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靜思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今年中秋節,揚州朋友去新疆吉木薩爾縣千佛洞古刹旅遊。古刹内的從業人員介紹:李白的《靜思夜》是在千佛洞古刹内的發心井旁構思寫作,理由是隻有新疆的月光如霜一樣。朋友感到驚訝,曆史記載李白的《靜思夜》是在揚州旅舍寫的。難道有誤嗎?

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一直是史學界争論的焦點,史學界一度出現過李白出生于“蜀中”,“碎葉”、“隴西”等諸多說法。根據郭沫若等學者的考究,李白生于碎葉城,也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五歲那年,他随家人遷到四川省江油縣定居。
在唐代,碎葉城和今天新疆都屬西域地域範疇,歸屬唐朝政府管轄。
李白出生碎葉的說法主要來源于兩件重要的原始文獻,一件原始文獻是唐人李陽冰的《草堂集序》,李陽冰在當塗(今為安徽馬鞍山市屬縣)做縣令時,晚年的李白去投靠他,稱他為“族叔”。李白“疾亟”、即病重時,曾托付李陽冰為自己編集文集和寫序。
另一件原始文獻是唐人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範傳正在做宣州(當塗為宣州屬地)地方官時,于李白逝世55年後為他遷葬,并從李白孫女手中得到李白之子伯禽的“手疏(親手寫的文字)”,其中,有說到李白的家世。
根據這兩件文獻記載,李白先世于隋朝末年“被竄”于碎葉,這個“竄”的意思大體如同流放。碎葉在隋代屬西突厥,在唐代是安西都護府屬下的一個軍鎮,李白之家于公元705年“潛還(逃歸)”蜀地,居住在今天的四川江油。
這兩件文獻記載大抵說明,李白先世流放到西域碎葉後,李白應該出生于那裡,一直到5歲,他才跟随家人移居中原蜀地(今天的四川江油)。
從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出發,一直向東160公裡,新疆二千多年曆史的西域名城吉木薩爾縣,浏覽曾讓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著名詩句的吉木薩爾縣天山北麓的千佛洞古刹。
不要小瞧這個千佛洞,在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志士,為親眼目睹千佛洞的風采不遠萬裡來到這裡。
據《北庭文史》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因遇仇人受傷,在千佛洞療養期間詠出了千古名詩《靜夜思》和《關山月》。另一位唐代詩人岑參和唐時有名的悟空和尚及宋朝時的朝廷代表王延德、以及随成吉思汗西征的道教名人丘處機,清朝大學士紀曉岚等曆史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了的痕迹。
當地的從業人員講:李白是在千佛洞古刹内的發心井旁構思寫作《靜思夜》,理由是隻有新疆的月光如霜一樣。
發心井。相傳清代一個遊方僧人,一天來到千佛洞膜拜卧佛,卻見僧人和村民都在山下取水,甚是困難。當他得知此地已久旱無雨,連寺内井水竟也枯竭了。于是他發心搭起九層高台,做法三天,奇迹出現啦!井中水竟湧動不斷,清冽無比。僧人與當地人感念遊方僧,遂起名為"發心井"。至今井中水依然清冽且并不因地下水位下降而枯竭。
《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擡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靜夜思》的續篇《秋夕旅懷》,亦同時同地所作。
遊俠詩仙之李白
1、李白的遊俠之夢。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據說父親李客給他帶了“三十餘萬金”。李客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三都在做生意。一個在長江頭九江做,一個在長江尾三峽做,都做得不錯。李白晚年回憶:“兄九江兮弟三峽”。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老二比老大可能更有出息。無論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唐朝皇帝李世民還是詩仙李白,他們都是家裡的老二。
一個家裡的次子往往是最不安分的,最喜歡折騰的。老二需要想盡辦法博取父母的注意力,老二需要力争上遊,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這種叛逆帶來更多的試錯性,也讓他們更敢于冒險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他們是最理想主義的,他們的人生往往充滿變數和冒險。
二十歲的男人開始成熟,開始思考人生,這是幾乎所有男人激情澎湃的年齡,也是幾乎所有男人夢想破滅的年齡。
過了二十,男人就必須長大了。唐朝大詩人李白,遊俠一年多時間把三十萬金揮霍一空,果然是“人生得意須盡歡”。
2、揚州的月光。揚州自從隋炀帝開通大運河,并且在其統治後期将中原奢靡文化帶入揚州以來,揚州在大唐就成為前衛時尚的代名詞。
當時的揚州是全中國最繁華的地方,也是最燒錢的地方,杜牧寫道“天碧台閣麗,風涼歌管清。纖腰間長袖,玉佩雜繁纓。”豪居,歌舞,美人,寶馬,香車,現代所有奢華放逸的娛樂元素全部涵蓋。
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春。李白曆洞庭、廬山、金陵後抵達揚州。一路上廣事交遊,輕财好施,尤其來到揚州後,終于“散金三十馀萬”。
李白的三十萬金全花在這些莺歌燕舞的銷金窟中了嗎?當然沒有。“以俠自任”乃是李白本色之一。為朋友兩肋插刀,輕财好施,存交重義是其為人處世的一貫原則,也是其幸福與快樂源泉之一。遊俠李白自述:“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财好施也”。
