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聞網訊 11月2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慶明給記者來信,反映他8月初在青原山景區遊玩時偶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蜻蜓——侏紅小蜻的情景,想以科學的方式向家鄉的父老鄉親介紹廬陵本土發現的這一物種。
劉慶明,吉安縣永和人,2014年從吉安縣立中學畢業考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後保研至該校攻讀生物學碩士學位,主修動物學,主要從事昆蟲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對蝴蝶和蜻蜓甚感興趣。2019年,他曾參與廬陵贛江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負責昆蟲部分。作為一名從事生物科學的研究者,他對自然萬物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對自然生命有着崇高的敬畏和熱愛。8月初,劉慶明回鄉再次奔向神往已久的青原山景區,享受山野樂趣。在青原山腳的一片草叢中,突然一抹鮮紅鎖住了他的目光。憑着職業敏感,他當即辨識出那隻蜻蜓就是号稱世界上最小的蜻蜓侏紅小蜻,他激動萬分,當即用相機拍下照片。
侏紅小蜻屬于昆蟲綱蜻蜓目蜻科紅小蜻屬,是人類目前發現蜻蜓家族中形态最小的一種,被稱為侏儒品種。雄蟲成熟後體長17mm,雌蟲16mm,翅展約30mm左右。侏紅小蜻眼睛很大,雄蟲通體為鮮豔的紅色,足黑而細長;雌蟲為黃褐色,胸和腹部兩側有兩列白斑,翅脈稀疏,四翅透明,基部有黃褐色或紅褐色斑塊,在陽光下閃爍着金色光澤,非常好看。成蟲飛行期在4~9月,活躍于海拔1500m以下水草茂盛的濕地、池塘、水稻田等環境。
侏紅小蜻飛行能力很弱,即便感受到威脅,也隻在兩三米的範圍内飛行,并且對之前選好的停息點比較執着,飛來飛去又停回原地。這種迷你蜻蜓在國内分布于華南和華東,但較為少見。由于各地開發建設的影響,使生命脆弱的侏紅小蜻數量急劇下降,現在很多地方已很少見到。《中國昆蟲生态圖鑒》中就無侏紅小蜻的圖檔記載。
劉慶明說,由于侏紅小蜻喜歡清潔無污染的濕地作栖息地,是以,它也是顯示生态環境狀況的标志性昆蟲。它在一個地方的分布、密度和數量,能夠衡量這片區域自然生态環境品質狀況。此次在距中心城區不遠的青原山景區發現侏紅小蜻的身影,說明該地生态良好,對生物多樣性研究也有着重要意義。
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 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