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0年11月美軍在北韓戰場上的“總攻勢”失敗後,麥克阿瑟于28日緻電蔣介石,請其仍派一個軍(第52軍)前往北韓戰場助戰,并通知蔣已從沖繩和菲律賓派出飛機和船艦,裝載補充第52軍的武器裝備赴台,同時接運該軍從空中和海上開往平壤地區,要求蔣火速派出一個參謀指揮官代表團飛赴漢城,同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和“聯合國軍”司令部參謀長勞瑞思·諾斯塔德商定第52軍到朝後的有關事宜。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還向華盛頓建議:

“授權本戰區司令直接與台灣當局談判關于把可供調遣的、合乎需要的國民黨軍隊向北調動,并編入聯合國司令部,以增強我們在北韓的地位。”

蔣介石在收到麥克阿瑟請求支援的電報的當天,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仍派第52軍馳援美軍,限于24小時内完成出發準備,井要求空軍加強對大陸的偵察,海軍及金門、馬祖的防衛部隊加強戰備,随時應付解放軍的進攻;并要求海空軍加強與美國第七艦隊和駐台美國空軍的聯系。另外,會議還就台灣防務、第52軍的裝備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指派“國防部副部長”侯騰、第52軍軍長郭永等飛赴漢城,與美軍取得聯系。

11月30日,由麥克阿瑟派來的7艘運輸艦、3艘貨船抵達台灣基隆港,30架c-47型運輸機也在新竹和松山機場着陸,52軍新獲各種車輛200餘輛、火炮約千門,各種器材近2萬餘噸,使其裝備實作了美械化。

12月1日,第52軍各部分開赴指定地點集結,待命出發。但是、麥克阿瑟與蔣介石為國民黨軍隊赴朝作戰的努力再一次受挫。

11月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經杜魯門準許,訓示麥克阿瑟: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我們必須考慮到聯合國内和我們合作的各國的團結一緻的關系到破裂的可能性,進而使我們陷于孤立的問題。英聯邦國家可能完全不同意他們的部隊與國民黨軍隊在一起作戰;敵對行動也可能會是以擴大到台灣和其他地區、我們在遠東及聯合國的上司地位将受到嚴重損害。”

參聯會提醒麥克阿瑟:“避免在聯合國内的盟國團結的分裂,這是要特别引以注意的。”12月3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再次電告麥克阿瑟,他目前首要的任務是保住陣地、儲存實力。

一如從前、美決策者仍認為,在北韓使用國民黨軍隊所需付出的政治代價,遠遠超過了後者所能提供的任何軍事利益。

1950年12月2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提出一份研究報告,較為全面地分析了在北韓使用國民黨軍隊所可能引發的種種弊端:

(1)在聯合國内大多數國家反對這樣做;(2)會進一步“刺激”中國,增加其“恐懼感”,為其大規模增兵北韓提供借口;(3)将大大增加與中國發生一場全面戰争的風險;(4)西歐國家可能會強烈地感覺到,美國因在亞洲陷入了一場擴大了的戰争而損害保衛歐洲大陸這一優先任務;(5)使用國民黨軍隊将會疏遠亞洲國家,這些國家把國民黨“政權”看成是已經為它本國人民所唾棄的、反動的政權;(6)将失去現在仍然存在的政治解決北韓沖突的任何機會;(7)蘇聯将會從中得到下述好處:使美國更深入地卷入與中國的戰争而自己可以不介入,分裂美國和盟國,為國際共産主義指責美國進行侵略和支援反動政府提供宣傳籍口。

與麥克阿瑟的看法相反,中央情報局認為,把國民黨軍隊投入到北韓戰場,鑒于其士氣低落、裝備低劣、訓練不夠,不會對“聯合國軍”守住一條橫貫北韓半島的防線起什麼作用。中央情報局的報告最後說,在北韓使用國民黨軍隊,會給其他國家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國将繼續對國民黨“政權”給予支援,并使美國“中立台灣”的政策失去靈活性,特别是出于在北韓和北韓水域使用國民黨海、空軍。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中央情報局的這一報告基本上概括了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普遍看法。在華盛頓,美國決策者對國民黨軍隊在北韓戰場上的作用的估計,并不像麥克阿瑟那樣樂觀。他們對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作戰能力、使用的價值均持懷疑态度。在他們看來,就算把國民黨軍隊投入北韓,其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對戰局不會有多大影響。

但是,這井不就是說,華盛頓全然不考慮利用國民黨軍隊了。

事實上,當1950年12月30日麥克阿瑟再次要求把戰争擴大到中國,“解除不準在北韓使用國民黨軍隊的禁令,讓他們對中國大陸的薄弱地區作牽制性進攻”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曾一度建議國家安全委員會修改“中立”台灣的政策,取消不許國民黨軍隊進犯大陸的指令,甚至向國民黨的進攻提供後勤支援,以牽制中國在東南沿海的兵力。

