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明史》曾言:“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元末明初,徐达立下赫赫战功,为臣十余载年间,徐达备受朱元璋偏爱,从未引得帝王怀疑,终凭自身才智,获善终结局。

通过对朱元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解可知,作为一位出身农门的皇帝,推进起义战争的过程中,若无诸多优秀将领的帮助,朱元璋的起义之路将遍布荆棘。

基于这一原因,在朱元璋上位后,便对许多开国功臣大肆封赏。可在此后的日子里,受到多疑性格的影响,朱元璋曾将许多开国功臣赶尽杀绝。然而,在众多开国功臣中,徐达却有着非常特殊的待遇。他和朱元璋称兄道弟十五载,称君称臣十八年,在朱元璋诛杀众多功臣时,他却得以善终。为何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如此特殊?他又为何未曾被朱元璋怀疑呢?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在历史资料中记载,和朱元璋相同,徐达亦出身农门当中,尽管徐达的出身并不是很好,可在其很小的时候,便有着远大的志向。

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徐达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自然较为密切,这也使得朱元璋决心起义后,徐达愿意跟随朱元璋,帮助其建功立业,推翻元朝统治。最初征战的过程中,朱元璋跟随于郭子兴手下,并为红巾军势力的扩张做着不懈努力。可当朱元璋屡战屡胜,其手中势力得以持续扩张后,郭子兴一家便对朱元璋产生忌惮之意。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在朱元璋看来,尽管作为起义军的领袖,郭子兴的个人能力较为平庸,若继续跟随郭子兴,必定无法拥有出人头地之日。为了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朱元璋便希望能够离开郭子兴,从此自立门户,闯出一番天地。

当朱元璋下定决心离开郭子兴后,徐达等人便跟随朱元璋一同离开,并帮助朱元璋成功攻下许多城池,这也使得朱元璋所带领的队伍声名鹊起,令其他起义势力忌惮不已。

在此后征战各地的过程中,徐达屡屡立下战功,可见,徐达在朱元璋早期建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公元1356年时,朱元璋将应天府当作大本营,并以应天府为中心,带领将士外出征战,实现起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尽管此时的应天府已经归朱元璋所有,但在应天府附近,却仍有着许多其他势力的领地。为了能够确保应天府的安全,徐达亦带领大军出征,并又一次立下战马功劳。

正是基于前期的努力奋斗,后来的徐达方能在朱元璋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曾有历史资料记载,朱元璋将徐达称为“布衣兄弟”,并屡屡感慨两人十五年来的深厚交情。可见,在朱元璋的心中,徐达的地位不容小觑。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自从大明统治建立以来,许多开国功臣虽曾立下赫赫战功,却均遭到朱元璋的疑心。然而,在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的过程中,徐达却能做到与朱元璋和睦相处。纵观徐达为官十八载的经历便会发现,他几乎从未招致朱元璋的怀疑,这也使得他在朝中的地位极为稳固。

之所以徐达能够拥有如此特殊的待遇,与其自身智慧密不可分。在面对朱元璋时,徐达并未因手中的兵权而对朱元璋出言不逊,反而事事顺从朱元璋的安排,并合理摆正自身地位,未曾做出令朱元璋疑心之举。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不仅如此,当宰相胡惟庸打算拉拢徐达时,徐达更是直言拒绝,并表示若自己与胡惟庸交好,便会导致朱元璋对两人产生疑心,这也会导致两个人的地位均受到威胁。

在为官十八年的过程中,徐达始终能够做到谨言慎行,事事以朱元璋的角度出发,恪守臣子本分,从未做出僭越之举。正是因为徐达的谨慎,方能换来朱元璋的信任。

公元1385年,徐达离世,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且拥有配享太庙的无上殊荣。

徐达:兄弟15载君臣18年,朱元璋诛杀功臣,为何他能得善终?结语

从徐达的人生经历中便能感受到,古代社会中,唯有能够清楚认识自身地位的将领,方能在政治漩涡中独善其身,避免因手中掌握的权力遭到皇帝忌惮,进而丧失性命。

尽管徐达的一生均谨小慎微,可他却能够避免被诛杀的命运,从徐达的处世智慧中,人们亦能学习到相应的经验。

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锋芒毕露并不会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若能做到合理评估自身地位,避免做出不符身份之举,亦能收获光明未来。

参考资料:《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