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張修,而非張道陵。

作者:洞庭之北

張修(?-200年),東漢末年巴郡人,五鬥米道真正的創始人。關于張修,根據《典略》說法,他的活動年代應該是晚于張陵,與駱曜、張角同時代,是巴漢一帶五鬥米道的早期領袖。《後漢書·靈帝紀》說:“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秋七月,巴郡妖巫張修反,寇郡縣。《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熹平中(公元172-177年),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公元178-183年),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這是史料中比較明确的記載張修較早活動的記錄了。

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張修,而非張道陵。

就是說,在張角傳播太平道的同時,張修也在傳播五鬥米道。晉人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亦言:“其供道限出五鬥米,故世謂之‘米道’。” 後來,據《三國志·張魯傳》和《後漢書·劉焉傳》都說是張魯靠其母親才發達起來成了帶兵的将軍,後來他殺了張修,而且“奪(或并)其衆”,即張魯兼并了張修的部隊,也拿了張修的五鬥米道。呂思勉先生說:“疑魯之法皆襲諸修,特因身襲殺修,不欲雲沿襲其道,乃詭托諸其父祖耳。張修死後,《三國志·張魯傳》說:“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這一記載正合于前說的張魯殺了張修“奪(或并)其衆”之言,而悖于陳壽“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複行之”的說法。

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張修,而非張道陵。

《三國志·張魯傳》中雲:“修法略為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号曰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以為常,故号五鬥米師。實無益于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竟共事之。”

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張修,而非張道陵。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張魯殺張修,其部衆和五鬥米道均被張魯所奪。張魯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張陵之孫。在殺張修後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鬥米道,并自稱“師君”。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将軍,封阆中侯,食邑萬戶。有觀點認為張魯是《老子想爾注》的作者。

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張修,而非張道陵。

據史料記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并“增飾之”。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号稱“祭酒”,各領部衆;領衆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于内,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稱,取得過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五鬥米道後來被張魯改革而成為正一教的主幹,成為了中國早期道教的主要基礎。

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張修,而非張道陵。

同時,根據傳說,張陵在青城山“除鬼”,并在青城山改造“鬼城”,以鬼道治民。史載,張衡妻“始以鬼道”、“兼挾鬼道”,“以鬼道見信于益州牧劉焉”。張魯在漢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師君”。可見,張氏祖孫三代人家傳之道為“鬼道”。至此,事情已經明了:即張魯殺張修,并承襲張修的五鬥米教還加以改造。後假托其祖父張陵之名,謂五鬥米道是其祖父所創,且代代相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