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碗粉的鄉愁 ‖ 李靖

一碗粉的鄉愁

李 靖

子規初啼建昌早,

古城門洞香味飄。

三千銀絲氤氲氣,

一碗鄉愁話寂寥。

米粉,又稱米線,因南北差異叫法不同而已。西昌人生活既簡單又實在,把米粉的“米”都省了,就叫“粉”。

西昌米粉(圖檔來源:涼山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

西昌,一座精緻的小城,既古老又現代,既靜谧又繁華。城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航天城、月光之城等諸多美譽,同時西昌也是生養我的故鄉。“粉”對西昌來說是一類文化,一個元素,一方印記,更是一種味道。

清晨,西昌醒的很早,行走在大街小巷的人們睡眼惺忪彼此打着招呼“走,早粉”。雖說西昌的早餐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但一碗熱氣騰騰濃香四溢的早粉,才是西昌人的最愛。

在城門洞老字号牛雜米粉店裡,“老闆,大碗粉,雙臊,加舌,加肚,粉耙點哦!”吆喝聲,談笑聲與收音機的嘈雜聲,一碗碗盛滿粉的牛雜濃湯,霧氣彌漫,勾勒出西昌市井煙火純粹的顔色。

西昌古城(圖檔來源:新聞360)

桌上毫不吝啬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秘制調料,可鹹可淡,可辣可酸,根據客人口味、喜好自助搭配。牛雜這個原本懊糟的食材,經祖傳烹饪的料理,在這裡早已是美味的存在。牛雜、米粉、濃湯,以及各種調料在竹筷的攪拌下互相融合與包容,正如同這座城一樣。

一碗粉,無論你是大快朵頤,還是細嚼慢咽,滾燙的食材入口,粉的絲滑,牛雜的香糯,在你唇齒間瞬間爆裂,美味激蕩着口腔中的每個味蕾,溫暖着你的胃,你的心。成就了西昌人情有獨鐘原始純粹的美味。

西昌米粉

于我來說,一碗粉是打開記憶的鑰匙。兒時,說去吃碗粉,那可是體面的“下館子”,全家人不敢懈怠,都收拾得漂漂亮亮。父親穿上筆挺的中山裝,母親帶上紅色的圍巾,妹妹系上漂亮的蝴蝶結,我也是不情願穿上大了幾碼的翻毛皮鞋。那年月,吃粉都帶有一種儀式感。

到了粉店,先用錢與糧票去換粉票,再用花花綠綠的粉票去端粉。那年月葷粉三毛五,素粉兩毛,外加二兩糧票。我們一般四碗粉都是兩葷兩素,我和妹妹吃有肉雜的葷粉,素粉自然是父母的。調料也沒現在這麼講究,桌子上就是一點鹽巴和一碟子豆瓣醬。即便這樣,那粉怎麼就這樣香呢?我一陣狼吞虎咽,都還沒吃出粉的滋味,就把碗都舔得個幹幹淨淨。這還沒完,我還死皮賴臉求着妹妹“好妹妹,你吃不完這麼多粉,分點給哥哥吧。”妹妹緊張的雙手護住碗大聲喊道“不行不行,我還不夠吃了。”母親用筷子把她碗裡的素粉輕柔地挑到我碗裡,用憐愛的眼神看我風卷殘雲。那時的我覺得粉是世間上最好吃的東西,當時就立下志願,“等我長大有錢了,天天都吃粉,要雙臊的,每頓都吃它三大碗。”

似水流年,歲月不居。在外漂泊多年,對家鄉的那碗粉總是心心念念,讓遊子魂牽夢萦。每當回西昌吃粉都是大腕雙臊,但,當年吃粉的人卻再也聚不齊了......那碗中承載的不僅僅是美味的粉,更是暖暖的親情,濃濃的鄉愁。

那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館子”裡一家四口圍坐在一起,桌上四碗熱氣騰騰的粉,還是那兩葷兩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