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浊泽之战,一场让险些让魏国彻底成为历史的战争。韩赵两家的军队已经把当时魏国的首都安邑团团围住,史称“安邑之围”。但莫名其妙的是,韩赵两家在占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自己退兵了,魏惠王这才躲过一劫。为什么放着到手的土地不要?其中又有多少利益纠葛?
大家好,我是【骆山河的小跟班】,欢迎大家一起和我品读《资治通鉴》。今天我们来看看浊泽之战,险些让魏国灭国的一场战争。
【原文1】《资治通鉴》 周纪 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原文2】《资治通鉴》 周纪 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经历了两年的内忧外患,魏国终于确定了新君。
【译文】(韩懿侯真是个骑墙好手啊)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ying)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两年之后……
魏国大夫王错出奔韩国。公孙欣对韩懿侯说:“魏国乱了,可以攻取!”韩懿侯就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打败魏军,于是包围了魏国首都安邑。
赵成侯说:“把魏罃杀了,改立公中缓,以此为条件,让他割一部分土地给我们,我们就退兵,这样咱们两国都得利。”
韩懿侯说:“不可!杀魏君,这是暴行;割地而退,这是贪婪。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让他两人都当国君。魏国分裂后,就比宋国还弱,对我们两国都没有威胁了。”
赵成侯坚决不同意韩懿侯的意见。韩懿侯不高兴,当天晚上就班师回国了。韩军撤了,赵成侯一个人也拿不下来,也撤了。安邑之围遂解。魏罃乘机袭杀公中缓,自立为君,是为魏惠王。
【解读】
太史公司马迁在这段故事后面做了一段评论。大概的意思就是,魏国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韩赵两家的阴谋没有达成一致,这是魏罃运气好,逃过一劫。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因为哪怕韩懿侯再目光短浅那么一丢丢,魏国就已经灭亡了。在这个故事中,魏,赵,韩三家之间的博弈,可谓是精彩纷呈,需要分开来看。
按照当时的规矩,魏罃是长子,早早的就应该被立为太子,按照继承人来培养,好让其他儿子们断了非分之想。
魏武侯为什么到死的时候都没立太子呢?
很可能是魏武侯觉得魏罃的能力实在是不行,想立魏缓。但是事情没办完,自己先死了。这也让魏缓有了与魏罃争夺王位的资本。
从后面的历史来看,魏武侯的眼光也确实准,魏国在魏罃的手里,那真是一天不如一天。
魏缓想要赢得胜利,他必须取得外界的帮助。所以他找到了赵国。这点从材料中能看出来:
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
赵成侯是支持魏缓的。而魏缓所付出的代价,很可能就是当傀儡皇帝。就类似于现在美国和韩国的关系。
在魏缓取得了外界的帮助之后,魏罃就会处于下风。所以,他也去搬救兵。他让他的心腹王错去韩国寻求合作: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相应的,肯定也会承诺给韩国许多好处。比如说土地、人口什么的。
魏罃和魏缓僵持不下,两方都去搬救兵,但是还是不一样的。按照当时的实力,魏最强,赵次之,韩最弱。魏缓去求赵国,等于是引狼入室。魏罃去求韩国,就是在寻求帮助。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此为背景。
在韩懿侯接到魏国的求解之后,他的选择不是“帮”或者“不帮”。而是:
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
这“看似”是韩国方面的最优解。
第一,不得罪赵国。
第二,如果战争赢了,可以在胜利之后获取很多的资源。
第三,如果战争不顺利,可以两面骑墙。一方面,可以跟魏罃说,战争之所以不顺利,是我没有出力的结果,等战争结束之后,你承诺给我的,必须给我。而且我们可以找机会联合起来,搞赵国一波。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和赵成侯谈判的筹码,获取更多的资源。
所谓百密一疏,韩国是万万没想到赵国的胃口能有这么大。
当时的情况是,韩国最弱,最弱的人要先想到自保。
明摆着,赵国想要在魏国成立“亲赵政府”。这样,魏赵两家就联合了起来。等事情结束之后,魏赵两家联合攻韩,那韩国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韩国不可能同意赵国的主张,给多少土地都不行!如果要是同意了,国家就都要没了,还要土地有个屁用!所以才有了这一幕:
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韩懿侯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那意思就是:赵成侯,你的算盘我知道,你也别太贪了,魏国咱俩一人一半,慢慢消化,吃多吃少,看自己的本事吧。
这是一条毒计,看看东西德、南北越、南北韩等等,哪个不是苟延残喘,任人摆布。
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一看,这也玩不下去了。再玩下去,容易把自己装进去,干脆啥也不要了。走了。
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
赵国看到魏国内乱,并且接到魏缓求救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消灭魏国,让赵国恢复晋国昔日荣光的大好机会。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帮助”魏缓。
魏缓和魏罃争夺王位,本身魏缓就是“名不正,言不顺”。魏缓想要统治魏国,必须要有赵国的军事实力为他背书。换言之,魏国就成了“亲赵政府”,赵成侯就是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赵成侯的算盘打得好。但是他忽略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凭赵国一个人,不足以平息这场战争,必须要有韩国的支撑。韩国支持赵国,魏输;韩国不支持赵国,赵打不赢。
但是赵成侯,就是想“一口吃个胖子”。而且还把韩懿侯“当傻子”。不知道让渡利益,更不知道缓缓图之。
如果赵成侯能同意韩懿侯“分而治之”的计策,肯定要比劳师动众,但却无功而返强百倍。
最后落得不欢而散,为之奈何。
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虽然,魏国之后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像这样好的机会,确实再也没有了。
【闲扯】
大家都有汤喝,才是成事之道。人吧,得知道让步,不能光想着自己,有什么好处、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揽。这样做,再好的事情,都会一拍两散。有多少事情,就是失败于两方都不肯让步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