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詩一感悟:荊轲刺秦王

作者:懶公子筆記

[先秦]易水歌—荊轲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荊轲,一個刺客。

刺客是什麼?人類曆史中一種特殊職業。

一詩一感悟:荊轲刺秦王

受電視劇影響,大多數人對刺客的印象并不那麼好,覺得他們行刺,不過是為了錢财與名利。不過,當提起“荊轲”這個名字時,心裡又是另一番感覺。

荊轲刺秦,帶着一絲俠的氣息,帶着對死亡的從容。即便刺秦注定是一條沒有歸程的路,可他還是執着地前行。

他是個執着于劍術的男子,時常與蓋聶這樣的劍客高手談論劍術。若不是生在世,他絕不會選擇做一個刺客,或許,他會成為俠士。

這個故事,不隻關于荊轲,還有高漸離。

兩個人的故事,就從相遇說起。

那日,荊轲踏上燕國這片土地。

他去過許多城池,卻從不肯停留安家。刺客本就要這樣四處奔走,他早已習慣居無定所的日子。

這一次,荊轲也沒想停留多時,可誰知遇到了高漸離。

他單手握劍,悠閑地走在市集上,忽然,耳畔傳來一陣清冷又沉重的築聲。

曲中流露出的情感隻有懂音律之人才能聽懂。荊轲停下腳步,一眼看去,擊築之人是一個素衣男子。

雖是初見,但卻如故,仿佛這個人的音容笑貌都讓荊轲覺得熟悉。

所謂知音便是如此,無須曾經相識,隻要此刻相見就好。荊轲随着那築聲,緩緩地哼起歌來。

人生難得一知己,能在這亂世中遇到一個知己,是他的幸運。

從此,荊轲時常在燕市上與高漸離對飲,喝得半醉後,高漸離擊築,荊轲高歌,時而歡喜,時而痛哭,引得衆人回眸,可二人卻全然不在乎。

這便是同道之人吧!用現代的話來說,陪你哭、陪你笑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

可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快意日子終究無法長久。亂世風雲變幻莫測,誰也不知道明日是不是末日。

一詩一感悟:荊轲刺秦王

有一個人找了荊轲,他說自己是燕國太子。

太子丹原本在秦國做人質,後來逃回燕國,他深知秦王赢政的野心,擔心有一日燕國的城池被秦軍所破。太子丹想出的計策,便是派人刺殺秦王。

可天下,誰有這樣的劍術?

唯有荊轲。

經人引薦,太子丹找到荊轲,直言來意:刺奏,太子丹需要一個勇士為燕國刺殺秦王,而荊轲就是他想要的人。

荊轲沒有立即答應,他說:“此乃國家大事,我恐怕不能勝任。’

太子丹放下皇族的身份,以頭叩地,懇求荊轲。

荊轲并非貪生怕死之人,他可以去,隻不過,他要弄清楚自己是為了誰而去。

思量後,荊轲還是答應了。隻不過,他刺秦不是為了燕國,而是為天下。

從那日起,太子丹奉荊轲為上卿,每日都把美酒、美人送到荊轲的住處,想方設法地讨好他,可這些都不是荊轲想要的。

這日,荊轲如往常那般走在街市上,與高漸離一起高歌、飲酒。

刺秦是絕密之事,但是荊轲還是選擇告訴了好友。他希望這世間會有一個人真心為他送行。

高漸離知道自己無法改變荊轲的決定,哪怕這個決定從頭至尾都荒唐可笑。

臨行前,燕國太子與百官來為荊轲餞行。

高漸離擊築,荊轲在寒風中高歌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這一句成了千古絕唱,後世,再難有人說出如此悲壯又灑脫的話。

明知是死路,卻毅然向前,無懼無畏。

所有人都知道,荊轲去鹹陽,無論事情成敗,他都回不來了。

這樣悲壯的歌聲,聞者心傷。

一段唱哭、荊轲仰天長歎,望見天邊出現的一道長虹

高漸離心中更是悲傷,築聲越來越激昂。

這時,荊轲又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這一句,似乎在感歎自己的命運:深人虎穴,再無生還的可能,他終究也要化為那天上的白虹。