與使用國民黨軍隊息息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應繼續“保持”台灣海峽的“中立化”。美國軍方早在這一政策宣布之初,即持懷疑态度。國務院曾想通過聯合國決議,取得國際上對美國“中立”台灣政策的支援,但卻遭到了軍方堅決反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緻國防部副部長洛維特的備忘錄中提出,台灣的戰略地位和解決方法對美國是極為重要的;從軍事角度來看,“中立”台灣大大“有利于中共”,可以增強其地位,并使其得以将台灣海峽對面的部隊放心地調往他處。參聯會認為,這一政策将會削弱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并将限制将來軍事行動的自由,而同時又沒有任何好處可以作為補償。因而,參聯會反對由聯合國考慮“中立”台灣的做法。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軍方的意見在國務院也得到了響應。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在緻艾奇遜的備忘錄中也建議推遲在聯大讨論“中立”台灣的問題。

他認為,此時要聯大讨論這一問題是“不明智的”,理由是:

(1)美國國内政治對此問題很敏感,共和黨将會反對這一政策。(2)軍事上對美國不利。美國應該利用國民黨軍隊來牽制大批中共軍隊、以保護在北韓作戰的“聯合國軍”的側翼,使中共時刻擔心國民黨的進攻。(3)可以減少與英國的政策分歧。

由于内部意見相左,又得不到盟邦的支援,再加上美軍在北韓戰場上連連失敗,處境不利,美國國務院決定暫時放棄通過聯合國來“中立”台灣的想法,繼續奉行原來的對台政策。

此時,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更趨強硬。當杜魯門宣布将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時,史密斯參議員在其日記中欣喜地寫道:“台灣的得救實乃天意。"的确,在國民黨人看來,北韓戰争無疑是一棵“救命草”。

12月3日,陳誠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講話,聲稱:“共産黨在北韓之行動必須制止,為勞永逸計,任何臨時性質之解決俱無濟于事。”8日,蔣介石在講話中也提出:“聯合國如果以海空軍援助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則聯軍在南韓可以轉敗為勝。”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很顯然,國民黨打算借着北韓戰争(最好是能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這個契機,來實作其“重返大陸”的夢想。

但是華盛頓卻不願意支援國民黨人這樣做。雖然美國國務院遠東處的約翰·愛默森、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幫辦利文斯頓·麥錢特、中國事務科的華萊士·斯圖亞特等人都曾建議撤出第七艦隊,讓國民黨進犯大陸,認為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在北韓減輕“聯合國軍”的壓力,而且在美國不直接出兵介入的情況下,也可以不對國民黨行動的後果負責;甚至連布雷德利也曾提出“告訴蔣介石,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美國既不會支援,也不會阻國民黨的行動”,終因這樣做的風險太大,而收效甚微,使得美國決策者遲遲不敢采取行動。

美國副總統奧本·巴克利認為,使用國民黨軍隊将會使美國政府陷入“最難堪的地位”,總統特别助理哈裡曼則建議就美國支援蔣介石對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地區所可能造成的影響作深入的研究。

1952年5月,在克拉克繼李奇微調任“聯合國軍”司令後,也曾向華盛頓建議,從台灣抽一個軍到北韓戰場,以便從朝抽出相應的美軍去增強日本的防務,同時他還通知蔣介石作好準備。蔣介石明知不會成功,但還是通知孫立人第三次作了第52軍赴朝的準備。

克拉克的這一建議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支援,認為這種辦法:“可以多少減輕兩年多來對北韓提供那麼多戰鬥力量的美國軍隊的負擔”。但是國務院對此堅決反對,擔心這會在全世界引起難以預料的後果。杜魯門也感到,“沒有事實足以說明台灣國民黨當局派去的兩師軍隊(盡管他們是部分受過調練的)會使1952年的北韓局面起重大的變化”。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鑒于不論是在北韓使用國民黨軍隊抑或是讓其進犯大陸,都要付出高昂的政治上的、軍事上的代價,甚而要冒卷入一場在中國大陸上的戰争的風險,美國決策者終于未敢輕舉妄動。

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是由新上台的艾森豪威爾政府來完成的。對于艾森豪威爾的當選,“親蔣派”欣喜若狂,認為這是美國敢棄杜魯門政府對國民黨有限承諾的良機,新政府有可能給予國民黨以全面支援。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爾在其緻國會的咨文中提出了被稱作“放蔣出籠”的著名政策。他煞有其事地說:

“我已釋出指令,第七艦隊不再用來保護共産黨中國……這一指令并不意味着我方有侵略意圖,但我們确實沒有責任去保護一個在北韓同我們作戰的國家。”

