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美共中央中國局首任書記施滉

施滉,白族。1900年出生于雲南洱源縣茈碧湖鎮一個貧苦的白族國小教師家庭。1905年,施滉父親離開茈碧湖鎮北門古槐村到喬後井教國小,5歲的施滉,随父親走了50多公裡山路,到達喬後井。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回過洱源。

“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美共中央中國局首任書記施滉

1927年,施滉成立美國共産黨中央中國局,當選為首任書記

1913年夏,施滉在喬後井國小畢業,随父親到了昆明,進入雲南省軍醫學校學習。據施滉的女兒施琦生回憶:1916年,施滉以名列第一的學習成績從軍醫學校畢業。按照校方規定,第一名按例應保送到天津高等軍醫學校深造,但學校卻保送了一名家裡有錢有勢的學生。這件事使施滉“很早就認識了這個畸形社會裡的不平,而在他的心裡埋下了革命的種子”。從此,他逐漸萌發了改造這個不平社會的思想。

1917年秋,施滉以插班生考入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在各省的招生名額,是根據各省在庚子賠款中的比例來配置設定的,雲南隻能錄取一名。施滉考試成績第一名,按理隻能派他一人到北京面試。但保送學生的大權,把持在某些地方官紳手中,他們借口施滉眼睛近視度數較深,硬增加了一個名額到北京參加面試,企圖面試時取代施滉。施滉又一次親身體驗到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施滉進入清華園後,因家境貧寒無法承擔讀書的費用,隻能靠半工半讀來解決。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刻苦努力,善于思考,學習成績常常名列前茅。他也很關心國家大事,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憂慮,常在《清華周刊》上撰文疾呼“這種貴族生活,可以養成奢侈及怠惰的習慣,可以再軟化意志”,号召同學“提倡刻苦精神”。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使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從憂慮和迷惘中覺醒了,死水般沉寂的清華園,也被激起了層層浪花。施滉等一批具有愛國思想、要求進步的青年學生,如饑似渴地閱讀着各種進步的書刊,貪婪地吮吸着各種新的思想,思考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據《清華周刊》第286期記載:随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清華園内湧現了許多社團和學會。1918年,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等人成立了清華園内第一個進步社團——“暑假修業團”,宗旨是“本着互助和奮鬥的精神,研究學術,改良社會,以求人類的真幸福”。

另據《清華周刊》1921年4月清華建校10周年紀念号記載:“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後,清華園湧現出許多的刊物和社團。施滉等人于1918年成立的“暑假修業團”在1919年暑假後有了分化,一些人退出去了。1920年,施滉、冀朝鼎等人将“暑假修業團”改名為“唯真學會”,施滉被選為該會會長。1923年,由于形勢的發展,在“唯真學會”内部,由一些志同道合、思想激進的學生結合在一起,成立了一個秘密核心組織“超桃”(意為超過“桃園結義”)。

施滉在他主編的《清華周刊》“國情報告”專欄裡,寫了不少政治性很強的短文,報道當時時局的重要政治、外交問題,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北洋政府的腐敗,深得同學們的愛戴和敬佩。1923年,施滉被選為清華學校學生會會長,被譽為“清華學生進步的倡導者”“清華園中的舉火人”。

在《清華大學校史資料》中《徐永煐通路記錄》和《南行通路孫中山和會見李大钊》(1959年4月)中有徐永煐的一段回憶:1924年1月,畢業前夕,施滉、徐永煐、何永吉代表“唯真學會”到廣州拜訪孫中山先生,探尋改造社會的途徑。2月4日,施滉等拜會李大钊。初次拜會,李大钊就把素不相識的幾個年輕人當作知己,表示出對他們的信賴,讓施滉深為感動,談話一直持續到深夜一點鐘。2月9日,孫中山熱情地接見了施滉3人,他們一直談了兩個多小時,孫先生對他們說:“就政治上說,我們應當為多數人謀幸福,為真正沒有幸福的人謀幸福,簡單說來,就是替最下級的人民謀幸福。這層,隻有現在的俄國在做,我們所最應當取法的。”

