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秦國,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開辟了無數曆史先例,它強盛一時,吞并八荒,僅用九年,便将戰國七雄合為一統,開創帝國霸業。
秦國從秦獻公開始,面對中原六國的咄咄逼人,便一直忍辱負重,一心尋求變法強國之道,至秦獻公晚年時,秦國安撫國内之亂,為開辟崛起之路奠定堅實之基礎。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魏冉立君、範睢遠交、白起攻殺,秦國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三世君王的帶領下,東出函谷,屢破六國合縱,秦國從關外小國一躍成為天下共主,雄霸一方。

此後,秦國又經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穩固統治後,國力達到頂峰,六國之滅亡,隻在秦王彈指之間。
羸弱南韓與強勢趙國
公元前238年,年僅22歲的秦王政平定宦官嫪毐之亂,趁機鏟除宦官異黨。次年,又借嫪毐之亂将權臣呂不韋罷相免職,解除了親政以來朝堂上的所有異端,真正做到大權獨攬。
諺語有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時維系天下的周王朝早已被秦昭襄王所滅,如今天下若想重歸統一的局面,就隻剩下武力征服這一條路。在解除掉異己之後,秦王嬴政開始着手于統一六國的戰争。
在當時戰國七雄中,南韓面積最小卻距離秦國最近,其地處關中之地,對秦國來說十分重要,加上秦國幾代君王都奉行“遠交進攻”的國策,使得南韓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向秦國割地賠款中度過。
可若是進攻南韓必将引起魏、趙兩國的強烈反應,于是秦王嬴政趁趙燕兩國交戰之際派大将王翦、桓齮連敗趙軍,最後趙國在大将李牧的力挽狂瀾下才得喘息之機。
通過“肥之戰”、“番吾之戰”秦軍達到了削弱趙國的目的,轉頭将目光投向不斷割土賠地的南韓。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進攻南韓都城新鄭,韓王安出城投降,昔日雄踞一方的南韓在一片風平浪靜之下成為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家。
秦王嬴政将南韓改為颍川郡,對于投降的韓王安,嬴政念其出降有功,仍讓其居于韓地。
可老天偏偏給這位亡國之君開了一個玩笑,南韓滅國後,韓地的有志之士對韓王安的投降行為極為不恥,他們暗地裡謀劃反秦,卻因事發暴露而被清剿,可憐的韓王安也是以事被嬴政降罪處死。
南韓的滅亡,預示着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戰車開始前進,而這輛戰車一旦前行,就勢必不會停下。
公元前229年,秦王将目标轉回到自己的老仇人——趙國身上,此時的趙國剛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與大饑荒,誰都看得出來,天将亡趙。嬴政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于是派王翦、楊端和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與此同時,秦王嬴政還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不斷說大将李牧的壞話,挑撥趙王與李牧二人的君臣關系。果然,昏庸的趙王聽信了讒言,處死了大将李牧,趙國最後一點希望也被趙王自己熄滅了……
李牧之死,趙軍上下嘩然,頓時失去鬥志。秦将王翦率軍一路殺入邯鄲,殺死趙将趙聰,生擒趙王遷,為報之前趙國退秦之仇,嬴政親自下令将趙國貴族一律坑殺。而對于國君趙王遷,嬴政将其安置在深山之中,直至自然死去。
殊死一搏的魏國、楚國
随着秦國相繼攻滅韓、趙,三晉隻剩下魏國偏安一隅,其實在秦滅韓、趙之時,魏國為求自保便一再退讓,很多國土被秦國所吞并。公元前238年,魏王将魏國軍隊召回都城大梁,嚴防死守。
可魏王忽視了一點,魏國都城大梁地處穎水、鴻溝、睢水之間,水資源豐富的同時也意味着随時可能被大水淹沒,這就給了秦軍可乘之機。公元前226年,王翦之子王贲率軍攻魏,挖開河道的大堤,使得大量的洪水淹蓋大梁城。
大梁城的城牆在水中浸泡了三個月後,終于支撐不住崩壞倒塌,魏王看大勢已去,隻得主動投降,宣告魏國滅國。由于魏秦兩國自秦惠文王始,就彼此攻伐不斷,于是魏王假投降後,為報百年之恨,嬴政将魏王假處死。
魏王死後,戰國七雄中僅剩齊、楚、燕三國,可齊國一向保持中立,燕國也在荊轲刺秦後被秦國攫取大片疆土,如今擺在秦王嬴政眼前的最大障礙隻剩下了南方的楚國。
楚國曾經擁有着七國中最廣闊的地域,其鼎盛時号稱有“百萬之衆”,可到了戰國晚期時,楚國的長期内戰使得朝局混亂不穩。面對這個昔日的強國,嬴政在與部下商談時,王翦與李信兩位大将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年輕的李信将軍認為,楚國早已不複往日雄風,隻需20萬人足以蕩平。而老将王翦則認為,楚國雖走向沒落,但畢竟地大物博,想要滅楚,非60萬人不可。
為了儲存實力,平穩起見,秦王嬴政同意了李信将軍的意見。老将王翦便急流勇退向秦王告假。結果,楚國名将項燕将20萬秦軍成功拖垮,待秦軍力竭之時又發動反攻,秦軍大敗。
嬴政聽聞戰敗後,悔過當初,親自向老将王翦拜門謝罪,也答應了王翦出兵60萬的請求,此時的王氏一族已手握近80萬秦軍。為了打消秦王的念頭,王翦在出征之時不斷乞求封賞,以表自己年老體衰,已無二心。
公元前223年,王翦出秦地入楚,一路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遇一城圍一城,不到一年楚國國土盡失,國都淪陷,楚王負刍被俘。項燕又立昌平君為新楚王,可不出一年便被秦軍剿滅,昌平君自殺殉國。
自取滅亡的燕國、齊國
楚國滅亡後,秦國眼前隻剩下燕國與齊國,而齊國一向保持中立的姿态,面對六國的拼殺它一直置之度外。而燕國卻在秦滅趙之時派出使臣荊轲刺殺秦王,兩國自此交惡。
燕王喜為求自保,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太子丹,并在秦軍來犯時一味退縮,遷都遼東,向秦國示好,可秦國并不會是以停止自己一統天下的步伐,反而是自毀長城,加速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入遼東,活捉燕王喜,對于這位窩囊君王,史書并沒有記載他的結局,不過以當時的局面來看,燕王喜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其結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燕國覆滅後,齊國終于醒悟過來,普天之下,僅剩下龐大的秦國和弱小的齊國。秦王嬴政考慮到齊王建不好戰的性格,開始收買齊王身邊的近臣,勸其投降。
當然,光靠勸說是不足以讓一個國家俯首稱臣的。嬴政同時命滅燕的王贲将軍南下入齊,直逼齊國都城臨淄。眼見齊國已被秦國團團包圍,昔日中原五國也早已化為塵土,齊王建隻得出城投降,齊國亡。
嬴政将軟弱的齊王建流放到一個叫“共”的蠻荒之地,此處柏樹林立,毫無人煙,齊王建最終竟活生生餓死在這裡。
回顧秦王嬴政從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前221年滅齊,僅用了九年時間,這時的嬴政剛剛三十九歲,結束了東周以來近500年的諸侯割據戰亂紛争的局面,也标志着秦國六代君王一統天下的霸業至此完成。
這時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秦王自稱“皇帝”,史稱“秦始皇”,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國家——秦帝國也由此建立,中國的曆史也自此進入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