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鲈,野生魚體長20-33厘米,又叫接吻魚。吻鲈遊動起來十分緩慢,顯得雍容大方,平時性情極為溫順、活潑,以魚喜互相“接吻”而聞名。不僅異性魚即使同性魚也有“接吻”動作,實際上,接吻魚的“接吻”并不是友情表示,而是一種争鬥。原産于東南亞地區的泰國、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和爪哇。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葉海龍,體長平均30厘米,身體由骨質闆組成。身體有用于抵禦掠食者的硬刺,善于僞裝,依靠海藻狀附肢進行拟态。其性格孤僻,喜獨居,遊泳能力弱,方向感較強。主食為糠蝦,也吃其他小型甲殼類,浮遊生物等。壽命為7-10年,主要分布于澳洲西部及南部。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翻車魚,又稱翻車鲀、曼波魚、頭魚,分布于栖息于各熱帶、亞熱帶海洋,是大型大洋性魚類,小個體魚較活潑,常躍出水面,大個體魚行動遲緩,常側卧于水面,或背鳍露出水面,也能潛入百餘米深水中。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是魚類中懷卵數最多者。幼魚被瘤狀棘突,随年齡增長而漸消失,身體變為卵圓形。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箱鲀,英文名boxfish.箱鲀身體為硬鱗所披覆,隻有鳍、口和眼睛可以動,是以遊泳完全依靠背鳍和臀鳍慢慢地上下、前後、左右擺動,尾部具有舵的作用。此外,其身體也不能像其它的鲀類,能脹大或彎曲。由于鰓蓋無法活動,隻能随時張開口部讓水從口腔流入鰓部。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躄魚,别名叫青蛙魚,體稍側扁,腹部膨大 。鰓孔為一小圓孔,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或後方。頭、體和尾部裸露或被小鱗,或被絨毛狀小棘,還常具肉質須狀突起,要産于印度-西太平洋。躄魚有僞裝的本領,會根據周圍的環境改變形狀。捕食時,它們會舞動長在頭部像蠕蟲一樣的餌球,引誘獵物。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神仙魚,又名燕魚、天使魚、小神仙魚、小鳍帆魚等,原産南美洲的蓋亞那、巴西。神仙魚背鳍和臀鳍很長并且大,挺拔如三角帆,故有小鳍帆魚之稱。從側面看神仙魚遊動,如同燕子翺翔,故神仙魚又稱燕魚。神仙魚性格文靜、泳姿潇灑,被譽為“熱帶魚皇後”。 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裂唇魚(圖左小魚),栖息在珊瑚礁區,會從其他魚身上啄食寄生蟲、甲殼類,故有“魚醫生”的稱号。裂唇魚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亞至斐濟的海域,其生态行為非常獨特,會幫助其他大型魚類清理寄生蟲,可作為海洋觀賞魚系統中的“醫生魚”。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六角龍魚,無額鱗弧,椎體雙凹型。多數種類成體以陸栖為主,穴居于土洞内。六角龍魚鈍口螈屬頭寬,眼較小,舌大,僅兩側遊離。犁骨齒多橫置,有的間距較遠,有的成"m"形。分布範圍廣,北達阿拉斯加東南部,南至墨西哥高原。圖檔來源:高品圖像
魔幻蹦蹦魚,通常被稱作迷幻襞魚,屬于襞魚科魚類,是一種具有視覺欺騙性,卻沒有毒性的魚類,它的進化方式是模拟美麗多彩的有毒動物。最新報道說,這種魚的身子呈金色卷曲狀,皮膚上嵌着桃色的斑馬紋,看上去很迷幻,活像個酒後駕車的醉鬼。圖檔來源:高品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