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生了仨兒子卻被權臣誣陷有不育症,被廢後縱情酒色才得以善終

文/格瓦拉同志

帝王與權臣間的争鬥存在于曆朝曆代當中,一部皇權沉浮史,充斥着帝王與權臣間的博弈和此消彼長,一旦前者“戰敗”,便會被後者以各種理由廢黜或殺害,比如昏庸殘暴、暗弱無能等等,不一而足。不過更為奇葩的還是東晉廢帝司馬奕,因為他下台前被按上的罪名卻非常雷人,竟然是陽痿!

司馬奕是東晉第七任皇帝,成帝司馬衍的次子,哀帝司馬丕的同母弟,出生當年就被封為東海王,哀帝在位時又被改封為琅琊王。哀帝是個“短命鬼”,年僅24歲、在位僅4年便駕崩,由于他沒有子嗣,是以司馬奕便在嬸母褚太後(康帝之妻、穆帝之母)的扶持下,被立為皇帝,時在興甯三年(365年)二月。此時,司馬奕的虛齡才隻有21歲。

皇帝生了仨兒子卻被權臣誣陷有不育症,被廢後縱情酒色才得以善終

司馬奕登基時年僅21歲

司馬奕雖然名分上皇帝,但其實卻是個雙重傀儡,因為在朝中由褚太後垂簾聽政,地方上則有大司馬桓溫遙控朝政,他這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對帝國大政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裁決權。可司馬奕雖然年輕,但對局勢卻有清醒的了解,深谙韬光養晦之道,是以自打登基起,便謹言慎行,生怕被桓溫抓住把柄。

可司馬奕盡管小心再小心,但依然還是沒能逃脫被廢黜的命運,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做過什麼出格的事情,而是因為桓溫想讓他走人。原來,桓溫早蓄篡位之心,尤其是随着年事日高,這份心思變得愈發強烈。然而桓溫深知自己的威望還不足以讓所有人震懾,而三次北伐的失利還讓他的名譽大損,在這雙重不利的情況下,唯有通過廢立皇帝的方式來重塑權威,然後才能行代立之事。

皇帝生了仨兒子卻被權臣誣陷有不育症,被廢後縱情酒色才得以善終

桓溫為廢黜司馬奕,竟誣陷他患有陽痿

桓溫主意既定,便跟謀士商議廢黜皇帝的借口,結果尴尬地發現根本就抓不到司馬奕的任何把柄。謀士發現找不到正大光明的理由後,便決定在皇帝的私生活方面找到“突破口”,通過給他潑髒水的方式,來污蔑他的清白,敗壞他的名聲。桓溫覺得很有道理,便派人到京師建康散布流言,污蔑皇帝陽痿不能生育,他的仨兒子都是男寵跟後宮女子所生的私生子。

初,桓溫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逐潛謀廢立,以長威權。然憚帝守道,恐招時議。以宮闡重悶,床笫易誣,乃言帝為閹,遂行廢辱。見《晉書·卷八·穆帝哀帝海西公本紀》。

皇帝生了仨兒子卻被權臣誣陷有不育症,被廢後縱情酒色才得以善終

褚太後被迫廢黜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

等到流言被炒得沸沸揚揚之際,桓溫順勢威逼褚太後下诏,以皇帝不育、宮闱穢亂為由,将司馬奕廢黜(“丁未,詣阙,因圖廢立,誣帝在籓夙有痿疾,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長欲封樹,時人惑之,溫因諷太後以伊霍之舉。”引文同上)。時在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距離司馬奕登基隻有6年時間。

桓溫逼走司馬奕後,随即擁立晉元帝幼子、丞相司馬昱為帝(簡文帝),并在朝中大肆誅殺異己,由此徹底掌控朝政。司馬奕被廢後,先是被降封為東海王,不久又被降封為海西公,并被送往吳縣西柴裡軟禁。司馬奕無罪被廢,時人都很同情他的遭遇,不少人假借他的名義反抗朝廷。司馬奕聽到這些風聲後變得更加憂懼,每日裡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唯恐被朝廷抓住新的把柄。

皇帝生了仨兒子卻被權臣誣陷有不育症,被廢後縱情酒色才得以善終

司馬奕被廢後縱情酒色,很怕被抓住把柄

沒多久,簡文帝、桓溫相繼去世,簡文帝之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此時又有人利用局勢的微妙,派人暗中聯絡司馬奕,想營救他出去、重登帝位,司馬奕一度動心,但還是在家人的勸阻下作罷。司馬奕自知複辟無望,又擔心會惹出新的禍端,于是便每日縱情于酒色之中,一旦發現妃嫔懷孕後便讓她們堕胎,以便讓朝廷放松對他的警惕。

司馬奕的做法雖然看上去很堕落、屈辱,但總算是讓孝武帝放心,由此解除對他的殺心。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馬奕在被廢黜15年後,最終病死于吳縣住所,時年四十五歲。司馬奕死後沒有谥号,不起皇陵,史書上一般把他稱廢棄帝或海西公。

皇帝生了仨兒子卻被權臣誣陷有不育症,被廢後縱情酒色才得以善終

孝武帝放過司馬奕,使其得以善終

帝知天命不可再,深慮橫禍,乃杜塞聰明,無思無慮,終日酣暢,耽于内寵,有子不育,庶保天年。時人憐之,為作歌焉。朝廷以帝安于屈辱,不複為虞。太元十一年十月甲申,薨于吳,時年四十五。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晉書》、《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