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作者:文史旺旺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深圳是面对着香港的,珠海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是面对着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 ——邓小平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的领导人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纳为我国今后发展道路上必须长期坚守的一项基本国策。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提出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

从1979年7月15日之后,中央正式将广东、福建两地作为改革开放中的"试验田",对于这两省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很快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下,迅速改变了原有面貌。

因为政策上的支持加上港、澳商人的资金投入,仅仅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这四座在改革开放中最先成长起来的特区,此时已经成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大都市。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因为有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座经济特区城市的发展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南巡之后更是有意将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推广至全国。

改革开放在整个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无比兴奋的。因为经济特区的先进经验证实了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这时候的上海却成为邓小平心中最为担心的城市。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世界名城,上海一直都是整个亚洲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可是此时的上海,相比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四大经济特区",无论是在产业结构上还是在经济增速上都表现得十分后进。

为了能够让这座曾经的东方名城,世界金融中心再现往日的辉煌。1988年5月,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在上海西郊宾馆隆重召开。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这次研讨会之后,"浦东开发"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宏伟计划被正式提了出来。经过反复论证,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向海外宣布了开发浦东的这一决定。于是上海的发展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1年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十四大"上作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重要战略决策。

1992年视察时又对上海市领导明确指出:"到本世纪末,你们上海浦东及广东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搞的姓'社'不姓'资',而且你们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一个方面要讲综合国力,第二方面就是精神文明。"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虽然有着小平同志的关心,上海市的领导班子也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上海的发展。但是从决定开发浦东开始,一直到1993年这段时间。

上海的发展虽然成效显著,可是依旧没有达到原先预想的样子。通过政策的倾斜,上海当时已经开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努力朝着世界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

上海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上海的gdp增长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全国垫底的位置。上海发展的困局在当时来看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虽然地理位置特殊,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商品输出港口一直以来都没有发挥本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因为上海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的多重制约之下,那时候的上海的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的黄菊对于这些问题十分担忧。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即将这些困扰着上海发展的问题解决。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那么上海将会重新站立在世界名城的行列,同时也将会是中国最受瞩目的城市之一。而同样的问题,也时刻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心中。

1994年春节,邓小平在视察了上海的工作之后,对于之前上海发展过程中领导班子所做的努力表示了肯定。

在离开的时候,邓小平找到黄菊,与黄菊做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在这次交谈中,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黄菊说道:"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有了邓小平的鼓励之后,黄菊开始了对于上海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首先要改革的便是在与所有制上的问题。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地区有着巨大的国有资产存量。大量的资本集中在国有资产之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复苏,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的劣势也就相继显现出来了。

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就成为解决上海经济发展桎梏的重中之重。1993年,上海市撤销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局,在此基础上新设立了国资办。

通过加大放权力度,新设立的国资办在处理国有企业相关资产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且权责更大。经过一系列的重组构建,上海市原有的许多国有企业都通过企业改革进入到了国企改革的序列中来。

通过设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公司,让现代化的资产管理理念贯彻到了原有的国有企业管理中来。通过国资办牵头,资源管理公司运营的方式原公有企业的存量资产有效的转化为可估价资产。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通过资产证券化,为那些在此以前发展停滞的企业争取到了银行的贷款支持。最后再将从银行的贷款用于新增设备扩大生产之上。

有了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后,上海原有的存量资本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其生产规模较此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员工的工资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从而也带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以及上海市商品市场的整体购买率的提升,为进一步过大市场经济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但解决了原国有企业海量存量资产变现的问题,同时也将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同带动了起来。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之下,除了原来的那些国有企业之外,新兴的各种非公有制的生产实体也随之兴起。原本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也随着改革的步伐结束了原先以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不但让市场充满了活跃气氛,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也上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的提高。

很多企业也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从而扭亏为盈,彻底摆脱了之前一直依赖国家输血的被动局面。

