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十七歲喪父,卻以奠定江東基業作為對世界的回應

作者:曆史百家争鳴

他,十七歲喪父,剛剛崛起的家族就此衰落,一度泯然常人。

他,二十六歲病逝,他的家族卻已成為了江南的主宰。

他,是與他同時代并列争霸的天下諸侯中唯一的一位以弱冠之姿稱雄神州的青年領袖。

他留給後人的記憶,更是短短不到九年的時間。

而在他走過的那個時代,他更是活的傳奇。一度恨不得殺了他的袁術,依然要贊歎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而作為那個時代北方最強者之一的曹操,也不由得感歎道:“猘兒,謂難與争鋒。”而被他擊敗的江左英豪王朗更是稱贊道:“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名士許貢更是将他與項羽并列,謂之:“策之骁雄,與項籍相似。”

沒錯,看到這,相信很多朋友就都知道他是誰了,他就是被羅貫中冠以小霸王之稱的孫策。

他十七歲喪父,卻以奠定江東基業作為對世界的回應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而關于他的傳奇,應該說,還是始于其父戰死之時開始的。

史書記載:策字伯符。堅初興義兵,策将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堅薨,還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漢初平二年,就是公元191年,當年幼的孫策還在與一衆同伴共同遊學于江南之際,可謂少年歡樂之時。奈何,大禍突臨。漢末一代名将孫堅命殒行岘山,作為家中的長子,年僅虛歲不過十七歲的孫策,不論他有沒有準備好,他都必須承擔起屬于他的責任,因為,就在他父親光榮戰死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毫無置疑的成為了那個家族裡的頂梁柱,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他都必須從他父親的手中接過孫氏的戰旗。然而,奈何時事艱難,孫堅一死,強悍的孫氏部屬隻得暫時四散,其中一部也跟着孫策的族兄孫贲投奔了袁術,無奈,年少的孫策隻能忍住一時憤怒,與他的母親,帶着父親的屍體,一起去曲阿投奔了他的舅舅吳景,并将他的父親暫時安葬在了曲阿。事實上已經失去一切的孫策,隻得暗自努力,隐伏起來。機緣巧合之下,孫策又重新募集了數百人的部屬。而關于這次機緣,我個人分析,應該主要還是依靠其父當年的威望。畢竟,此時的孫策還尚年幼。

而就在孫策蟄伏的這一段時間,遇到的一個人,這個人的一番話,可以說,是對于孫策的最大鼓舞和激勵,也正是從此以後,年幼雛鷹才真正張開了翅膀,正式準備開始翺翔。

吳曆曰:初策在江都時,張纮有母喪。策數詣纮,咨以世務,曰:"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衆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雠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無以奉贊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決之於君,何得不纡慮啟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報,此乃君之勳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橫流,顔色不變。纮見策忠壯内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晉并興;王室已甯,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雠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複回顧之憂。

的确,年幼的孫策,很清楚,單憑自己一人的能力,在此大争之世,想要報仇血恨,恢複家族的榮光,隻能暫時投靠袁術,求得父親當年的部屬,再圖打算,但是,畢竟孫策還很年輕,始終都拿不住主意,何況自己的家人還無人照料。但是,張纮的一番話,無疑是給予孫策的最大肯定,同時,也徹底解決了孫策的最大後顧之憂。于是,雛鷹就要開始展翅了。

江表傳曰: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讨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願明使君垂察其誠。"術甚貴異之,然未肯還其父兵。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泾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於是複往見術,術以堅馀兵千馀人還策。

可以說,孫策的努力,真是一路碰壁,盡管後來,袁術迫于無奈,也才給了孫策一千多人。的确,袁術對于孫氏一族,始終都是抱有防範之心,盡管曾經的那個江東猛虎孫堅已經逝去,盡管袁術面對的這個少年,還不到二十歲。或許,對于袁術來說,當年孫堅縱橫九州的身影,已經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腦海裡,即使是面對他那還未成年的兒子,他還是留有餘悸。

就這樣,孫策暫時在袁術這裡安身。此時的孫策,或許最缺的就是一場真正立威之戰。而孫策此時最大的願望,恐怕也就是希望能夠用一場大的勝利,來向天下展示,當年那個縱橫天下的孫氏又回來了。恰好此時,袁術與廬江太守陸康結怨,于是,袁術告訴孫策,隻要他能夠擊敗陸康,那麼廬江就是他的了,此戰,史書上隻用了一句“策攻康,拔之”說明了孫策的英勇與果敢,然而,袁術再一次失信孫策,并将廬江封給了旁人。或許,袁術以為,隻有将孫策一直留在自己的身邊才是最安全的,并自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孫策也很清楚,就這麼呆下去,遲早都會被袁術給活活拖死,指望袁術撥給他大股軍隊,無異于癡人說夢。于是,孫策便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路途,頗有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孫策直面袁術,并告訴袁術,自己願意領一小股部隊直下江東,憑借父親的威望,招募軍隊,并幫助自己的舅舅掃平江東,然後再領兵幫助他征戰天下。袁術當然不是傻子,他很清楚這是放虎歸山,然而,袁術更清楚的是,如今的江東,豪傑并起,劉繇、王朗以及嚴白虎各占一方,手握重兵,就憑他黃口小兒,就準備蕩平江東,他以為他是誰啊?既然你要找死,那我就答應你。

