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濁澤之戰,一場讓險些讓魏國徹底成為曆史的戰争。韓趙兩家的軍隊已經把當時魏國的首都安邑團團圍住,史稱“安邑之圍”。但莫名其妙的是,韓趙兩家在占有巨大優勢的情況下,竟然自己退兵了,魏惠王這才躲過一劫。為什麼放着到手的土地不要?其中又有多少利益糾葛?
大家好,我是【駱山河的小跟班】,歡迎大家一起和我品讀《資治通鑒》。今天我們來看看濁澤之戰,險些讓魏國滅國的一場戰争。
【原文1】《資治通鑒》 周紀 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争立,國内亂。
【原文2】《資治通鑒》 周紀 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颀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罃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經曆了兩年的内憂外患,魏國終于确定了新君。
【譯文】(韓懿侯真是個騎牆好手啊)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ying)與公中緩争立,國内亂。
……兩年之後……
魏國大夫王錯出奔南韓。公孫欣對韓懿侯說:“魏國亂了,可以攻取!”韓懿侯就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打敗魏軍,于是包圍了魏國首都安邑。
趙成侯說:“把魏罃殺了,改立公中緩,以此為條件,讓他割一部分土地給我們,我們就退兵,這樣咱們兩國都得利。”
韓懿侯說:“不可!殺魏君,這是暴行;割地而退,這是貪婪。不如把魏國一分為二,讓他兩人都當國君。魏國分裂後,就比宋國還弱,對我們兩國都沒有威脅了。”
趙成侯堅決不同意韓懿侯的意見。韓懿侯不高興,當天晚上就班師回國了。韓軍撤了,趙成侯一個人也拿不下來,也撤了。安邑之圍遂解。魏罃乘機襲殺公中緩,自立為君,是為魏惠王。
【解讀】
太史公司馬遷在這段故事後面做了一段評論。大概的意思就是,魏國之是以沒有滅亡,是因為韓趙兩家的陰謀沒有達成一緻,這是魏罃運氣好,逃過一劫。也确實是這麼回事兒,因為哪怕韓懿侯再目光短淺那麼一丢丢,魏國就已經滅亡了。在這個故事中,魏,趙,韓三家之間的博弈,可謂是精彩紛呈,需要分開來看。
按照當時的規矩,魏罃是長子,早早的就應該被立為太子,按照繼承人來培養,好讓其他兒子們斷了非分之想。
魏武侯為什麼到死的時候都沒立太子呢?
很可能是魏武侯覺得魏罃的能力實在是不行,想立魏緩。但是事情沒辦完,自己先死了。這也讓魏緩有了與魏罃争奪王位的資本。
從後面的曆史來看,魏武侯的眼光也确實準,魏國在魏罃的手裡,那真是一天不如一天。
魏緩想要赢得勝利,他必須取得外界的幫助。是以他找到了趙國。這點從材料中能看出來:
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
趙成侯是支援魏緩的。而魏緩所付出的代價,很可能就是當傀儡皇帝。就類似于現在美國和南韓的關系。
在魏緩取得了外界的幫助之後,魏罃就會處于下風。是以,他也去搬救兵。他讓他的心腹王錯去南韓尋求合作: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
相應的,肯定也會承諾給南韓許多好處。比如說土地、人口什麼的。
魏罃和魏緩僵持不下,兩方都去搬救兵,但是還是不一樣的。按照當時的實力,魏最強,趙次之,韓最弱。魏緩去求趙國,等于是引狼入室。魏罃去求南韓,就是在尋求幫助。兩者有本質上的差別。
此為背景。
在韓懿侯接到魏國的求解之後,他的選擇不是“幫”或者“不幫”。而是:
公孫颀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
這“看似”是南韓方面的最優解。
第一,不得罪趙國。
第二,如果戰争赢了,可以在勝利之後擷取很多的資源。
第三,如果戰争不順利,可以兩面騎牆。一方面,可以跟魏罃說,戰争之是以不順利,是我沒有出力的結果,等戰争結束之後,你承諾給我的,必須給我。而且我們可以找機會聯合起來,搞趙國一波。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和趙成侯談判的籌碼,擷取更多的資源。
所謂百密一疏,南韓是萬萬沒想到趙國的胃口能有這麼大。
當時的情況是,南韓最弱,最弱的人要先想到自保。
明擺着,趙國想要在魏國成立“親趙政府”。這樣,魏趙兩家就聯合了起來。等事情結束之後,魏趙兩家聯合攻韓,那南韓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是以,南韓不可能同意趙國的主張,給多少土地都不行!如果要是同意了,國家就都要沒了,還要土地有個屁用!是以才有了這一幕:
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
韓懿侯提出了一個可行性方案。那意思就是:趙成侯,你的算盤我知道,你也别太貪了,魏國咱倆一人一半,慢慢消化,吃多吃少,看自己的本事吧。
這是一條毒計,看看東西德、南北越、南北韓等等,哪個不是苟延殘喘,任人擺布。
趙成侯不同意。韓懿侯一看,這也玩不下去了。再玩下去,容易把自己裝進去,幹脆啥也不要了。走了。
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
趙國看到魏國内亂,并且接到魏緩求救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個消滅魏國,讓趙國恢複晉國昔日榮光的大好機會。是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去“幫助”魏緩。
魏緩和魏罃争奪王位,本身魏緩就是“名不正,言不順”。魏緩想要統治魏國,必須要有趙國的軍事實力為他背書。換言之,魏國就成了“親趙政府”,趙成侯就是魏國的實際統治者。
趙成侯的算盤打得好。但是他忽略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單憑趙國一個人,不足以平息這場戰争,必須要有南韓的支撐。南韓支援趙國,魏輸;南韓不支援趙國,趙打不赢。
但是趙成侯,就是想“一口吃個胖子”。而且還把韓懿侯“當傻子”。不知道讓渡利益,更不知道緩緩圖之。
如果趙成侯能同意韓懿侯“分而治之”的計策,肯定要比勞師動衆,但卻無功而返強百倍。
最後落得不歡而散,為之奈何。
趙成侯亦去。罃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雖然,魏國之後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像這樣好的機會,确實再也沒有了。
【閑扯】
大家都有湯喝,才是成事之道。人吧,得知道讓步,不能光想着自己,有什麼好處、功勞都往自己身上攬。這樣做,再好的事情,都會一拍兩散。有多少事情,就是失敗于兩方都不肯讓步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