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扶持、对外招商引资三管齐下让上海的营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进行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盘活了上海市的商品经济市场之后,发现产业结构的问题也相应的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市的企业大多适应于国家工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做调整。

市内所辖的企业结构单一,产品单一。这种局面让上海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巨大的空洞,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内在循环过程。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上海的发展主要是朝着制造业上着手,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甚至是出于真空状态。

这样的做法虽然让上海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工业制造基地,但是服务业的空白成为提高上海消费的重要的瓶颈。

没有消费的带动,那么上海的gdp就不能通过市场的放大效应得到提高,百姓有钱也找不到地方花。大量的民间存量资金只能通过单一的存款来进行消化以避免通货膨胀。

可是如果银行再吸纳了过多的储户资金而又不能有效的贷款出去的话,同样也会影响到其资金的流动性。

巨大的存量资金也就成为了一种负担。而解决这种负担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上海市的服务业比重,从而刺激消费。

从1990年浦东开发开始,上海市就提出了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大发展的方针。通过对第三产业的不断倾斜扶持,让上海的餐饮、文化、旅游等各项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不但解决了巨大的民间储蓄资金存量问题、刺激了消费;同时也为银行迎来了巨大的贷款需求。

大量的服务业经济实体的兴起,让上海的gdp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一些原来的国有企业,也通过"办三产"的方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企业结构,一步步成为了横跨多个产业领域的商业集团。

在初步解决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之后,上海又进一步地提出了"四个中心"的建设目标。即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宏伟蓝图。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到2012年,上海的服务业比重超过60%,第二产业占39%。产业结构的改变,让上海的市场经济发展位居全国领先。

第三个改革的重点方向,就是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城乡结构发展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以一种固化的形式存在。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发展,让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人口流动的背后带来的是人力资源的重新分布,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这个经济繁荣的城市谋求发展之路。

同时人口的增加,有更大程度的带动了上海市的消费发展,形成了一个人才流入并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人才的流入伴随而来的首先是对于地产业发展的巨大刺激。伴随着大量来到上海的人员的巨大刚需,土地存量也通过地产业的方式变成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因为住房用地的需求增加,也带动了上海周边的城镇化的步伐。上海市原有的行政区域做了重大的调整,不但进行看了区一级行政区域的合并,同时原有的街道、乡镇也进行了多次的合并。

今天的上海行政区划已经由原来的20个区县归并为现在的17个区县,一些乡镇改成了街道,一些乡改成了镇。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城镇布局和城镇的规模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除了市场中区域之外还要建成多个中等规模的卫星城市。这些卫星城市的人口规模也都被提升至百万级别,如松江、嘉定、南汇、南桥、青浦新等。

城乡结构的变化让上海的城乡融合变得越来越明显。城乡融合为上海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就在于原先的城镇布局与产业布局可以进行一个全新的规划。

原先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制造企业也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转移到了距离市中心区域较远的郊区,并且形成成规模的制造业生产基地。

通过不断的优化成型结构布局,将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放置在交通便捷的枢纽地带,折让上海的制造业成为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制造业枢纽中心。

城乡人口的流动,加大了"农转非"的过程。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19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上海的困局上海最后的机遇——大刀阔斧的改革企业体制改革与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城乡融合

如今的上海早已经成为了全国城乡融合的先进案例,改革开放的春风所惠及的远远不止是城市中的人口。

上述的变化只是上海的改革开放中的所有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无疑这些举措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重要调整。

这些重大的变化在当年实行之初也曾遇到过不小的阻力。但事实胜于雄辩,上海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上海并不是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城市,但是通过上海几代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后发先至的上海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城市发展的又一个典型案例。上海的发展经验也因此新全国进行普。

回想当年,小平同志对于黄菊的谆谆嘱咐!今天上海的繁荣终于可以交上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而当年,在小平同志的嘱咐之下挑起上海大发展之重担的黄菊虽然早早地便离开了人世,但是上海今天的成就却然人们永远忘不了这位在带着上海人民抓住改革最后机遇的人。

文/文史旺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