江表傳曰: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讨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于是,袁術就貌似大方的給予了孫策折沖校尉的職務,然而,卻幾乎是寸兵未撥。但是,孫策在乎嗎?孫策不在乎,此時的孫策知道,隻能靠自己,也隻有自己才是他最大的憑仗。于是,孫策召集其父當年投向袁術的部屬,然所聚之兵仍不過千馀,騎兵更是不過數十匹,而與孫策一起的賓客願從者也就隻有區區數百人。然而,孫策依舊頭也不回的縱馬領軍開向家鄉。沒錯,這支當時看來不過是一支毫無用處的弱旅就這樣浩浩蕩蕩的開向了江東。或許不會有人想到,幾年後,就是這支誰都瞧不起的弱旅,竟然真的能夠橫掃江東,并成為了一支可以與天下諸侯争雄的強軍勁旅。或許袁術更不會想到,就是這個他自以為注定一事無成的黃口小兒,短短幾年之後,居然會成為了他最強大的敵人之一。

而關于孫策進入江東的戰況,史書是這樣描述的:

策軍比至曆陽,衆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曆陽,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

可以這麼說,孫策入江左的戰鬥,可謂是真正的大快人心。一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就告訴了我們孫策軍遠遠不是袁術眼中的那支偏師弱旅;而另外的一句“軍令整肅,百姓懷之”則更說明了,孫策軍同時也是一支受到百姓歡迎的擁有良好軍紀的部隊。

至于孫策進入江左之首戰,則有江表傳曰:策渡江攻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是歲興平二年也。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依繇為盟主,禮據秣陵城,融屯縣南。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戰,斬首五百馀級,融即閉門不敢動。因渡江攻禮,禮突走,而樊能、于麋等複合衆襲奪牛渚屯。策聞之,還攻破能等,獲男女萬馀人。複下攻融,為流矢所中,傷股,不能乘馬,因自輿還牛渚營。或叛告融曰:"孫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将于茲鄉策。策遣步騎數百挑戰,設伏於後,賊出擊之,鋒刃未接而僞走,賊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斬首千馀級。策因往到融營下,令左右大呼曰:"孫郎竟雲何!"賊於是驚怖夜遁。融聞策尚在,更深溝高壘,繕治守備。策以融所屯地勢險固,乃舍去,攻破繇别将於海陵,轉攻湖孰、江乘,皆下之。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孫策在好兄弟周瑜以及其父原舊部的支援下,首戰牛渚營,奪得劉繇糧食和兵器無數。當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劉繇,奉他為盟主,薛禮占據秣陵城,于是,綜合戰況,孫策軍再戰縣南,斬殺笮融五百多人,笮融膽裂,緊閉營門,不敢妄動。于是,孫策轉而揮師攻打秣陵城薛禮,薛禮不敵,突圍逃走。當是時,樊能、于麋等人,又糾集兵士來反奪牛渚。孫策便迅速回軍,大破之,俘獲萬餘人。此後重新進攻笮融,打的笮融不敢出城半步。一連四戰,孫策軍幾乎是所向無敵,而孫策見笮融負險固守,一時難以攻克,便引兵南向,梅陵一戰,又一次大敗劉繇别部,接着轉兵連下湖孰(今江蘇江甯縣南湖熟鎮)、江乘(今江蘇句容縣北)等地。然後,又在曲阿與劉繇決戰。劉繇不敵,遭到慘敗,遂逃往丹徒(今江蘇鎮江市),于是,孫策便入據曲阿。

關于孫策軍作戰,又有江表傳曰:策時年少,雖有位号,而士民皆呼為孫郎。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詣軍。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将士,遣将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發恩布令,告諸縣:"其劉繇、笮融等故鄉部曲來降首者,一無所問;樂從軍者,一身行,複除門戶;不樂者,勿強也。"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馀人,馬千馀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正如史書所記,孫策行軍,于百姓秋毫無犯,一開始,百姓們聽到孫郎兵到,都膽戰心驚,唯恐避之不及,官長們也往往丢棄城池,竄伏草莽之中。後來,人們漸漸發現,孫策大軍所到之處,軍士嚴遵将令,不敢擄掠百姓,雞犬菜茹,秋毫無犯。于是,百姓十分喜悅,争着用牛、酒犒勞部隊。于是孫策勞賜将士,釋出文告,曉谕下屬各縣:"劉繇、笮融的鄉人和部下來投降的,一概不問;願意從軍的,可以從軍,并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如果不願從軍,絕不勉強。"文告釋出後,來歸附者可謂四面八方雲集風湧,沒過多長時間,孫策就招得士兵兩萬多,征集得馬匹一千多。而遠在壽春的袁術,在得知孫策大勝的消息後,隻能是悔之晚矣,便做了個順水人情,向朝廷表奏請孫策為殄寇将軍。而也就是從此以後,孫策之名才真正開始威震江東。不久,劉繇又放棄丹徒西逃,孫策遂東進奪取吳郡。于是,江左孫郎的威名,真可謂天下盡知,而此時的孫策,虛歲不過二十一歲。