聞言,太子丹走上前,緩緩跪下,敬了荊轲一杯酒。

荊轲痛快地飲下杯中的酒,眼中就透着苦楚。

他并非貪生怕死之人,隻是心中還有不舍,不舍這世間的美,不舍眼前的知己。

沒想到臨走前,竟然變得猶豫。

人就是這樣,應下事情時潇灑無慮,可做事時總會思量再三。

但是,終究還是要啟程。

荊轲深深地望着高漸離,沒有多言一字,轉身消失在漫天的飛雪中。

一詩一感悟:荊轲刺秦王

高漸離望着荊轲遠去的背影,他知道,這一别,将是永遠。

與荊轲同行的還有秦舞陽,不過,秦舞陽的劍術、膽魄都不及荊轲半分。

刺秦那日,荊轲與秦舞陽一同人宮。走進大殿,秦舞陽忽然臉色微變,目光中透着的怯弱早已被秦王赢政看在眼裡。

從這一刻起,刺秦就注定失敗。

最後的結局世人皆知,荊轲刺秦失敗後,倚柱大笑,歎道:“大事未成,隻因我想活捉你,逼迫你将諸侯的土地歸還。”

話音剛落,秦國侍衛便沖進殿中,舉起刀.劍,刺向荊轲。他閉上雙眼,感受着冰冷的武器刺人自己的血肉中,這一刻,真的好想念那個人的擊築聲。

可惜,今生怕是無緣再聽見了。

生命的盡頭,他想起在燕國集市上的日子,兩個人痛快飲酒,肆無忌憚地高歌,

一切都那麼熟悉他的視線漸漸模糊,最後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身體已然沒了知覺。

荊轲刺秦失敗後,秦王大怒,派兵攻打燕國,而燕王為了能平息秦王的怒火,将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丹殺死,将人頭送給秦王。

太子丹并不值得可憐,他是個自私的人,為了一己私欲,謀劃了一場勝率渺茫的棋局。很不幸,荊轲成了他的棋子。

明知是死局,還要派人去試,太過愚蠢。即便有一日成為君主,也不會是仁君。

而燕王更是可笑,自以為下令殺了太子丹便能保住燕國。可最後,燕國還是被秦所滅。

燕國亡了,燕國百姓的心也死了。

高漸離拘着築走在那片燕國的廢塘上,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的燕國,他也不再是當年的高漸離。他來到了易水河畔,離别時的畫面曆曆在目,他幽幽地唱起了那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失去原來是這麼痛苦,再不會有人陪着他擊築高歌,再也不會有人與他徹夜飲酒。

高漸離不願這般苟且地活着,他選擇了一條死亡的不歸路。

原本可以隐居山林的他,選擇四處擊築,為上賓奏曲。

終于,他在鹹陽宮被人認出:

“這就是高漸離!”

高漸離淡然一笑,如此甚好,他可以與荊轲死在同一座宮,也算是最後的緣分。

可萬萬沒有料到,赢政沒有殺他,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他的眼睛,把高漸離囚在了鹹陽宮,日日為王公貴族擊築。

死不了,生又痛。

高漸離心中又傷又氣,他決定效仿荊轲,與嬴政同歸千盡。

那日,他如往常一樣入殿擊築。

隻不過,這一次,他的築中灌滿了鉛。

這最後一曲甚是哀傷,他知道,這裡曾經沾滿了荊轲的鮮血,今日,他的血也要濺在這座大殿上。

擊築之時,突然,猛地抱起築撞擊秦王。他一個瞎子,怎麼可能擊中!不過是為了尋求一死罷了!

嬴政容不得對自己不利的人存在。

是以,高漸離必死。這是注定的結局,也是高漸離選擇的結局。

一步步,邁向生命的盡頭。

他不後悔,燕趙自古多悲歌猛士,後世的人能在談起他與荊轲時,提一個“俠”字,足矣。

如今,易水依舊流淌,卻少有人記得荊轲....

懶公子讀後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