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曾言:“信哉,可為為将帥者鑒矣。”元末明初,徐達立下赫赫戰功,為臣十餘載年間,徐達備受朱元璋偏愛,從未引得帝王懷疑,終憑自身才智,獲善終結局。
通過對朱元璋的生平經曆進行了解可知,作為一位出身農門的皇帝,推進起義戰争的過程中,若無諸多優秀将領的幫助,朱元璋的起義之路将遍布荊棘。
基于這一原因,在朱元璋上位後,便對許多開國功臣大肆封賞。可在此後的日子裡,受到多疑性格的影響,朱元璋曾将許多開國功臣趕盡殺絕。然而,在衆多開國功臣中,徐達卻有着非常特殊的待遇。他和朱元璋稱兄道弟十五載,稱君稱臣十八年,在朱元璋誅殺衆多功臣時,他卻得以善終。為何徐達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如此特殊?他又為何未曾被朱元璋懷疑呢?

在曆史資料中記載,和朱元璋相同,徐達亦出身農門當中,盡管徐達的出身并不是很好,可在其很小的時候,便有着遠大的志向。
作為朱元璋的發小,徐達和朱元璋之間的關系自然較為密切,這也使得朱元璋決心起義後,徐達願意跟随朱元璋,幫助其建功立業,推翻元朝統治。最初征戰的過程中,朱元璋跟随于郭子興手下,并為紅巾軍勢力的擴張做着不懈努力。可當朱元璋屢戰屢勝,其手中勢力得以持續擴張後,郭子興一家便對朱元璋産生忌憚之意。
在朱元璋看來,盡管作為起義軍的領袖,郭子興的個人能力較為平庸,若繼續跟随郭子興,必定無法擁有出人頭地之日。為了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朱元璋便希望能夠離開郭子興,從此自立門戶,闖出一番天地。
當朱元璋下定決心離開郭子興後,徐達等人便跟随朱元璋一同離開,并幫助朱元璋成功攻下許多城池,這也使得朱元璋所帶領的隊伍聲名鵲起,令其他起義勢力忌憚不已。
在此後征戰各地的過程中,徐達屢屢立下戰功,可見,徐達在朱元璋早期建業中占據重要位置。
公元1356年時,朱元璋将應天府當作大學營,并以應天府為中心,帶領将士外出征戰,實作起義勢力的進一步擴張。盡管此時的應天府已經歸朱元璋所有,但在應天府附近,卻仍有着許多其他勢力的領地。為了能夠確定應天府的安全,徐達亦帶領大軍出征,并又一次立下戰馬功勞。
正是基于前期的努力奮鬥,後來的徐達方能在朱元璋心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位置,曾有曆史資料記載,朱元璋将徐達稱為“布衣兄弟”,并屢屢感慨兩人十五年來的深厚交情。可見,在朱元璋的心中,徐達的地位不容小觑。
自從大明統治建立以來,許多開國功臣雖曾立下赫赫戰功,卻均遭到朱元璋的疑心。然而,在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過程中,徐達卻能做到與朱元璋和睦相處。縱觀徐達為官十八載的經曆便會發現,他幾乎從未招緻朱元璋的懷疑,這也使得他在朝中的地位極為穩固。
之是以徐達能夠擁有如此特殊的待遇,與其自身智慧密不可分。在面對朱元璋時,徐達并未因手中的兵權而對朱元璋出言不遜,反而事事順從朱元璋的安排,并合理擺正自身地位,未曾做出令朱元璋疑心之舉。
不僅如此,當宰相胡惟庸打算拉攏徐達時,徐達更是直言拒絕,并表示若自己與胡惟庸交好,便會導緻朱元璋對兩人産生疑心,這也會導緻兩個人的地位均受到威脅。
在為官十八年的過程中,徐達始終能夠做到謹言慎行,事事以朱元璋的角度出發,恪守臣子本分,從未做出僭越之舉。正是因為徐達的謹慎,方能換來朱元璋的信任。
公元1385年,徐達離世,朱元璋将其追封為中山王,且擁有配享太廟的無上殊榮。
從徐達的人生經曆中便能感受到,古代社會中,唯有能夠清楚認識自身地位的将領,方能在政治漩渦中獨善其身,避免因手中掌握的權力遭到皇帝忌憚,進而喪失性命。
盡管徐達的一生均謹小慎微,可他卻能夠避免被誅殺的命運,從徐達的處世智慧中,人們亦能學習到相應的經驗。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鋒芒畢露并不會為我們帶來幸福生活,若能做到合理評估自身地位,避免做出不符身份之舉,亦能收獲光明未來。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