為了給即将對大陸侵犯這一意圖增加一點真實感,美國政府讓蔣介石在距離台灣200多公裡的大陳島上部署了一個師的正規部隊,借以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使志願軍在北韓談判中作出讓步,艾森豪威爾在其回憶錄中說,新政府的這一行動旨在告訴中國共産黨人,在北韓“僵持的日子為期不長了,北韓戰争或者結束,或者擴大到北韓以外。”他自以為是地認為,美國的這一行動在促中朝方接受美國提出的停戰條件方面起了作用。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台灣的國民黨當局也興高采烈。蔣介石發表聲明,稱贊美國的這一決定“無論其在政治與軍事上以及在國際道義上實為美國最合理最光明的舉措”,國民黨“外交部長”葉公超在會見美國駐台“代辦”蘭金時,提出倘若美國打算在遠東采取更為“積極的”政策的話,就應當對台灣的軍事援助的數量和種類需要重新加以考慮,因為國民黨的海軍和空軍力量急需加強,即使是防禦仍感不足。國民黨駐美“大使”顧維鈞也感到,美國的這一步驟可以向大陸施加更大的壓力,并迫使他們分散力量,抽調他們在中國其他地區的部隊,以加強面對台灣的沿海防禦陣地。

但是,美國決策者企圖以“放蔣出籠”來“威懾”中國的打算沒有得逞。2月5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講話,嚴正指出,艾森豪威爾政府的這一行動是美國“指使和協助蔣介石殘餘匪幫企圖對我進行擾亂的陰謀,以便利他們的擴大侵略的軍事行動。”周恩來要求中國人民“一方面應該繼續加強抗美援朝的鬥争,一方面應該加強國防力量,準備随時對敢于來犯之敵給予粉碎性的打擊。”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為了應付在沿海地區可能出現的戰争挑釁,毛澤東和周恩來在2月中旬和下旬分别視察了中國的海軍艦隊和潛艇部隊。毛澤東在視察中指出:

“過去的帝國主義大都是從海上來侵略我們的,現在太平洋還不太平。我們一定要建設強大的海軍,要把我們的海岸線築成鋼鐵長城。”

毛澤東還于2月19日在一份對北韓停戰談判問題所發出的訓示中,嚴厲抨擊了艾森豪威爾所提出的“放蔣出籠”的政策。這份檔案說:

“根據最近情況,大體可以肯定:美國在戰場上要不出什麼花樣來。解除台灣中立化隻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封鎖搞不起來,兩栖登陸困難更大。艾森豪威爾本欲借以吓人,殊不知人未吓倒反吓倒自己。但面孔既已闆起,要就此轉彎尚非其時,特别是他的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政策行通與否還要看,”毛澤東的結論是“一動不如一靜,讓現狀拖下去,拖到美國願意妥協并由它采取行動為止。”

實際上,艾森豪威爾的這一政策并不表明美國真的給蔣介石“松綁”,支援其“反攻大陸”,這隻不過是一個權謀性的舉措,并不标志着美國對台政策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很大程度上、正如艾森豪威爾自己後來所言,這一行動旨在向中國施加心理上的壓力,迫使其在北韓停戰談判中多作一些讓步,達成有利于美國的協定。同其前任一樣,艾森豪威爾也害怕看到一場擴大了的戰争,是以,在宣布這一政策的同時,美國政府通過各種管道向台灣國民黨當局表明,美國無意支援蔣介石進犯大陸,要國民黨軍隊控制住自己的行動。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艾森豪威爾的那些在競選期間“嘩衆取寵”的演說使得台灣國民黨當局相信,一旦共和黨執政,就會支援蔣介石“反攻”大陸。為此,他們對艾森豪威爾的獲勝興奮不已。但是,國民黨人不久就發現,新政府并不比前一個更願意準備作出承諾,支援國民黨對大陸的軍事進犯,這不能不使台灣國民黨當局大失所望。

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後,放蔣出籠,慫恿台灣蔣介石集團對中國大陸進行襲擾活動,以動搖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北韓作戰的決心。蔣介石集團也企圖利用這個機會,攻占福建大陸二三個縣,為“反攻大陸”做準備。首先選擇了位于福建沿海最南端閩粵兩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發動登陸進攻。該島與大陸有500米寬的海峽相隔,全島面積為165平方公裡,是閩南沿海的屏障,人民解放軍守島部隊隻有1個公安團。

7月16日,蔣介石集團集中了4個步兵團、22輛水陸兩用坦克,13艘艦艇,30餘架飛機,由金門島出動。另有1個傘兵大隊由台灣新竹出發配合作戰,采用“以大吃小,速戰速決”的手段,企圖一舉殲滅守備東山島的人民解放軍。7月16日5時,分3路登上東山島,将人民解放軍守島部隊公安第80團包圍。

