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羅貫中要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話諸葛亮?

章學誠在評論《

三國演義

》的時候說,“

七分史實,三分虛構

,但作者羅貫中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話諸葛亮還是讓人頗為有些不解。

血緣角度——劉備是''帝室之裔'',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漢朝一共有29位皇帝,劉恒生下了劉啟,劉啟也就是漢景帝,中山靖王劉勝就是漢景帝的庶子,是以劉備是與劉邦有血緣關系的。

劉備是劉勝這一支的後代,是劉勝的第十七代玄孫,景帝的第十八代玄孫,劉備的父親叫做劉弘,祖父劉弘曾經舉孝廉,做到了縣令一級。總之,多虧了劉備是劉的,多少和漢朝皇帝沾點親故關系。

曹操的血緣關系呢?《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十常侍中的一員,漢相國曹參的後人。但由于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是以曹操與曹參并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曹操的父親曹嵩,字巨高,沛國谯郡人氏。他的父親夏侯睿,母親顔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陽縣令,為官清廉,家境甚貧,後因朝中黨争被罷,到了顔氏生子嵩,竟不能養,隻好留下長兄夏侯巍,把嵩送給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騰收養。于是夏侯嵩改姓為曹嵩。

為何羅貫中要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話諸葛亮?

孫權的父親叫做孫堅,是東漢末期軍閥将領,當時參加伐董聯軍以長沙太守來尊稱孫堅。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小說《三國演義》中稱孫堅為江東猛虎。中平一年加入讨伐黃巾起義軍的戰鬥,後起兵讨伐董卓。初平二年四月,孫堅在袁術指令下征伐劉表的荊州,黃祖敗走,逃到岘山之中,孫堅追擊之。黃祖伏兵從竹林間發射飛矢,孫堅中箭,腦漿逆流身亡,享年三十七歲。據三國志記載是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社會背景角度——宋元以來民族沖突尖銳,人心思漢

唐宋到金元,民間的講唱文學中則從來都有尊劉貶曹的傾向。宋元以來民族沖突尖銳的時候,''人心思漢''''恢複漢室'',正是當時漢族人民共同的心願,而劉備又從來以''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著稱,因而将劉備奉為正統仁君,是符合大衆的接受心理和願望的。

南北朝以來,遭受國家分裂、異族入侵的漢人希望天下統一,羅貫中根據衆多素材,用''擁曹反劉''的傾向來映射元代異族統治的不正統,元末明初,羅貫中把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和人民大衆對于明君賢臣的渴望心理結合,把劉備、諸葛亮等人視為美好理想的寄托。儒家的思維邏輯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上地下,惟有德者居之''。這種思想傾向是顯而易見的。

諸葛亮臨終前哀歎:''吾本欲竭忠盡力,恢複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作者無可奈何的将這一場曆史悲劇歸結為''天意''或者''天數''。所謂''天數'',與其說是肯定了客觀曆史進展的理則,還不如說是流露了對于理想的幻滅、道德的失落、價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種困惑和痛苦。

為何羅貫中要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話諸葛亮?

曆史發展角度——自朱熹《通鑒綱目》起,奉蜀國為正統

曹劉孰為正統的問題,從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統的史學著作中,大緻自朱熹的《通鑒綱目》起,一般都奉蜀國為正統,以魏、吳為僭國。明末清初,毛宗崗在修訂《三國演義》時又加重了''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其以擁劉反曹的思想來表達''還我大漢''的故國之思和民族情緒,在作品中是顯而易見的。

至于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自唐宋到金元,''擁劉反曹''的傾向完全一緻,這與南北朝以來人們遭受異族入侵,漢人希望天下統一,''人心思漢''等原因有關。

為何羅貫中要醜化曹操、美化劉備、神話諸葛亮?

朱熹的《通鑒綱目》對元明兩代的史學影響非常之大,元代漢儒主要通過研讨朱熹《通鑒綱目》的書法旨意,來闡發''夷夏之辨''思想。

《通鑒綱目》中所講述的思想、觀點和内容,完全符合曆代統治者的要求,是一部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教科書,非常有利于封建國家的統治,是以,一直受到曆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推崇和提倡。而作為此書的著作者朱熹,後來,在整個封建社會後期,也就理所當然的被推上了僅次于孔子的神聖寶座,享受到僅次于孔子的崇高榮譽。

事實上,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客觀角度存在的,比如前期寫曹操的時候,并沒有醜化曹操,而毛家崗修訂《三國演義》強化了''尊劉貶曹''的傾向,是為了迎合清代統治者的需要。

至于《三國演義》為什麼要神話諸葛亮,向來有幾種不同的聲音。有民間傳說羅貫中曾是張士誠手下謀士,後張被朱元璋打敗,羅貫中的建功立業夢想失敗,轉而做了小說家,他的經曆和内心情緒與諸葛亮極其相似,是以借神話諸葛亮來表達自己有才而未成大業的遺憾。

古代亦有以貌取人的傳統,史書有載:''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他又學富五車,人怎麼可能有完美?但孔明就是一個接近完美的人,他有如此形象、氣度、談吐,以至孫權第一次見到孔明就想得到他。如此才思靈活又忠心耿耿的人,作者寫小說時未免會多一些偏愛。

諸葛亮在曆史上其實是個政績赫赫的人物,但是小說能這麼寫他管理國家、治理田桑、發展鹽鐵嗎?顯然是不能夠的,考慮到小說的接受群體,你講一些特别高端的治國方略肯定沒有多少人會感興趣,反而講些神招、奇招,可以引起大衆的興趣,是以諸葛亮的形象才會被神化,甚至是到了妖魔化的程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