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作者:文史旺旺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深圳是面對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對着澳門的,廈門是面對着台灣的,而浦東是面向世界的。" ——鄧小平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的上司人在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将改革開放納為我國今後發展道路上必須長期堅守的一項基本國策。

正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提出讓中國的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局面。

從1979年7月15日之後,中央正式将廣東、福建兩地作為改革開放中的"試驗田",對于這兩省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

很快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之下,迅速改變了原有面貌。

因為政策上的支援加上港、澳商人的資金投入,僅僅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這四座在改革開放中最先成長起來的特區,此時已經成為了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因為有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座經濟特區城市的發展經驗,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南巡之後更是有意将改革開放的先進經驗推廣至全國。

改革開放在整個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無比興奮的。因為經濟特區的先進經驗證明了市場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這時候的上海卻成為鄧小平心中最為擔心的城市。作為中國近代以來的世界名城,上海一直都是整個亞洲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

可是此時的上海,相比較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成長起來的"四大經濟特區",無論是在産業結構上還是在經濟增速上都表現得十分後進。

為了能夠讓這座曾經的東方名城,世界金融中心再現往日的輝煌。1988年5月,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讨會在上海西郊飯店隆重召開。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這次研讨會之後,"浦東開發"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宏偉計劃被正式提了出來。經過反複論證,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向海外宣布了開發浦東的這一決定。于是上海的發展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91年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隻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按照鄧小平的構想,在黨的"十四大"上作出了要把上海建設成為"一個龍頭,三個中心"重要戰略決策。

1992年視察時又對上海市上司明确指出:"到本世紀末,你們上海浦東及廣東深圳要回答一個問題,你們搞的姓'社'不姓'資',而且你們兩個地方都要做标兵。一個方面要講綜合國力,第二方面就是公德心。"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雖然有着小平同志的關心,上海市的上司班子也在不斷的努力探索上海的發展。但是從決定開發浦東開始,一直到1993年這段時間。

上海的發展雖然成效顯著,可是依舊沒有達到原先預想的樣子。通過政策的傾斜,上海當時已經開始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努力朝着世界金融中心的目标邁進。

上海的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上海的gdp增長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處于全國墊底的位置。上海發展的困局在當時來看是顯而易見的。

上海雖然地理位置特殊,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商品輸出港口一直以來都沒有發揮本應有的作用。

特别是因為上海産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城鄉結構、人口結構的多重制約之下,那時候的上海的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可以說是内外交困。

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的黃菊對于這些問題十分擔憂。隻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即将這些困擾着上海發展的問題解決。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那麼上海将會重新站立在世界名城的行列,同時也将會是中國最受矚目的城市之一。而同樣的問題,也時刻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心中。

1994年春節,鄧小平在視察了上海的工作之後,對于之前上海發展過程中上司班子所做的努力表示了肯定。

在離開的時候,鄧小平找到黃菊,與黃菊做了一次深入的交談。在這次交談中,鄧小平意味深長地對黃菊說道:"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

有了鄧小平的鼓勵之後,黃菊開始了對于上海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首先要改革的便是在與所有制上的問題。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地區有着巨大的國有資産存量。大量的資本集中在國有資産之中。但是随着市場經濟的複蘇,國有企業在發展中的劣勢也就相繼顯現出來了。

推動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就成為解決上海經濟發展桎梏的重中之重。1993年,上海市撤銷了原有的國有資産管理局,在此基礎上新設立了國資辦。

通過加大放權力度,新設立的國資辦在處理國有企業相關資産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并且權責更大。經過一系列的重組建構,上海市原有的許多國有企業都通過企業改革進入到了國企改革的序列中來。

通過設立國有企業資産管理公司,讓現代化的資産管理理念貫徹到了原有的國有企業管理中來。通過國資辦牽頭,資源管理公司營運的方式原公有企業的存量資産有效的轉化為可估價資産。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通過資産證券化,為那些在此以前發展停滞的企業争取到了銀行的貸款支援。最後再将從銀行的貸款用于新增裝置擴大生産之上。

有了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後,上海原有的存量資本得到了有效的運用,其生産規模較此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業員工的工資也相應的得到了提高,進而也帶動員工的生産積極性,以及上海市商品市場的整體購買率的提升,為進一步過大市場經濟改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國有企業的改革不但解決了原國有企業海量存量資産變現的問題,同時也将上下遊企業的生産積極性一同帶動了起來。

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之下,除了原來的那些國有企業之外,新興的各種非公有制的生産實體也随之興起。原本單一的所有制結構,也随着改革的步伐結束了原先以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多元化的市場結構不但讓市場充滿了活躍氣氛,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也上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大大的提高。