對于蔣介石集團的登島進攻,中央軍委早有防備,總參謀部和福建軍區制定了作戰預案。在蔣介石軍隊登島後,福建軍區立即按預定作戰方案,調第31軍第272團、第28軍第82師及軍榴炮團,增援東山島作戰。中央軍委還調駐廣東黃崗的第41軍第122師增援作戰。以上部隊由第31軍首長統一指揮。各路增援部隊于16日10吋30分至當夜,先後登上東山島參戰。至17日18吋30分,共殲敵3028人,其中斃傷敵2258人、俘敵770人,擊落敵機2架,擊沉小型登陸艇3艘,自身傷亡1324人。全部奪回該島。

毛澤東對這次戰鬥十分重視,曾親臨總參作戰室詢問前線作戰情況,給予具體訓示。毛澤東對戰鬥作出了高度評價,指出:

“此次反擊戰,打破了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夢想,美帝國主義也挨了當頭一棒。”

北韓停戰的到來給台灣當局帶來新的憂慮,并使之對自身的前景感到恐懼。首先,在政治上,北韓戰争是以停戰的方式而不是中朝被擊敗的形式結束。這不僅使蔣介石借北韓戰火重返大陸的夢想歸于破滅,而且也使新中國在國際上的聲望進一步提高,使台灣當局的國際地位再次受到嚴重的沖擊。更使國民黨人感到極度沮喪的是,盡管想法設計使戰火蔓延到中國大陸,挑起中美大戰、但終未得逞。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其次,在軍事上,北韓戰争的結束使解放軍得以集中加強針對台灣的軍事力量,對國民黨當局的生存造成更大的威脅、這使得國民黨人在經過一段短暫的喘息之後,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又油然而生。

同樣使國民黨當局感到不安的是,對于北韓停戰後美台關系的發展變化難以預料。

第一,北韓戰争一停,美國第七艦隊便師出無名、沒有理由再賴在台灣海峽遊弋,國民黨是以也就失去了“保護傘”。 第二、美國的盟國,特别是英國,對國民黨極為憎恨,對蔣介石也早已失去信心,并努力勸說美國将台灣歸還大陸,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這一現實。當然在北韓戰争期間,英國的勸告未能奏效,但一旦和平來臨,美國是否會接受這一勸告也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台灣當局并未因北韓戰争的爆發而完全排除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犧牲台灣與新中國作交易的可能性。而且,在停戰之後,這樣一種可能性是否仍然存在,台灣當局對此也感到難以預測。 第四,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暖昧态度更增加了台灣當局的不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當局考慮到,目前最要緊的是采取更加親近美國的政策,進一步争取美國的支援,維持和發展與美國的關系。這不僅關系到台灣國民黨當局的生存,而且也可以借助美國的軍事力量來“威懾”大陸,以阻止其對台采取軍事行動,并擷取軍援進一步武裝自己,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在經濟上發展自己,維護在國際上日益降低的地位。

從長遠來說,台灣當局還可以指望有朝一日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就可能在美國的卵翼下重返大陸。是以,争取同美國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建立牢固的軍事同盟就成為台灣國民黨當局夢寐以求的事情,也是其對美外交中的一個中心環節。

如同美國想利用台灣來“威懾”中國共産黨,台灣當局也希望依靠美國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以免遭覆滅之災。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就成為其時美蔣雙方共同的需要,隻是所抱的目的迥然不同、各自心懷叵測:1953年9月,美台雙方簽訂了《軍事協調諒解協定》、規定國民黨軍隊的整編、訓練、監督和裝備完全由美國負責;如果發生戰争,國民黨軍隊的調動指揮,也須經過美國的同意。這樣,美蔣向軍事同盟的建立邁出了一大步。

放蔣出籠: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最後幻想,為何能讓毛主席高度重視?1、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派兵北韓始末2、“放蔣出籠”政策出台的背景3、“放蔣出籠”政策的實施4、毛主席緣何高度重視?5、“放蔣出籠”政策的後續

這個敵視中國人民的條約的簽訂把台灣正式納入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禦體系,對此,台灣國民黨當局欣喜若狂。

蔣介石發表聲明稱:

“參加這個安全體系之後,……更可使我今後反攻複國,作戰前進,立于不敗之地。”

但實際上,條約在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了蔣介石的行動,使美國加強了對國民黨行動的控制。杜勒斯向蔣介石提出了一筆簡單幹脆的交易,為換取簽訂條約,國民黨就必須放棄其重返大陸的企圖。

國民黨不得不作出保證,将把針對大陸的軍事行動限制在美國所允許的範圍之内,并摒棄任何可能把美國拖入一場同中國共産黨的戰争的冒險行動。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美國達到了控制國民黨行動的目的,而國民黨卻得到了美國“保護”台灣、澎湖列島的正式承諾。就這樣,在美國政府“發誓”不再進一步幹預中國内戰後僅僅幾年,美國就通過這些協定和條約使自己對中國内政的介入“合法”化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