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作者:時拾史事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年難留,時易損。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宿命。秦朝時,中國有兩千萬人口;漢朝時,中國有五千萬人口;清道光年間,中國有四億人口。他們也曾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曾經生龍活虎、思索人生。可到現在,除了少量骨骸和墓志銘,絕大多數都已杳無蹤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人們一般會想起什麼?惦念什麼?是兒女情長?還是未竟的事業?讓我們瞧瞧幾位近代知名人物的遺囑或者遺言,看看他們到底關心什麼。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好長時間來,我總不願意和你講這樣的話。今天咱倆好好地說一說吧!我可能快要離開人世了,以前怕你傷心,我總對你講現在科學發展了,能治好我的病。其實我早已明白,我的病是不能治愈的絕症,不會好了。我這一世,當過皇帝,也當過公民,歸宿還好、現在總算是走到了盡頭了。

……

我們結婚五年多,又要把你一個人扔下了,我年歲大又沒有錢,從各方面來說都很對不起你。你的身體很不好.也沒給你留下什麼東西,沒有我了,你怎麼辦?

既做過皇帝,也當過公民,說的還是白話文,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說話的對象是他的第五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自1959年特赦以來,溥儀開始了短暫的後半生,他曾在北京植物園裡半工半讀,也在政協的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做過專員。在重獲新生的日子裡,他恢複了單身,沒有配偶。第一任妻子婉容,第三任妻子譚玉齡,都已經不在人世;第二任妻子文繡、第四任妻子李玉琴,都已經和他分道揚镳。1962年,在朋友的介紹下,溥儀和李淑賢結婚。

可惜好景不長,末代皇帝沒過幾年就罹患了腎癌,先是切除了左腎,後來發現右腎也已經癌變,這下徹底沒有辦法了。溥儀隻好對妻子說科技發展了,這個病其實能治好,起到一絲安慰的作用,實際上心裡也清楚,這是不可能治愈的絕症。李淑賢比溥儀要小十八歲,1967年的時候隻有四十出頭,丈夫馬上就要走了,溥儀放心不下,兩個人也沒有子女。他雖然曾經貴為皇帝,但大清已經亡了,說這些又有什麼用。溥儀有這樣的擔心是正常的,在他去世後,政協對李淑賢的生活給予了關懷,三十年後她與丈夫在地下重逢。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我沒有機會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為,是以外間都不大知道我,我不過是替人作樣子的。後來再有外人問你隻告訴他我現在所處地位實在的情形,我有意振興中國,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裕德齡通曉多國語言,曾經在清宮擔任女官,為慈禧太後提供翻譯服務。1905年初,因為父親患病的緣故,裕德齡離開了皇宮,光緒皇帝通過她,向世人吐露了心聲。這位三十多歲的天子,以前也有過雄心壯志,特别是在甲午戰争後,想要維新變法,富國強兵。可戊戌政變将他的願望徹底擊碎,從此囚禁瀛台,連最基本的自由都失去了,更不可能取得業績。因為困居深宮,外界無法得知皇帝的任何消息,那些以他名義釋出的诏令,都是慈禧太後的意思,光緒說他隻是替人做做樣子的傀儡罷了。三年後,慈禧太後和清帝幾乎同時去世,他對裕德齡交代的話,成為辛酸歲月的最後見證。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我此次放棄兩廣,直上北京,為謀和平統一,所主張統一方法,是開國民議會,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設新國家.茲為病累,不克痊愈。生死本不足念.惟數十年緻力國民革命,所抱定之主義,未能完全實作,不無遺憾。甚望諸同志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之目的。如是,我在九泉之下,亦堪瞑目。

我死了以後.四面都是敵人,你們是很危險的,希望你們不要為敵軟化.

同志們啊!繼續我的主義,以俄為師,和平,奮鬥,救中國。

1924年,北京學生聯合會發起了反帝國主義運動大聯盟;馮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戰争之機,發動北京政變,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時局。經過一番内部讨論後,孫中山決定離開廣州,前往京津地區,提出召集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和平統一與建設。然而,時局變化得非常快,段祺瑞在天津會晤過張作霖後,被擁戴為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政變的發起者馮玉祥則是被排擠,調至張家口任西北邊防督辦。如此操作過後,孫中山面臨的對象已經換成了段祺瑞和張作霖,雙方會晤後,均無法接受對方的主張。