很多企業也通過改變生産關系進而扭虧為盈,徹底擺脫了之前一直依賴國家輸血的被動局面。

國有企業改革、民營企業扶持、對外招商引資三管齊下讓上海的營商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進行了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盤活了上海市的商品經濟市場之後,發現産業結構的問題也相應的凸顯。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市的企業大多适應于國家工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做調整。

市内所轄的企業結構單一,産品單一。這種局面讓上海的産業結構存在着巨大的空洞,上下遊企業之間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内在循環過程。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加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于上海的發展主要是朝着制造業上着手,尤其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相對落後,甚至是出于真空狀态。

這樣的做法雖然讓上海成為了當時有名的工業制造基地,但是服務業的空白成為提高上海消費的重要的瓶頸。

沒有消費的帶動,那麼上海的gdp就不能通過市場的放大效應得到提高,百姓有錢也找不到地方花。大量的民間存量資金隻能通過單一的存款來進行消化以避免通貨膨脹。

可是如果銀行再吸納了過多的儲戶資金而又不能有效的貸款出去的話,同樣也會影響到其資金的流動性。

巨大的存量資金也就成為了一種負擔。而解決這種負擔的方式隻有一個,那就是增加上海市的服務業比重,進而刺激消費。

從1990年浦東開發開始,上海市就提出了長期堅持"三、二、一"産業大發展的方針。通過對第三産業的不斷傾斜扶持,讓上海的餐飲、文化、旅遊等各項産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準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不但解決了巨大的民間儲蓄資金存量問題、刺激了消費;同時也為銀行迎來了巨大的貸款需求。

大量的服務業經濟實體的興起,讓上海的gdp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一些原來的國有企業,也通過"辦三産"的方式改變了原來單一的企業結構,一步步成為了橫跨多個産業領域的商業集團。

在初步解決了産業結構單一的問題之後,上海又進一步地提出了"四個中心"的建設目标。即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宏偉藍圖。

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到2012年,上海的服務業比重超過60%,第二産業占39%。産業結構的改變,讓上海的市場經濟發展位居全國領先。

第三個改革的重點方向,就是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以及城鄉結構發展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各地的人口流動基本上是以一種固化的形式存在。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改革開放之後,随着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發展,讓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

人口流動的背後帶來的是人力資源的重新分布,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上海這個經濟繁榮的城市謀求發展之路。

同時人口的增加,有更大程度的帶動了上海市的消費發展,形成了一個人才流入并創造價值的良性循環。

人才的流入伴随而來的首先是對于地産業發展的巨大刺激。伴随着大量來到上海的人員的巨大剛需,土地存量也通過地産業的方式變成了重要的财政收入來源。

因為住房用地的需求增加,也帶動了上海周邊的城鎮化的步伐。上海市原有的行政區域做了重大的調整,不但進行看了區一級行政區域的合并,同時原有的街道、鄉鎮也進行了多次的合并。

今天的上海行政區劃已經由原來的20個區縣歸并為現在的17個區縣,一些鄉鎮改成了街道,一些鄉改成了鎮。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城鎮布局和城鎮的規模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除了市場中區域之外還要建成多個中等規模的衛星城市。這些衛星城市的人口規模也都被提升至百萬級别,如松江、嘉定、南彙、南橋、青浦新等。

城鄉結構的變化讓上海的城鄉融合變得越來越明顯。城鄉融合為上海所帶來的巨大好處就在于原先的城鎮布局與産業布局可以進行一個全新的規劃。

原先處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制造企業也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轉移到了距離市中心區域較遠的郊區,并且形成成規模的制造業生産基地。

通過不斷的優化成型結構布局,将重要的制造業生産基地放置在交通便捷的樞紐地帶,折讓上海的制造業成為了整個長江中下遊的制造業樞紐中心。

城鄉人口的流動,加大了"農轉非"的過程。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也就得到了相應的解決。

1994年春節,鄧小平離開上海前對黃菊說:這是上海最後的機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後的機遇——大刀闊斧的改革企業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的改善産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城鄉融合

如今的上海早已經成為了全國城鄉融合的先進案例,改革開放的春風所惠及的遠遠不止是城市中的人口。

上述的變化隻是上海的改革開放中的所有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無疑這些舉措是伴随着改革開放而來的重要調整。

這些重大的變化在當年實行之初也曾遇到過不小的阻力。但事實勝于雄辯,上海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上海并不是最先實行改革開放的城市,但是通過上海幾代上司班子的不懈努力,後發先至的上海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中城市發展的又一個典型案例。上海的發展經驗也是以新全國進行普。

回想當年,小平同志對于黃菊的諄諄囑咐!今天上海的繁榮終于可以交上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而當年,在小平同志的囑咐之下挑起上海大發展之重擔的黃菊雖然早早地便離開了人世,但是上海今天的成就卻然人們永遠忘不了這位在帶着上海人民抓住改革最後機遇的人。

文/文史旺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