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計算

雲理論是實作概念的定性值與數字的定量值之間自然轉換的有力工具。

  本文在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實作概念計算(也叫簡化計算)的雲計算方法。概述了雲模型與不确定推理;給出了計算的邏輯描述,将計算過程抽象成為推理過程;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給出了計算雲化的過程,并且采用不确定推理的方法,給出了雲的計算過程;簡單闡述了雲化計算的系統實作。

  随着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存儲”這樣的服務也日益深入人心,有了衆多的使用者,網絡服務業方面的開發商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大市場。幾天前,微軟推出了windows live skydrive,并已經在網際網路上全面進行測試,雖然容量僅僅為500mb,但是畢竟是免費的,使用的人數量極為可觀。而谷歌也不是等閑之輩,skydrive剛剛登場就推出了自己的超大容量網絡存儲方案,不過收取的費用上還需要商榷。另外,蘋果公司開發的.mac平台也瞄準了“網絡存儲”這塊大蛋糕,随時準備加入這場 “戰争”。

  近日,arstechnica等國外各大網站發表了一篇名為《google, microsoft and apple building online storage havens: you win》的文章,引起了全球範圍内網友的熱烈讨論,微軟、谷歌、蘋果的“粉絲”在各大論壇議論紛紛,強烈支援各自的“陣營”,一時間硝煙四起,網絡存儲三強鼎立的局面已經日漸明顯。

  微軟公司的skydrive走的是純免費路線,不過不排除這隻是微軟公司的“魚餌”,畢竟天上還是不會掉餡餅的。谷歌公司則直接與美元挂鈎,要想用我的服務,當然可以,而且非常歡迎,但是容量的大小是要用美元來衡量的。從2.8gb更新到2.8gb+6gb也許我們都還可以接受,但是500美元直接買下 250gb的空間則有些奢侈了,而且僅局限于谷歌本身的服務拓展性也太小了。蘋果公司的.mac平台之前就已經有網絡存儲的服務了,不過現在容量卻已經從當時極不起眼的1gb更新到了10gb,同樣是99美元的.mac平台使用年費,加量不加價是感覺還是不錯的。

  競争必然會引起降價和服務品質的提升,相信這也是我們普通使用者希望看到的,而網絡存儲全面普及的時代也将來臨,希望從“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雲存儲”發展起來的網絡存儲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正如目前的im即時通訊軟體那樣百花齊放。

要深入了解雲計算,需要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原理: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作。

  雲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端伺服器中,企業資料中心的運作将更與網際網路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将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通路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這可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着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瓦斯、水電一樣,取用友善,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傳輸的。

  雲計算的藍圖已經呼之欲出:在未來,隻需要一台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作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從這個角度而言,最終使用者才是雲計算的真正擁有者。

  雲計算的應用包含這樣的一種思想,把力量聯合起來,給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使用。

(二)“雲”時代

  目前,pc依然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們用pc處理文檔、存儲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u盤與他人分享資訊。如果pc硬碟壞了,我們會因為資料丢失而束手無策。

  而在“雲計算”時代,“雲”會替我們做存儲和計算的工作。“雲”就是計算機群,每一群包括了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計算機。“雲”的好處還在于,其中的計算機可以随時更新,保證“雲”長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幾個這樣的“雲”,其他it巨頭,如微軟、雅虎、亞馬遜(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設這樣的“雲”。

  屆時,我們隻需要一台能上網的電腦,不需關心存儲或計算發生在哪朵“雲”上,但一旦有需要,我們可以在任何地點用任何裝置,如電腦、手機等,快速地計算和找到這些資料。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資料丢失。

  

(三)雲計算的幾大形式

  1.saas(軟體即服務)

這種類型的雲計算通過浏覽器把程式傳給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在使用者眼中看來,這樣會省去在伺服器和軟體授權上的開支;從供應商角度來看,這樣隻需要維持一個程式就夠了,這樣能夠減少成本。salesforce.com是迄今為止這類服務最為出名的公司。saas在人力資源管理程式和erp中比較常用。 google apps和zoho office也是類似的服務

  2.實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

這個主意很早就有了,但是直到最近才在amazon.com、sun、ibm和其它提供存儲服務和虛拟伺服器的公司中新生。這種雲計算是為it行業創造虛拟的資料中心使得其能夠把記憶體、i/o裝置、存儲和計算能力集中起來成為一個虛拟的資源池來為整個網絡提供服務。

