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三國演義》成為很多人了解曆史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其内容與觀點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很多人所信賴的真實事件。原理就如同小鴨子從蛋殼子孵化,就會把立刻見到的東西視為母獸。
但羅貫中顯然沒有記錄曆史的想法。作為劇作家,他需要創作足夠吸引人的劇本。例如整部小說都帶有明顯的“揚劉抑曹”風格,其實就是民間自宋朝以來就養成的審美胃口。在此基礎上,他也能偶爾抒發下自己的個人喜好。是以,免不了用筆作為武器,替很多古人創造了許多匪夷所思的光輝事迹績。
《三國演義》第5回寫道,董卓廢黜少帝劉辨,再擁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自己殘暴不仁,完全是擅權于朝堂。于是,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開始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直到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在溫酒未冷的極短時間内,就将其斬殺。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故事非常優美而激動人心,但卻和真實的曆史完全不符。因為根據《三國志•吳書•孫讨逆傳》記載,明明是擔任“配角”的孫策立功,斬殺華雄而擊敗董卓的大軍。至于被用來渲染氣氛的溫酒斬華雄橋段,就更是子虛烏有的藝術加工。
《三國演義》第27回寫道,關羽、劉備在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跑去投奔袁紹,關羽也單人匹馬保護兩家人千裡尋兄。沿途經過五關,分别遭遇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和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沿途斬殺這六将。最後成功在古城完成大團圓。
但《三國志•蜀書•歇業馬黃趙傳》去明确記載:曹操從未派兵追趕或阻攔關羽。畢竟,為一個人而如此大動幹戈,是非常不劃算的事情。漢末亂世之中,物資、人力乃至将領都屬于稀缺品,沒有人真會做出如此愚蠢之事。關羽更不是什麼天生神力的“蜀漢隊長”。一切不過是草台班子用來調動觀衆情緒的正常操作。
《三國演義》第50回寫道,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從華容道敗逃。諸葛亮卻已派關羽在這裡埋伏。曹操因人困馬乏、損兵折将,不能再戰。關羽卻念在過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不顧立下要活捉曹操的軍令狀,放其北歸。
但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在華容道堵截曹操的人不是關羽,而是劉備自己。隻是劉備去晚了,沒有堵到而已。羅貫中的春秋筆法,為宣揚關羽而進一步貶低曹操,甚至不惜“剝奪”劉備的真實事迹。但結合前面說的過五關斬六将,顯然在邏輯方面有嚴重的缺陷。好在古代的戲劇,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就全部演完。觀衆未必能察覺出其中的詭異。
《三國演義》第66回寫道,關羽應魯肅之邀隻身過江赴會。魯肅已埋伏刀斧手,準備借機殺掉關羽,卻被對方機智化解。單刀赴會的故事,更是讓關羽的孤膽英雄形象,得到進一步加強。魯肅也就順便成了表面随和卻背後陰險的典型小人。
但是根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魯肅和關羽是約在兩軍陣前見面,絕沒有什麼過江赴會的事情。但這種古代世界常見的交涉模式,根本不足以彰顯作者對關羽的形象設定。當然會在創作過程中,被修改的體無完膚。
當然,羅貫中屢屢對關羽如此偏袒,最終還是為了市場前景考慮。因為就和“揚劉抑曹”的基調類似,關羽至少從宋朝開始,就成為民間的崇拜吹捧對象。當時的宋朝軍事力量羸弱,經常覺得自己是武力不如北方的“南朝”。尤其到了紹興議和後的南宋階段,更是以堅貞不屈的蜀漢自比。于是,作為文化塑造機關的戲班子,就開始對蜀漢及關于的大加吹捧。之後的元朝和明朝,都有朝廷對關羽的象征性“追封”。
羅貫中作為需要用稿費吃飯的創作者,不能也不敢違背這樣的市場規律。于是,就有了上面這些根本不存在的光輝事迹。其實,這也不過是整本《三國演義》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