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尤袤是宋代著名的藏書家,當然,他的才能并不僅限于這一點,王玮在《尤袤研究文獻綜述》的提要中對尤袤的一生做出了如下概括性的總結:“尤袤一生有着多重身份,官員、文學家、藏書家、文獻學家等,每一個角色他都能勝任。作為官員,他清正愛民,深受愛戴;作為文學家,他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著有《梁溪集》五十卷等;作為藏書家,他設有遂初堂專供藏書,并有尤書櫥之稱;作為文獻學家,他編有第一部版本目錄《遂初堂目錄》,刊刻了李善注《文選》,成為《文選》衆多版本中十分重要的一種。”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無錫市梅園公墓入口

尤袤有這麼多的貢獻,本文對此隻能一一簡述之。首先說說他的履歷,《無錫縣志》有尤袤的生平記載:“宋尤袤,字延之。其先閩人,本姓沈,因避王審知諱去水姓尤,來居無錫,至袤遂為無錫人。弱冠入太學,魁監省,登紹興進士第,嘗從玉泉喻樗遊,樗,龜山先生高第也。樗以龜山先生之學授之,由是學益進。”由此可知,尤袤本是福建人,本姓沈,為了避閩王之諱而改姓尤。到了尤袤這一代,尤姓方定居于無錫。他是宋紹興年間的進士,為喻樗的弟子。

對于他的業績,該《志》中稱:“紹興間,宰泰興,金人入境,士庶望風而遁,袤獨堅守不去,尋以薦除奉常。”這句話說得有些含糊,然其所言應當是本自《宋史》卷三八九的《尤袤傳》:“縣舊有外城,屢殘于寇,頹毀甚,袤即修築。已而金渝盟,陷揚州,獨泰興以有城得全。後因事至舊治,吏民羅拜曰:此‘吾父母也。’立為生祠。”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在這一帶未能找到

這裡所說的“城牆”,乃是指江蘇的泰興城牆。因為尤袤在紹興十八年中進士後,曾做過泰興縣令,該縣原本分内城與外城,不知出于什麼原因,外城多次被強盜損毀,尤袤到任後組織人馬進行修繕,此後不久,金人撕毀同盟,攻打揚州地區,而這一帶的城池唯有泰興得以保全,這正是因為尤袤把外城修築了起來,由此而被當地的人民視之為再生父母。可見,尤袤也是一位為百姓着想的好官。

說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這樣的評語當然也有出處。其在當時就被大詩人楊萬裡列為“近代風騷四詩将”(《謝張功父送近詩集》)之一。到了元代,對尤袤詩才最為推崇者乃是方回,他在《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中稱:“宋中興以來,言治必曰‘乾、淳’,言詩必曰‘尤、楊、範、陸’。其先或曰‘尤、蕭’,然千岩蚤世不顯,詩刻留湘中,傳者少,尤、楊、範、陸特擅名天下。三家全集闆行,遂初先生尚書文簡公厥後囗囗囗獨未暇及此。”

在南宋時期的詩壇,尤袤與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并稱為四大詩人,而方回又稱,這四大詩人中原本還有蕭德藻,但因為蕭的詩集流傳較少,故而後世以“尤楊範陸”并稱。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漫山遍野的安眠

然而在詩史上,那三位的詩名都比尤袤大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呢?方回的原文中缺了三個字,故而難知其原本的語意,然而他又在此《跋》中對這幾位詩人做了比較性的評價:“誠齋時出奇峭,放翁善為悲壯,然無一語不天成。公與石湖,冠冕佩玉,度《騷》媲《雅》,蓋皆胸中貯萬卷書,今古流動,是惟無出,出則自然。”

方回說,尤袤跟範成大胸中都藏有萬卷書,故他們的詩作都有着一種自然之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還點評了尤袤的《梅花》:“尤遂初詩初看似弱,久看卻自圓熟,無一斧一斤痕迹。”方在此處誇尤袤的詩作無斧鑿之痕,但後世對尤袤詩的評價其實并不高,比如錢中書在《宋詩選注》中稱:“流傳下來的詩都很平常,用的語藻往往濫俗,實在趕不上楊、陸、範的作品。”錢鐘書認為,尤袤詩作的水準遠不能與另三家相提并論。為什以曆史的評價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呢?這裡需要注意錢鐘書在這段評語中有一個定語,那就是“流傳下來的詩”。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另一個停車場

為什麼要強調這句話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九中,著錄有尤袤所著《梁溪遺稿》一卷,文中稱:“《梁溪遺稿》一卷,宋尤袤撰。……《宋史》袤本傳載所著《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梁溪集》五十卷,今并久佚。”由此可見,當年尤袤的著述數量很大,僅詩文集部分就超百卷之多,此外還作有《周禮辨義》、《周禮音訓》及《老子音訓》等學術著述,可惜這些著作大都失傳了,流傳至今者大概在百分之一左右。用這百分之一的作品來評價一個人的整體作詩水準,恐怕難以得出公允的結論。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看到了文保牌