  3.網絡服務

同saas關系密切,網絡服務提供者們能夠提供api讓開發者能夠開發更多基于網際網路的應用,而不是提供單機程式。

  4.平台即服務

另一種saas,這種形式的雲計算把開發環境作為一種服務來提供。你可以使用中間商的裝置來開發自己的程式并通過網際網路和其伺服器傳到使用者手中。

  5.msp(管理服務提供商)

最古老的雲計算運用之一。這種應用更多的是面向it行業而不是終端使用者,常用于郵件病毒掃描、程式監控等等。

  6.商業服務平台

saas和msp的混合應用,該類雲計算為使用者和提供商之間的互動提供了一個平台。比如使用者個人開支管理系統,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設定來管理其開支并協調其訂購的各種服務。

  7.網際網路整合

将網際網路上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整合起來,以便使用者能夠更友善的比較和選擇自己的服務供應商。

(四)《紐約時報》:雲計算到底指什麼?

    雲計算的說法正在廣為流行,gartner進階分析師benpring評價道:“它正在成為一個大衆化的詞語。”但是,問題是似乎每個人對于雲計算的了解各不相同。作為一個對網際網路的比喻,“雲”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一旦同“計算”聯系起來,它的意義就擴充了,而且開始變得模糊起來。有些分析師和公司把雲計算僅僅定義為計算的更新版——基本上就是網際網路上提供的衆多虛拟伺服器。另外一些人把雲計算定義的更加寬泛,他們認為使用者在防火牆保護之外消費的任何事物都處于“雲”之中。

    雲計算被人們關注是在人們考慮it業到底需要什麼之後,人們需要找到一種辦法能夠在不增加新的投資,新的人力和新的軟體的情況下增加網際網路的能力和容量。而雲計算正好提供了這種可能。

現今雲計算正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大大小小的公司提供着各式各樣的雲計算服務,從軟體應用到網絡存儲再到郵件過濾。這些公司一部分是基礎裝置提供商,另一部分是像salesforce.com之類的saas(軟體即服務)提供商。現今主要實作的是基于網際網路的個人服務,但是雲計算的聚合和整合正在産生。

(五)廉價的“雲”裝置

    由于“雲時代”到來之後,幾乎所有包括應用軟體在内的資料都存儲到“雲”裡,終端的功能将會退化,并将促成硬體産業和傳統軟體業的革命。未來的終端,谷歌稱之為“雲”裝置。其特點是一定要擁有一個功能完整的浏覽器,并安裝一個簡單的作業系統,包括pc、手機、mp3、汽車上的cd甚至手表,“一開機,輸入使用者名和密碼就能從‘雲’端擷取自己的應用,比在終端裡更簡單。”李開複描述道。而由于存儲和運算能力都在“雲”裡,“雲”裝置未來的存儲能力和運算能力将被極度削弱。

    按李開複的了解,“雲”裝置的優勢就是廉價、開放的環境以及簡單。據了解,由于手機作業系統不開放,谷歌專門為“雲計算”設計了一個android作業系統。“android就是為‘雲時代’設計的。”李開複說,android是個完整的作業系統,有個功能齊全的浏覽器,跟其他作業系統不同的是,android是個具有開放标準的“雲”裝置,它可以免費提供給使用者,可以使手機變得更廉價。按谷歌的想法,“雲計算”的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之後,幾乎所有資料和運算能力都搬到網絡上,使廉價的pc、簡單的作業系統成為選擇,而由此帶來的硬體、軟體産業的革命已拉開。

在pc時代,你看到的是一個摩爾定律決定的硬體産業的速度競賽模式:wintel架構相輔相成,你做一個更大的作業系統,我做一個更快的cpu,并導緻硬碟、記憶體産業随之不斷更新。但是李開複認為,“雲時代”到來之後,這種模式的價值已無法延續。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主要活動都在浏覽器裡,對pc的性能要求并不太高,是以硬體産業需要一個新的模式。”李開複認為,在“雲時代”,一個簡單開放的linux作業系統、并不快的cpu、256m記憶體、不到10g的硬碟,就可以支撐起你日常的應用,而手機、汽車上的cd機、mp3甚至手表……能夠上網、開放、廉價将是“雲”裝置的代名詞。

“一個晶片制造者當然希望最快、最貴,但在桌面上這并不是未來業務的趨勢。”李開複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