離更遠的宋希濂兵團(也屬于白崇禧集團),又遭到白崇禧從中作梗,一再暗加掣肘,使計劃落空。

淮海戰役是關系國民黨的存亡的殊死決戰,當時我軍的兵力已經用盡,蔣介石也無兵可調,白崇禧集團的兵力若能及時加入,或許可以扭轉戰局,即便不能取勝,國民黨精銳也不至于全軍覆沒。

1949年4月1日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钊等人為和談代表,到北平與共産黨談判。白崇禧在和談代表團北上時,曾商定一項“劃江分治”的方案,提出全國都将在以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聯合政府上司之下,但人民解放軍不必渡過長江,在長江以南由國民黨軍駐防,兩軍“就地停戰”,“劃江而治”。

這個方案理所當然地被我黨拒絕了。

林彪當時參加了中共和談代表團,是位列周恩來、林伯渠之後的第三号人物,專門負責軍事問題的談判。他以“平津前線司令員”身份警告國民黨:“對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實作和平的任何反動勢力,我們隻好用天津方式來解決!”

白崇禧提出一和談方案,林彪斷然拒絕,數月後白崇禧所部灰飛煙滅

經過半個月的唇槍舌戰,國共雙方草拟《國内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并商定于4月20日簽字。南京當局19日發表廣播,表示對和平協定未能全部同意,解放軍渡江難以接受,于是國共和談全面破裂。

毛主席、朱德釋出《向全國進軍的指令》,解放軍揮師渡過長江,發動渡江戰役,占領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然後向華南、西南、西北各省進軍。

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訓示林彪率第四野戰軍向湘、鄂、贛三省進軍,殲滅林彪的老對手——國民黨白崇禧集團。

1949年5月,白崇禧集團共六個軍積極布防于長江中遊南岸,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止四野渡江南進。

漢浔渡江戰役和宜沙戰役中,白崇禧的主力一溜再溜,林彪氣壞了。

7月,林彪親自指揮了湘贛戰役。結果白崇禧利用有利地勢勢,避其鋒芒,并不與四野正面作戰,四野又撲空了。

始終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與之決戰。為此,林彪怅惘不已。

遠在北京的毛主席擔心精于戰術的林彪在戰略上偏離自己制定的戰略方針,于是發出長電,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采取淺距離包圍迂回,而應采取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動。

毛主席的這個長電點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報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是以緊緊地盯住“小諸葛”的一舉一動,追求“先敵制動、料在敵先”的兵家境界,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願,因為他遇到的對手也是以機變着稱的白崇禧。

白崇禧的心态也與林彪一樣,他晝夜不眠地關注着對手,琢磨着對方的排兵布陣,一有風吹草動,立即拔營起寨。

毛主席發現了他們共同的毛病,即明于微而昧于巨,專心于戰術較量而忽略了戰略制勝。

白崇禧提出一和談方案,林彪斷然拒絕,數月後白崇禧所部灰飛煙滅

林彪根據毛澤東的電報精神,立即重新部署作戰兵力。

随後爆發了著名的衡寶戰役,重創了白崇禧集團,使其元氣大傷,隻有一小部分逃到了廣西。

毛主席電令東路陳赓葉劍英部發動廣州戰役,拿下廣東以便合圍廣西,堵死白崇禧東退道路。又令二野主力,切斷了白崇禧部入滇的退路。

陳赓部4天行軍300公裡,在廣西的欽州全殲了白崇禧的殘部,沒放走一兵一卒。

白崇禧後隻身逃往了台灣,于1966年12月1日于台北逝世,死後身體發綠,口吐白沫,床單撕破多處,極有可能是死于特務暗殺,死因成謎。(劉繼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