即使這百分之一的詩作,其實也是後人搜集而成者。到了清康熙年間,尤袤的後人尤侗見到了朱彜尊,兩人經過一番談話之後,朱彜尊回家從藏書中搜集到一些尤袤散佚的詩作,總計找得詩43首、雜文25篇。朱将這些作品編為兩卷,抄寫之後拿給尤侗看,尤侗看後大為高興,于是将此刊刻了出來,而後尤侗寫了篇跋語附在該刻本之後:

南宋詩家首推尤、楊、範、陸,号“中興四将”,蓋比之張、韓、劉、嶽雲。顧其時習尚,争學唐風,由元訖明,鮮有齒及宋詩者。洎乎昭代,然後大行。蘇、黃而下,劍南為盛,石湖次之,誠齋雖拙于用多,亦篇什斐然矣。獨吾祖文簡公有《梁溪集》、《遂初稿》二刻,庋置萬卷樓中,間厄于兵燹,浸尋散失,曆今五百餘年,靡有孑遺。勝國之末,錫山顧先輩有《宋文鑒》之選,遍覓文簡著作,了不可得,僅傳其《落梅詞》一首而已。海内藏書家,缥缃不乏,何獨靳于吾祖,百無一存?咄咄怪事!子孫不肖,未能奉守典章,緻先賢手澤委諸草莽,更可痛也。

尤侗的跋語首先講述了尤袤在宋代詩壇上的地位,他講到:宋代以後,唐詩成為了詩學的主導,元、明兩代少有人關注宋詩,可是到了清初,宋詩又大行天下,而宋詩中的尤、楊、範、陸,後三者名氣極大,唯獨排在第一的尤袤卻名聲不顯。

為什麼會有這麼個結果?尤侗解釋的幾句話十分重要,他說:尤袤原本刻有自己的詩文集,刻好之後,書與版均藏在了其家的萬卷樓中,可惜後來因為戰亂的原因,這些書版全部被毀,以至于有人想搜集尤袤的著作,然僅從《宋文鑒》中找到了尤袤所作《落梅詞》一首。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新修的神道

由這段話可知,尤袤生前詩名很重,但身後聲名則不顯,重要原因乃是其家失火,使得他的著作沒能流傳下來。雖然說家中失火燒掉了書版,難道尤袤的詩沒有在當時的社會上流傳開來嗎?顯然,情況也并非如此。尤侗所刻的兩卷本的《梁溪遺稿》,到了光緒二十三年,盛宣懷請缪荃孫刊刻《常州先哲遺書》時,又将《梁溪遺稿》收入該叢書之内,同時盛宣懷又給此書寫了段跋語:

右《梁溪遺稿》二卷,宋尤袤撰。按延之所著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見《宋史》本傳;有《梁溪集》五十卷,見陳振孫《書錄解題》。明《文淵閣書目》即未著錄,可見明初已佚。其十八世孫長洲尤侗西堂先生得秀水朱竹垞本,存詩四十七首,文二十六首,厘為兩卷,康熙庚辰付梓,竹垞為之序,止存百分之一。即所收《大行太上皇帝廟号》兩疏,《論賀正使不當卻疏》,文均未全。碎璧零珠,彌增寶惜。道光辛巳,其廿三世孫興詩再刻之,而傳本亦罕見。今為重梓,以廣其傳。複搜得《三朝北盟會編》載《淮民謠》一首,《天台别編》載詩十首、《文選跋》一首以益之。

盛宣懷的這段跋語簡述了尤袤著作的曆代著錄,其以明代《文淵閣書目》中未曾著錄為依據,認為尤袤當年所刊刻著作到明初時即已失傳。如果以這段話來做推論,那很有可能尤袤的著作在元代時也有流傳,可惜不知什麼原因沒有傳本存世,緻使朱彜尊輯出了兩卷。而盛宣懷所刻的《常州先哲遺書》即以尤侗所刻為底本,同時又從他書中搜出十餘首詩補入其中。

由以上叙述即以說明,尤袤在南宋之時,确實是著名詩人,可惜因為他的藏書樓被焚,緻使其藏書及作品大部分失傳,才使得今人僅能看到他百分之一的著作。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無意間得知,徐壽也葬在了這裡

雖然尤袤的萬卷樓被六丁收去,但他當年的藏書量的确是很大,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說“遂初堂藏書為近世之冠”。而其藏書之名已經傳至了光宗皇帝的耳中,故而光宗帝賜他“遂初堂”的匾額,而陸遊也曾寫過一首《遂初堂詩》:

