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阙(1303年一1358年),字廷心,武威黨項族人,元朝著名學者和将軍。

餘阙
餘阙少年時,和在泸州(今安徽合肥)做官的父親一起生活。他20歲左右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為了奉養老母,他受聘到學校教書。此間,他結交了理學大師吳澄的弟子張恒,經常與其在一起互相切磋,探讨經書,是以學業日進。
黨項人
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年),他考中進士,授同知泗卅事,時年30歲。在任職期間,為政嚴明,部屬俱怕。州内農業歉收,餘阙據實請示中書省,準許減免了缺糧農戶的賦稅,受到農民擁戴。後受诏入朝,為應奉翰林文字,又轉任刑部主事,因不願摧眉折腰巴結權貴,棄官回家。不久元惠帝又招他回京,任翰林編修,參與編修宋、遼、金三史,之後改任監察禦史,出任湖廣行省左右侍郎中。
元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反元農民起義軍遍布江淮,陳友諒占據了兩湖地區。朝廷任餘阙為淮西宣慰副使,金都元帥府事,分兵駐守安慶。當時南北音訊隔絕,加之又遇大旱,兵饷民食非常缺乏,在這種形勢下,他除了抓緊軍隊訓練,繕修城防外,還實行屯田墾荒,得糧3萬斛,補充了軍糧,減輕了農民負擔。他捐出自己俸祿買米拯救災民,籌措錢鈔3萬錠,幫助災民恢複生産,留下了許多令人稱頌的政績。
元末農民起義圖
至正十五年(1357年)秋,餘阙任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不久改任左丞,賜二品官的冠服。餘阙愈發勤奮,發誓以死報國。這年十月,陳友諒率軍沿江東下,餘阙帶領部下在安慶阻擊。他與諸将分兵把守,日夜督戰,受傷十多處。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七日城破,餘阙因不願被俘受辱,引刃自劍,掉進漾西清水塘而死,時年56歲。陳友諒很贊賞他的忠烈義勇,厚葬于安慶城西門外。元順帝下诏追封他為國公,谥号“忠宣”。明太祖朱元璋又在忠節坊為餘阙立廟。著名文學家宋派為其立傳。
朱元璋
餘阙經學基礎深厚,又有良好的文學素養,詩文、書法俱佳。在軍旅之暇,曾為《無經》作注,還向将士講授傳統文化知識。他的詩風質樸雅淡,平易流暢,有南朝詩人陰铿的遺風。有文集《青陽集》傳世,收入《四庫全書》。他還善寫篆、隸,《元史》說他的書法古雅可傳。餘阙文武兼長,是元末難得的一員儒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