第二年春天,孫中山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治療,當醫生用手術刀切開孫中山的腹腔時,全部都大吃一驚,肝髒已經發生嚴重的病變,上面布滿黃色斑點,多處組織粘連在一起,除了進行簡單的處理,醫生沒有任何辦法。宋慶齡、汪精衛等人不安地守候在門外,本以為手術會進行很長的時間,沒想到二十多分鐘門就開了,噩耗來得如此突然。此時孫中山患上了膽囊腺癌,并擴散至肝等其他器官,按照當時的醫療條件,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束手無策。此次北上并沒有實作最初的目的,一生倡導的政治主張也遠遠沒有實作,孫中山隻能寄希望于他的同志。因為是在北京,北洋軍閥控制的地盤,是以四面都是敵人,他告誡宋慶齡等人要意識到危險,不要向敵人屈服。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難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難招志士之魂?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幹淨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别.風潮取彼頭顱;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

清朝末年,内憂外患,國弱民窮,仁人志士苦尋救亡之道。然而,薄弱的力量,麻木的同胞,使前進路上阻礙重重。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東赴日本留學,接觸到革命思想,參加同盟會,緻力于反清事業。1907年,徐錫麟起義失敗後,秋瑾處境危險,她沒有選擇離開,毅然留守大通學堂,最後被清兵逮捕。面對敵人,她提筆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還有這篇給學生徐小淑的絕命詞。裡面沒有兒女情長,沒有貪生怕死,提及最多的是新亭之淚、殘山剩水,是犧牲盡責、舍生取義。周恩來曾經說秋瑾是帶頭打破“三從四德”封建束縛的新女性,是革命的先驅者。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别人應許給你的事務,不可當真。

七,損着别人的牙、眼,卻反對報複,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1936年,魯迅先生在上海去世,留下了這份遺囑。内容也不長,總共隻有七條,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條,主要安排身後的治喪事宜,隻接受老朋友送的喪事禮金,泛泛之交就不要了,人是有親疏遠近的,從來不認識或者關系不好的,何必受對方這份情呢。第二、三條是說喪事不要大操大辦,盡快安葬,人已經死了,就要看開些,做簡單一點,葬禮辦得再久、再隆重,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四條到第七條是第二部分,對妻兒日後生活的叮囑,希望許廣平節哀,不要沉浸于喪夫之痛難以自拔,要開始新的生活,畢竟人生還很漫長。不要過于相信他人給的承諾,凡事都要留個心眼,骨肉至親,互相欺騙的事情常有發生,更何況普通人了;像那些既損害别人利益,又勸别人寬容的人,非常的惡毒、可笑,必須保持一定距離。第五條是給兒子周海嬰的建議,如果孩子的天賦、能力都比較平凡,那就承認平凡、接受平凡,千萬不要逞能,非說自己是什麼文學家、美術家,最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見笑于大方之家。這七條建議是魯迅深思熟慮的,字字珠玑,每次路過上海虹口公園、山陰路,都會想起這些平淡又有深意的囑托。

溥儀、孫中山等近代牛人臨終時,都說了哪些遺言?

勿負國恩,勿堕家學,勿争家産,勿入下流,明君子小人義利之辨。吾生平學術行十之四五,治術行十之五六,心術則大中至正。

光緒三十七年,七十歲的張之洞從湖廣總督高升為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離開了仕宦多年的武漢三鎮。次年,光緒和慈禧相繼病逝,香帥又成為顧命重臣。宣統元年,張之洞病重,陽曆十月四日,白天奏請辭去各項職務,晚上在白米斜街的寓所去世,現在北京什刹海附近,仍然保留張之洞故居。臨終前,他對家人作了上述交代。不要忘記朝廷的恩典,不要使家風堕落敗壞,不要為了家産争得頭破血流,不要成為衆惡所歸之人,要明辨君子小人的義利是非。

張之洞從國小習用功,飽讀詩書,标準的學霸一枚。十四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十六歲以第一名的成績在會試中舉,二十七歲以第三名的成績考上進士。進入官場初期,張之洞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擔任學官十年,在經學、儒學方面确有過人之處,是當時的佼佼者之一。但是在他自己看來,平生所學隻達到十分之四五的水準,說明還是非常謙虛的。職業生涯後半段開始做封疆大吏,擔任過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大力興辦洋務,修建學校、鐵路、工廠,推動了近代化,他說自己上司管理能力已經達到了十分之五六的水準,比學術要高一個層次。

end

圖檔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援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