遂初築堂今幾時,年年說歸今将歸。

異書名刻堆滿屋,欠身欲起遭書圍。

可見遂初堂中藏書量之大。這些書在宋寶慶元年被燒毀了,好在當年尤袤編有《遂初堂書目》,故而能夠讓後世由此而知道他當年的藏書概貌。

對于《遂初堂書目》,後世引用最多者,乃是楊萬裡給其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話:“延之于書靡不觀,觀書靡不記,每公退則閉戶謝客,日記手抄若幹古書。其子弟及諸女亦抄書。一日謂予曰:‘吾所抄書,今若幹卷,将彙而目之,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乃屬予序其書目。”

看來,尤袤也是位标準的書癡。他對任何書都喜歡,隻要有時間就努力地抄書,自己抄不過來,就讓家人一并抄之,而他所說的“四當”也成為後世廣泛引用之語。到了民國年間,章钰甚至就以他的這句話起了自己的堂号——四當齋。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開始尋找

雖然尤袤的詩名因為著作失傳而名聲不顯,但他的《遂初堂書目》卻在後世有着極大的影響。1999年第三期《文獻》收有姚偉鈞《宋代私家目錄管窺》一文,該文首先說:“自從南北朝出現私家書目以來,宋代私家目錄的數量和品質,不但前代難以比拟,甚至後世也是罕見的。”而後此文列出了多位宋人所編私家目錄,這段叙述之後,姚做出的結語為:“其中尤以晁氏《郡齋讀書志》、尤氏《遂初堂書目》、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影響最為巨大。”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這匹石馬上了年紀

尤袤的《遂初堂書目》被稱之為宋代三大私家目錄之一,其實将這三家書目作一番比較,《遂初堂書目》另有其獨特的價值所在,葉德輝在《書林清話•古今藏書家紀闆本》中稱:“自镂版興,于是兼言闆本,其例創于宋代尤袤《遂初堂書目》。目中所錄,一書多至數本,有成都石經本、秘閣本、舊監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舊杭本、嚴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高麗本。”看來,《遂初堂書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率先在目錄中标明了不同的版本,因而被目之為古代書目中第一部著錄版本的私家書目。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石翁仲

對于《遂初堂書目》的這個特點,拓夫、段欣所撰《從目錄學名著看宋代目錄學的成就》一文中予以了如下的總結:“一是在書名之前,間有加注作者、作者時代或著作方式者,如‘經部周易類’中有《張弼易傳》、《張弼解蔔子夏易傳》、《蔔子夏易傳》、《唐陸希聲易傳》等,使讀者在名書之外,還了解到作者和著作本身的一些情況。二是在書名之前著錄版本,如‘史部正史類’有川本《前漢書》、吉州本《前漢書》、越州本《前漢書》、湖北本《前漢書》,《前漢書》一書凡4種版本;‘雜史類’《戰國策》書名下也著錄有‘舊杭本’、‘遂初先生手校’、‘姚氏’、‘鮑氏補注’等四種版本。凡此種種,皆著錄圖書的版本情況,有功于版本目錄學的發展。”

他與陸遊齊名,詩作大部分失傳,為何錢鐘書說他的詩很一般?

徐壽墓,由此左轉

尤袤這樣的著錄雖然略顯簡單,但卻有着開創之功,這也是其受到後世關注的重要原因,例如晚清大藏書家陸心源在《遂初堂書目跋》中就有着這樣的論述:

宋以前書目如《崇文總目》、晁氏《讀書志》、陳氏《書錄解題》、鄭氏《通志•藝文略》、馬氏端臨《經籍考》,皆著書名,不載刻本、校本,惟此書所載有杭本《周易》、《周禮》、《公羊》、《谷梁》,舊監本《尚書》、《禮記》、《論語》、《孟子》、《爾雅》、《國語》,京本《毛詩》,高麗本《尚書》,江西本《九經》,川本《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嚴州本《史記》,吉州本《前漢》,越州本《前漢》、《後漢》,湖北本《前漢》,杭本《舊唐書》、《後唐書》,川本小字大字《舊唐書》,川本大字《通鑒》,小字《通鑒》,校本《戰國策》,羅列版刻,兼載校本,為自來書目創格,延陵季氏、傳是徐氏、《宋元刻本書目》之濫觞也。

陸心源在這裡列舉了宋代的幾部重要書目,而後單點出《遂初堂書目》羅列版本的情況,之後得出結論——“為自來書目創格”,也正因為如此,故《遂初堂書目》被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評價為:“乃藏書家所貴,非讀書家所亟,皆非切要”。張之洞給出的評語确實不高,在《書目答問》中,他将曆代的書目作了兩分法,認為讀書家的書目有價值,而藏書家書目則沒有什麼實用性。然張所編《書目答問》一書,其目的乃是指導年輕人懂得學問的門徑,其着眼點不在典藏,故而張之洞有此一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