在盡占吳郡之後的孫策,當然不會就此停手,同時,當此之時的江東,再也沒有誰能真正擋住孫策軍的兵鋒了。一年之後,也就是建安元年,孫策整齊軍備,正式開始了全面統一江東的戰役。

史書記載:吳人嚴白虎等衆各萬馀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策曰:"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什麼叫做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就是,面對嚴白虎等人的精兵強将,孫策隻是一句“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便領軍,直下浙江,東冶一戰,盡殺敵軍,于是,那些在袁術眼中不可小觑的一衆割據江東的豪強便就這麼被孫策滅了。而後,孫策,乃各封賜部屬領江東諸郡縣,即策自領會稽太守,複以舅父吳景為丹楊太守,以族兄孫贲為豫章太守;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孫贲弟輔為廬陵太守,父親舊部朱治為吳郡太守。同時,又有彭城張昭、廣陵張纮、秦松、陳端等為孫策謀劃。而此時的孫策,虛歲不過二十二歲。距離當年離開袁術時所領的偏師弱旅,才短短不過兩年,天下便又出現了一位可以争雄的諸侯豪傑。真無怪乎劉克莊以詩稱贊道:霸略誰堪敵伯符,每開史冊想規模。一千掃衆橫江去,十七成功自古無。

的确,縱是前漢冠軍侯霍去病,也方才十八歲建功,而且,其又有整個帝國為其做後盾。而孫策,卻幾乎是以白手起家,以一偏師轉戰江東,真不愧是一代英傑啊!

關于之後的孫策,又先後絕袁術,攻黃祖為父報仇,敗劉勳奪取廬江。真可謂兵鋒所向,無人可擋。當此之時,袁紹兼并四州稱雄北方,而孫策又一統江東,對于孫策,曹操更是隻能予以安撫。關于這一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是時袁紹方強,而策并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吳曆曰: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犭析兒難與争鋒也"。】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贲女,皆禮辟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曹操一生奪人妻女多了去了,可是,将自己的親人送出去許配他人的,真可謂屈指可數,就因為他是孫策,盡管他還是弱冠之年,就足以讓曹操如此敬重,當是時,天下青年俊傑,真可謂,獨策争雄啊。

然,天妒英才,《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的最後隻用了短短的一段話,就結束了孫策精彩而傳奇的短暫一生: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于安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将。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绶,謂曰:"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狹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并不是隻有曹操才會用,年紀輕輕的孫策,就已經具有了遠超常人的戰略眼光,孫策很清楚,一旦擁有了漢獻帝,孫策的兵鋒,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始兼并天下,也用不着現在事事都要曹操來冊封。值此之時,曹操與袁紹對峙與官渡,而許昌防守空虛,正是孫策發兵奪取漢帝的千古良機。然而,上天卻仿佛給年輕的孫策開了一個玩笑,當孫策還未開始發兵之時,偶然間出現的一小小刺客,就讓一隻才剛剛展開翅膀準備高飛的雄鷹就此折翼。沒有人知道那是怎麼樣的傷,能夠如此之快的讓年輕力壯的孫策就那麼乍然逝去,但是,孫策在即将逝去的那一刻,能夠以一種極為成熟的口氣吩咐他的部署,已經足矣讓我們對這位青年領袖抱以崇高的敬重之意了。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孫策已經有孩子了,隻要那個時候的孫策說一句,讓他的好兄弟們來輔佐他的孩子,我相信,他們也一定會去輔佐他,然而,孫策放棄了,孫策比任何人都清楚,當此大亂之世,孫氏的未來,以及江東的未來,絕不能托付給一個還未懂事的小小孩童,哪怕他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絕對不可以。于是,病重的伯符以一句“公等善相吾弟”就完美的完成了江東的權力交接。同時,又以“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的鼓勵之意,來告訴自己那年齡也才不過十八歲的小弟,你能行,哥哥相信你。而後,帶着無限遺憾之意的孫策,便就此阖然逝去。終年26歲。

而後,史書的記載就是:權稱尊号,追谥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

終究,他的那位弟弟,終不負孫策的厚望,終于以制霸天下的雄姿建立了屬于孫氏的王朝霸業,然,在失去了孫策之後的江東孫氏,最終勢力也僅僅是止于了長江以南。如若當年,孫策果真能奪下許昌,迎回漢帝,或許,天下又是另一場風雲吧。隻可惜,曆史終不容我們做任何假設。

我輩如今也就隻能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詩句,來感歎曾經的風雨成敗。

而關于孫策的故事,也就是到此為止,然而,後人對于孫策的懷念亦是曆代皆有。

最後的最後,我僅舉何去非的評點,來結束本文。

孫策壯武,術略過于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俦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于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于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轉鬥,不數歲而席卷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他十七歲喪父,卻以奠定江東基業作為對世界的回應

本文曆史百家争鳴特約作者二十三禅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曆史百家争鳴公衆号:ihxor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