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允炆繼位為帝,成為朱家第二位正式上崗的皇帝。但是屁股還沒坐熱,他的叔叔朱棣在1399年反了,以今北京為起點直逼當時的首都今南京。
一路上朱棣的軍隊所向披靡,朱允炆的王師則節節敗退。1402年,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不久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史稱“靖難之變”。

整場靖難之變中,大部分曆史愛好者除了感歎朱棣造反的成功——僅用四年就把皇帝拉下了馬。更多的就是對朱允炆到底死沒死的猜疑。作為當事人的朱棣宣稱是自焚身亡,但民間多傳說是朱允炆道地出亡,落發為僧,龍遊天下。
古代以“無後為大”,朱允炆死沒死,一直是曆史愛好者讨論明朝時,最重要的熱點話題。但是大家卻常常忽視了一個問題,建文帝到底有沒有留下血脈?
答案可能要出乎很多人意料。按照古代慣例,造反者往往都會對自己造反的對象趕盡殺絕,保證不會有人來複仇的邏輯,是以建文帝一脈必将永遠消失。
但事實相反,從明内閣首輔李賢的備忘錄筆記《天順日錄》、明代曆朝官修史書《明實錄》可見,造反者朱棣并未對侄兒一脈趕盡殺絕,還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朱棣入南京城時,建文帝朱允炆和兒子朱文奎不知所終,但是朱允炆的血脈并未全部消失,朱文奎的弟弟朱文圭還活着。兵火燒進宮牆的時候,年僅2歲,尚在襁褓中的朱文圭僥幸逃過一劫。
可能是有了一絲絲慚愧之心,或者是出于對自己侄兒朱允炆的愧疚之情,當朱文圭被士兵送給朱棣時,朱棣露出了作為長輩的“柔情”,放下了手中的屠刀。
朱文圭在朱棣的刀下活下來之後,很快就被送出了政治中心南京,歸入朱家的發源地中都(鳳陽)廣安宮幽禁。而這一關就是數十年(朱文圭成年後号建庶人)。朱文圭縱然是被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但不得跟外界有任何聯系。
《天順日錄》:天順初,英廟又憫建文子庶人之無辜,釋其囚而聽其婚娶,出入自在。
天順即明英宗年号,這位因為土木堡之變,相繼被蒙古人囚禁、代宗朱祁钰幽禁多年的皇帝,可能是因為親身體驗了被囚禁之苦難後,對一直被看押的朱文圭心生了憐憫之情。正式複位後,當即下令釋放朱文圭,讓其任意婚配,不再限制出入。
《天順日錄》:時庶人年五十六、七矣……庶人入禁時方二歲,出見牛馬亦不識。
2歲開始被軟禁、56歲左右才被釋放,長達半百時間的囚禁,剛剛出獄的時候,朱文圭整個人對于外面的世界完全是蒙圈的,甚至連百姓家裡的日常之物牛、馬,朱文圭一時間都認不出來。
與此同時,朱文圭正式“出獄”後,雖然沒有高爵位,但是他和他的後人,也是得到了作為皇族的“應有”待遇。不用勞作,每個月的吃飯也不成問題。
《明實錄》:每月令所司支與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
明憲宗時期,朱文圭後人因為家中缺衣,明憲宗知道後,還特命工部予以供給。甚至到了明孝宗時期,出現了要求為朱文圭後人封王的聲音。
朱允炆的血脈,除了朱文圭這支時刻被北京監視着的。目前在民間還流傳着“讓氏”的說法。根據《讓氏家譜》的記載,當年朱允炆并沒有自焚,他是化妝逃了出來,并且世代繁衍。
逃出來的朱允炆,不知是為謹記教訓,還是記仇,把自己名字改成讓銮,以“讓”、“銮”二字喻義遜位。
在《讓氏家譜》之中,讓銮早年雲遊四方,晚年則定居定居湖北。是以目前湖北的“讓”姓人,對外多宣稱自己是朱允炆血脈。
不過雖然“讓”姓族人很積極的說自己就是朱允炆後人,但僅一本《家譜》當證據,太“孤證”了。是以目前史學界依舊隻是承認朱文圭一脈是可考證的朱允炆後人,強調其他說法是一種可能性,但是還未得到充分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