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秋天的晚上。夜已經很深,所有的喧嚣都歸于甯靜,人們都進入夢鄉,可詩人夜不能寐,三十萬金快要散盡,怎麼辦,要是再在揚州待下去,恐怕他就是這幫落魄公子中的一員,别說施舍别人,自己都得靠人施舍。
于是就在床前,看着窗外的月光發呆。其實,詩人也不是看什麼月光,因為地上的月光并非優美的景緻。
李白看着想着,心情如被霜打,有點低落。他就這樣一直呆呆地看着,不知看了多久,看來看去竟然把月光看成了地上的白霜,這可真是“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啊。
幸運的是李白并非書生,而是遊俠。遊俠和書生的差別在于,遊俠永遠有辦法,混的就是江湖。
月光如霜,讓李白驚醒,一夜靜思,李白信心滿滿,确定了人生新的目标。
李白遊俠一年多時間,三十萬金揮霍一空後,帶着餘剩不多的路費從揚州出發,繼續前行。
《靜思夜》揚州的月光,遊俠詩仙李白的心靈洗禮,26歲新起點,照亮人生新榮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李白迎娶白富美(李白的原配是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繼室是唐高宗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走上人生巅峰。
李白喝酒做詩,壯遊天下,可謂潇灑之至。所到之處,留下足迹與豪情,也留下詩篇。從李白的詩文看,他曾至少三次來過揚州。
1、李白第一次到揚州時才26歲,一住就是近一年。他年少氣盛,行俠仗義。據他自己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他是以在揚州結識的朋友甚多,詩酒流連。就在與揚州朋友告别時,他醉醺醺地寫下了《廣陵贈别》:“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别顔。”不久,李白在江夏(漢口)遇到了詩名遠揚的孟浩然。40歲的孟兄要去廣陵,李白在黃鶴樓相送,寫下千古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成就了“千古麗句”,也讓揚州人得到了一筆精神财富。
2、李白再來揚州時已是40多歲。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李白47歲。他在揚州、蘇州、淮安、安宜(寶應)等地盤桓,甚至春節也在揚州度過。期間他寫有《留别廣陵諸公》,留下行程記錄。
李白好漫遊,故多留别詩。留别與送别不同,送别是人别己,留别是己别人。《留别廣陵諸公》是詩人在政治失意之後對自己人生曆程的回顧和檢討,從少年天真狂放的自信,到中年聖明垂顧的自得,以至罷職還家後守真修道的自适,和最後醉酒佯狂,寄意山水的自恣,表現了詩人對政治的厭棄和對自由的追求。
3、53歲的時候,李白第三次來到揚州。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秋。他在《酬崔侍禦》中說:“嚴陵不從萬乘遊,歸卧空山釣碧流。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其心态已不再是當初年輕時的模樣。
這次在揚州卻讓李白認識了一個人,那就是青年詩人魏萬。狂放自負的魏萬對李白的仰慕和追随感人至深。
他為了通路李白,居然沿着其蹤迹追尋了三千裡,終于在揚州相遇。魏萬描寫李白的形象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一老一少兩個狂人在揚州結成了忘年莫逆,成就一則詩壇佳話。李白甚至将文集與兒子一并托付給魏萬,後來兩人同去金陵(南京),李白竟寫了長達120句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足見相知之深。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長詩,寫魏萬遍遊各地,蹑蹤李白入浙,遊石門不遇,返廣陵與李白相見,李白作詩具述其遊而相贈。此詩介紹了魏萬超凡出世,愛古好遊的名士風貌,表達了作者對好友的留戀與惋惜之情。全詩描述傳神,形象生動,雖然寫魏萬千裡尋訪李白,一路經曆的吳越山水的壯麗,其實倒是李白自己一生登山臨水的真實記錄,可以看成一篇山水佳作。
揚州大明寺栖靈塔
不知是哪一次,李白曾登上揚州大明寺的栖靈塔,寫下《秋日登揚州栖靈塔》。詩句氣勢恢弘,極其華麗:“寶塔淩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标出海雲長。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水搖金刹影,日動火珠光。鳥拂瓊檐度,霞連繡拱張。目随征路斷,心逐去帆揚。露洗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
詩人李白即使不在揚州,也在詩中表達對揚州的深厚的感情。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李白再遊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組詩《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一首寫道:“寄言向江水,汝意憶侬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感情深厚可見一斑。
李白留在揚州的足迹與詩篇,不但說明了揚州對于李白的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揚州對于李白那個時代的意義。
現在看來,李白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典型含義的符号。他的足迹所及,與其時中國的名城、名勝、名山、名川等亦即今天的所謂旅遊資源的分布,是互為印證的。
以今天人流、物流、資訊流之類的說法,揚州成為包括李白在内的著名文人的必經之地,必到之處,無疑是源于揚州的曆史、文化與經濟的巨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