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楊慎) 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 夜來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 龍争虎鬥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外部的入侵、内部的起義頻繁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不僅有“黃巾起義”,稱王稱帝者也不僅有袁術等人。在當時的東北方曾經有過一支起義軍,由漢人與烏桓人組成,衆至十餘萬,寇犯四州之地,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才被東漢朝廷所平定。在剿滅這支起義軍的時候,公孫瓒和劉備都曾經陷入絕境,劉備更是要用裝死的手段才從戰場上活命。最後平定這支起義軍卻不是依靠純粹的軍事手段,而是懷柔的政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起義——張舉、張純起義以及他們被平定的過程。
張舉、張純起義當然是以這兩個人為首,而烏桓人也是他們聯合的重要軍事力量。烏桓是一支内附于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并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東漢末年時期,幽州的東北方的四股烏桓勢力:遼西郡烏桓大人丘力居、上谷郡烏桓大人難樓、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仆延、右北平郡烏桓大人烏延,這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謂“三郡烏桓”(為什麼四個郡的烏桓被稱為“三郡烏桓”,小編也搞不清楚,個人猜測是因為遼西郡、遼東屬國、右北平郡三郡相連,忽略了上古郡),也是張舉、張純起義的主要力量。
在中平二年(即公元191年,《三國志·魏書·公孫瓒傳》中記載光和年間,應當是記載錯誤),東漢的西北涼州地區發生叛亂,就是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上司的叛亂。東漢朝廷先後令皇甫嵩、張溫等人平叛,從烏桓中調集了三千騎兵去支援西北。烏桓人是出兵了,但是糧饷卻被拖欠。本來烏桓對東漢的認同感也沒有那麼強,于是就都跑回了幽州,不願意給東漢朝廷賣命。這算是張舉、張純起義時能夠拉攏到烏桓人的一個原因。
而張舉和張純同樣是出于對東漢朝廷的不滿。在征調烏桓突騎的時候,前中山相張純請求自己為将,率領這些騎兵,但是沒有得到張溫的同意,公孫瓒成為這些烏桓突騎的将領。張純内心非常不滿。加上當時東漢确實呈現出衰敗的模樣,涼州起義軍無法平定,又出現“兩頭共身”的男嬰。古人比較迷信,認為這是東漢王朝氣數将盡,天下出現二主的現象。張純的野心膨脹,于是與同郡人張舉商議起兵,聯合同樣對東漢朝廷感到不滿的烏桓人,試圖推翻東漢的統治地位。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等人進犯幽州廣陽郡、右北平郡、遼東郡、遼西郡等地,殺死東漢所置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一路焚燒城池、劫掠百姓,對幽州東北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三國志·魏書·公孫瓒傳》、《後漢書·公孫瓒傳》并雲公孫瓒率領部下(除了烏桓突騎,應該還有其他的士兵)讨伐張舉、張純有功,加官騎都尉,但是事實上公孫瓒并沒有對幽州起義軍造成太大的打擊。
張舉、張純聚衆十萬在遼西郡肥如縣,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将軍安定王”,企圖與東漢朝廷争奪正統地位,把自己擺在了絕路。當然在漢末三國時期稱王稱帝者不少,張舉、張純等人無疑不能受到其他州郡的長吏、豪強的承認,但也能看出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實力以及巨大的野心。
之後張純派遣烏桓峭王,也就是“三郡烏桓”之一的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仆延率軍五萬進攻青州平原國、冀州清河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典略》中記載,青州從事從各郡縣發兵對抗幽州起義軍,劉備剛好在平原(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個叫劉子平的人推薦劉備随軍出征,結果在野外遇到敵人。劉備與起義軍交戰的時候受傷,在戰場上裝死逃過一劫,後來被人從死人堆裡用車運走。這件事情可能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另一方面張純、張舉、丘力居等人也紛紛入侵到幽州漁陽郡、冀州河間郡、渤海郡,也進入過平原,還有徐州的某個地方,史料記載“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而公孫瓒根本無法遏制幽州起義軍的破壞行為。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九月,東漢朝廷派遣中郎将孟益率領公孫瓒,主動對幽州起義軍發動進攻。公孫瓒與張純交戰于石門山,按照《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應當在右北平郡無終縣以東六十裡,遼西郡柳城的西南方向,一個比較險峻的地方,兩側是陡峭的善比,中間有洞開的路徑,又被成為石門口。這樣的地勢可以說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東漢軍隊的戰鬥力無疑比幽州起義軍的戰鬥力更強,公孫瓒在石門順利擊敗張純。
不過公孫瓒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作足夠的準備,繼續追擊張純等人,結果後繼無力,孤軍深入,被張純、丘力居等人圍困于遼西管子城,具體位置不明,也在柳城的西南方。公孫瓒的軍糧吃光,就吃馬匹;馬匹吃光,甚至吃自己的弓弩盾牌。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公孫瓒指令部下分路突圍,當時處于冬季,在路上又因為饑寒造成大量的減員。不過另一方面幽州起義軍以及“三郡烏桓”的軍隊也非常疲憊,于是撤退到柳城。
公孫瓒的軍事手段無法徹底消滅幽州起義軍,東漢朝廷将目光投在宗正劉虞身上。第一劉虞是漢室宗親,而且有較好的名聲,作為外鎮屏障中央再合适不過;第二劉虞曾經做過幽州刺史,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名望,更容易化解與烏桓人的沖突。于是在中平五年,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
劉虞到任以後,果然采取了懷柔的政策。為了分化幽州起義軍的勢力,他罷免了公孫瓒布置在遼東屬國的一些部隊,隻在右北平保留一支軍隊;同時劉虞積極與“三郡烏桓”通使,赦免他們的罪過,僅懸紅張舉、張純而已。這樣一來“三郡烏桓”不但不繼續參與叛亂,反而成為劉虞可以調動的力量。張舉、張純逃出塞外,軍隊潰散,張舉下落不明,張舉被自己的門客王政所殺。自中平四年六月到中平六年三月,為時将近兩年的張舉、張純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消滅張舉、張純,公孫瓒等人的武力壓制很重要,為劉虞的外柔政策提供了實行的基礎;劉虞的懷柔政策也很重要,極大削弱張舉、張純的力量,用更小的代價完成任務,并且保證了戰後的安穩。兩者的方向和起到的作用都沒有問題,但是公孫瓒的性格比較鐵血,或許是目睹了烏桓人劫掠百姓的狀況,每次與烏桓作戰“如赴仇敵”;而劉虞則是以懷柔、安撫、招降為主。對烏桓的态度的不同,也導緻公孫瓒與劉虞不諧,最終走向徹底的決裂。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曆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