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無疑是謀殺元英宗碩德八剌的“南坡之變”的受益人,無論是不是主謀者。
參見恰如猛虎卧大漠,潛伏爪牙忍受:南坡之變和泰定帝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時為晉王的也孫鐵木兒之是以被推選為皇帝,不是因為他的陰狠而是因為他既出身顯赫,又無能而優柔寡斷。
不過,從這個說法一路推演下去,得出也孫鐵木兒比弑君的實際執行者鐵失等人想象的還要軟弱,因為怕承擔弑君篡位的名聲,是以新任皇帝害怕了,于是迅速全部誅殺鐵失等人——這樣的雷霆手段說是因為軟弱,害怕名聲不好才采取的,實在是說不過去。

(也孫鐵木兒yesün-temür,1293—1328,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史稱“泰定帝“)
無論如何,這就是經曆種種迂回曲折而建立的泰定帝政權,這次的血腥殘忍在史書中有明确的記載,它貌似為從元成宗鐵穆耳以來30年的政治鬥争劃上了句号,但也隻是接下來激烈巨變之前的一個短暫的休止符。
泰定帝在位5年,那年春天,他在大都附近的皇家狩獵地病倒,随即去世,留守大都的欽察、阿速、康裡等各族親衛軍團在欽察軍團的首腦燕帖木兒的率領下,開始蠢蠢欲動。
他們想擁立的是遠在江陵(今湖北荊州)的元武宗海山的次子圖帖睦爾。
(元文宗圖帖睦爾,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元朝第八位皇帝,兩次在位,在位時間共計四年)
海山有兩個兒子,長子和世㻋和次子圖帖睦爾,這兩人作為海山的遺孤在叔父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堂弟英宗碩德八剌在位期間,也就是祖母答己專權的時期受盡了壓制和颠沛流離之苦。
和世㻋被封為周王前往封地雲南,本身已經類似發配,但這還滿足不了祖母和叔父以及他們身邊寵臣的願望,他們仕途在和世㻋行經陝西的時候暗殺他,和世㻋好不容易逃脫了暗殺,直接投奔窩闊台汗國,最終,在泰定帝時期,他已經在父親海山駐留過的阿爾泰山西麓開辟出一塊自己的根據地,與察合台汗國形成了聯盟。
圖帖睦爾則是被流放到海南島,在當時蒙古人的視野中,海南島可不是避寒勝地,這已經屬于僅次于死亡的懲罰,到了泰定帝時期,他才被召回建康(今江蘇南京),後又轉移到江陵。
燕帖木兒的祖、父兩輩都效忠海山,在其與海都的戰争和後來的戰争中與海山結下了極深的淵源,他和欽察等各族軍團在仁宗、英宗朝不斷受到打壓,積怨已久,但是他們與鐵失等人不同,他們認為鐵失等是答己的一黨,而自己是貨真價實的海山派。
一直靜觀其變的他們終于等來了泰定帝的駕崩,1328年陰曆八月,燕帖木兒等人終于在大都起事嗎他們将海山遺孤中便于聯絡的一個:次子圖帖睦爾作為擁立的對象。而上都方面,泰定帝的右丞相倒剌沙則将泰定帝年幼的兒子阿速吉八立為皇帝。
元帝國南北兩座都城大都和上都之間的内戰爆發,是為“兩都之戰”。
(1330年元朝疆域圖)
兩都之戰耗時2個月,一開始,上都一方主動出擊,對大都形成戰略包圍态勢,戰争在居庸關、昌平、懷柔、通縣等一帶全面展開,大都方面先是頑強抵抗,後來互有勝敗,當看到上都方面已如強弩之末之時,許多部隊轉而投靠大都一方,戰場的天平開始傾斜。與此同時,據守遼東的東方三王族之一、合撒兒家族的齊王月魯帖木兒從側面襲擊上都,已成空城的大學營被突襲,是壓垮泰定帝殘餘勢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倒剌沙等人出降,泰定帝子阿剌吉八不知所終,大都方面大獲全勝,圖帖睦爾稱帝。
但是故事沒有完,和世㻋在察合台汗國為代表的中亞、蒙古等方面勢力支援,開始向東方進發。他的大軍一路東來,受到了蒙古王公貴族和蒙古本部軍民的熱烈歡迎。
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兄弟之争甚至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之間兄弟之争的态勢,仿佛又出現了——
參見此位湮滅在曆史深處的正統蒙古大汗,名字的漢譯暗藏玄機
和堪稱中流砥柱的元武宗海山稱得上不愧一個武字
元文宗圖帖睦爾在即位诏書裡面寫道:
謹侯大兄之至,以遂朕相讓之心。
因而在合法性上無法與和世㻋一方抗衡,隻好做出讓位的姿态。
本來對以燕帖木兒為首的所謂海山派系來說,推選和世㻋當皇帝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現在要他們交出經過兩都之戰浴血拼殺獲得的權力和功勞,讓一直在極力表達對察合台家族感恩之心的和世㻋上位,日後元朝的天下就不是自己一方可以掌控的了,于是,燕帖木兒決心已下。
與已經起了殺心的燕帖木兒一方相比,和世㻋一路悠然自得,充滿了輕松自在的勝利情緒,甚至把擁護他的察合台汗國軍隊留在了漠北,獨自帶了少數人南下。
這一日,他們來到了“玉忽察都”,2天後,和世㻋和從大都北上而來的“皇太子”圖帖睦爾會面,舉行了包括皇室成員、諸王大臣參加的歡慶酒宴,4天之後,和世㻋突然駕崩,年僅30歲。
(和世㻋,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元朝第九位皇帝,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6個月,系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元順帝之父)
當日,“皇太子”圖帖睦爾行哀哭之禮,之後,燕帖木兒以已故皇帝和世㻋皇後的名義将玉玺由交回到圖貼睦爾手中,旗下人馬迅速撤離玉忽察都,9天後,在上都皇宮主殿,圖帖睦爾舉行了盛大的“複位”儀式,第二次當上了皇帝,他繼續沿用了和世㻋的年号天曆。
和世㻋的暴亡和失敗,被稱為“天曆之變”,有時,曆史學家也把兩都之戰與和世㻋的敗亡兩部分加起來合稱為“天曆之變”——“天曆之變”(後的元文宗隐藏了自己謀殺明宗的事實真相,對外隻稱元明宗和世㻋暴病而亡,但是對這場鬧劇,全天下都洞若觀火。
“天曆之變”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元朝皇帝或者蒙古大汗的權威跌至谷底,中央政局掌握在了欽察、阿速、康裡等親衛軍團手中,正如他們的大老鄉馬穆魯克軍團在西亞北非做的那樣。
(少年朱元璋影視形象)
更有意思的是,正是1328年,在南方一個窮苦人家,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