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計算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大師們對“雲計算”的經典看法:

比爾·蓋茨1989年在談論“計算機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時說:“使用者隻需要640k的記憶體就足夠了。”那時,所有的程式都很省很小,100mb的硬碟簡直用不完。 李開複(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錢莊。

最早人們隻是把錢放在枕頭底下,後來有了錢莊,很安全,不過兌現起來比較麻煩。現在發展到銀行可以到任何一個網點取錢,甚至通過atm,或者國外的管道。就像用電不需要家家裝備發電機,直接從電力公司購買一樣。“雲計算”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變革——由谷歌、ibm這樣的專業網絡公司來搭建計算機存儲、運算中心,使用者通過一根網線借助浏覽器就可以很友善的通路,把“雲”做為資料存儲以及應用服務的中心。

(一)原理: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作。

雲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端伺服器中,企業資料中心的運作将更與網際網路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将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通路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這可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着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瓦斯、水電一樣,取用友善,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傳輸的。

雲計算的藍圖已經呼之欲出:在未來,隻需要一台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作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從這個角度而言,最終使用者才是雲計算的真正擁有者。

雲計算的應用包含這樣的一種思想,把力量聯合起來,給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使用。

(二)“雲”時代

目前,pc依然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們用pc處理文檔、存儲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u盤與他人分享資訊。如果pc硬碟壞了,我們會因為資料丢失而束手無策。

而在“雲計算”時代,“雲”會替我們做存儲和計算的工作。“雲”就是計算機群,每一群包括了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計算機。“雲”的好處還在于,其中的計算機可以随時更新,保證“雲”長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幾個這樣的“雲”,其他it巨頭,如微軟、雅虎、亞馬遜(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設這樣的“雲”。

屆時,我們隻需要一台能上網的電腦,不需關心存儲或計算發生在哪朵“雲”上,但一旦有需要,我們可以在任何地點用任何裝置,如電腦、手機等,快速地計算和找到這些資料。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資料丢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