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追尋紅色記憶,尋找革命先輩的足迹

什麼是“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紅色基因凝聚了力量,引領了未來,典藏了曆史,穿越了時空,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永久地向往和神聖的殿堂。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産黨在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曆史程序中敢于流血、敢于犧牲和敢+鬥争的頑強精神的高度融合。傳承紅色文化和弘揚紅色精神對黨和人民的思想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實際意義。

我們紅遠實踐隊此次實踐的地點是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湛江市博物館、寸金橋公園,以及湛江市麻章區甘霖村。湛江市博物館是廣東省愛國主義基地,已有40年的曆史,展覽給我們的是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呈現了湛江人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抗擊外來侵略和壓迫的可歌可泣的抗法鬥争史。甘霖村,這是一條十分具有紅色基因的革命村落,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每個革命戰争時期,甘林村人民不怕流血犧牲,堅定不移地與敵人進行英勇鬥争,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具有光榮的革命曆史。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随後來到1960年建成的湛江博物館坐落在寸金橋公園内,是一座蘇式三層高大的建築物。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旁邊放置的三個炮台,這些炮台是革命先烈在抗法戰争用過的。曆經風雨洗禮,雖留下斑斑鏽迹,但仍可從中隐隐可見當年戰争的場景。從大門步入博物館内,館綠樹成蔭,環境幽美,沒有雄偉的建築,沒有吵鬧的聲音,有的是一片讓人莊嚴肅穆的氣氛。而館前是一個大廣場,博物館頂置有一個五星尖塔。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最後走訪了甘霖夜校 ,位于中國廣東省湛江市湛江麻章鎮甘林村 ,為湛江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機關,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時間為1995年10月15日。

甘霖村老黨員給我們上了一節紅色文化課。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甘霖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英勇殺敵,浴血奮戰,先後有98名優秀青年參加革命隊伍,56人加入中國共産黨,25名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解放後被追認為烈士的有19人。

掀起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8月,遂溪青年支仁山、何森、招離、王國強通過甘霖村人梁子端到甘霖村利用梁氏宗祠開辦農民夜校,教群衆識字,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甘霖夜校很快便發展到300多人,成為當時遂溪一間開辦較早并且規模較大的夜校。接着,甘霖村相繼成立了“遂溪青年抗日同志會甘霖通訊站”“消費合作社”“婦抗會”等抗日組織。1939年5月,中共甘霖黨支部成立,是遂溪抗戰時期最早成立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從此,甘霖的革命鬥争在黨的上司下蓬勃發展,日益壯大,很快發展到周圍的田寮、洋溢、水粉、九東等村莊,建立了以甘霖為中心的農村抗日陣營。

建立抗日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1943年2月,日軍攻入海康城,進犯遂溪,雷州半島淪陷。3月,共産黨人梁甫、梁汝新接到上級訓示回到甘霖村,發動群衆破壞公路阻止日軍進犯,開展策反日僞軍、組織鋤奸等活動,與敵人展開了英勇的鬥争。在整個革命戰争時期,甘霖村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農民大王”梁汝新、黨的好幹部梁甫、革命戰士簡常、革命母親吳森、勇敢連長梁彪、渾身是膽的梁培英、堅強的遊擊戰士黃南保……

甘霖烽火碧雲天!甘霖人民的革命鬥争精神永放光芒!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紅色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化。從中國共産黨誕生之日就開始醞釀,到新中國成立時已曆經的風霜雪雨,最終苦盡甘來,在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隻屬于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一紅色文化。紅色文化精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财富,無論是在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争時期都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直到現在,它也提醒我們在中國最黑暗的那段日子裡那時中國人民"團結、艱辛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定意志,它依然是鼓舞、激勵現代中國人民繼續奮鬥的強大推力.

目前當代人缺乏積極奉獻的精神,而甘霖村先烈們的故事讓我們蓦然落淚,這是一種怎樣的大無畏精神!先輩們身上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無論何時都值得我們學習。就算我們現在身處和平時代,談不上犧牲自我成全大家的事情,但積極奉獻的精神是我們應當具有的品質。先輩們用鮮血為我們換來的和平年代,更應該懂得珍惜,我們當代年輕人要真正地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實踐調研隊—紅色記憶尋訪

團隊名稱:紅遠隊

隊長:張沛權

副隊長:賀英

安全員:許金宇、陳智濤

宣傳員:溫凱岚、譚婉儀、馮雅穎

财務員:陳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