兩位革命領袖當面的諄諄教誨,堅定了施滉為多數人謀幸福的人生觀,使他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及從事革命鬥争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他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在美國期間,他經常參加美國共産黨組織的各種反帝活動,大量閱讀馬克思列甯主義著作。在美共上司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華僑和中國工農革命大同盟”,籌辦《國民日報》(即後來的《華僑日報》),團結愛國僑胞,聲援國内反帝愛國運動。1927年3月,施滉與妻子羅靜宜一同加入美國共産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傳到美國後,美國國民黨支部中的右派乘機鼓噪,在旅美華僑和中國留學生中進行分裂破壞活動。不堅定的分子有的動搖,有的離開了革命隊伍。施滉以堅定的無産階級立場和極大的義憤,寫下了一篇讨蔣宣言,要求以舊金山國民黨支部的名義發表,遭國民黨右派的阻撓而未獲通過。

施滉等人在美國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南京政府的仇視與恐懼,他們對施滉等人進行了通緝。施滉在洱源的老家遭查抄,在美國的國民黨右派甚至聲稱要暗殺施滉。但作為共産黨員的施滉,面對敵人的恐吓毫無懼色,更使他忘我地進行革命。

為了集中上司旅美華僑和留學生中的共産黨員,1927年3月,施滉在美國秘密設立了共産黨中央中國局。這是在美洲成立的第一個中國人的共産黨組織,直接受美共中央上司。在中國局第一次代表會上,施滉當選為中國局書記,被公認為“旅美中共中卓越的上司人”。

中國局成立後,經美共中央同意,施滉寫出的聲讨蔣介石的10篇宣言,分别在1927年8至10月以施滉個人名義發表。宣言揭露了蔣介石的種種反革命罪行,駁斥了國民黨右派散布的反革命言論,捍衛了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與此同時,中國局在美國東部和西部的華僑勞工、中國留學生中宣傳共産主義和中國革命,并積極謹慎地開展建黨工作。舊金山、紐約、費城、芝加哥、波士頓、維士康遜等中國留學生和華僑集中的大城市,都秘密地建立了中國局上司下的分局。

中國局及其所屬各分局以促進并支援中國革命為主要任務,組織黨員一方面積極參加美共組織的支援中國革命的各種活動;另一方面把中國革命的情況寫成文章,寄交美共的機關報《勞工日報》和理論月刊《共産黨人》發表,增加了美國人民對中國革命的了解。

為了進一步在華僑和留學生中開展工作,施滉等決定由中國局在舊金山組織了“反帝大同盟”,以反對帝國主義、擁護和支援中國革命為宗旨。許多進步分子紛紛加入,影響不斷擴大。在美國的許多大城市及古巴、加拿大等國華僑集中的城市,也設立了分會。同盟總部設在舊金山。1928年,美共中央從芝加哥遷到紐約。同年秋,施滉和中國局及“反帝大同盟”總部,也同時由舊金山遷到紐約。施滉到紐約後,又将《先鋒報》改名為《美洲華僑日報》,這份報紙直至現在,仍是旅美華僑中一份很有影響的進步報紙。

當時,中國局沒有活動經費,施滉為開展工作,把他和羅靜宜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革命活動。他們租了間小房子,吃得很簡單,因把生活費用于工作,常常斷炊。後來施滉的妻子羅靜宜回憶起那段日子時說:“那時我們真窮得很,可是我們很快樂,因為我們在工作中取得比‘飽食’更大的快樂。”

據《清華校友通訊》複九期(樹書:《讀論文,憶戰友》)記載:施滉在參加革命活動的同時,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求學任務。1926年起,他用了兩年時間,将畢業論文《孫中山評傳》翻成英文,引用了100多種外文資料,全文達300多頁。論文叙述了孫中山的一生經曆的失敗、挫折和成功,還着力闡述和分析了孫中山實行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評價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論文中充分肯定孫中山功績的同時,也指出了孫中山過于依靠軍閥進行革命的弱點。

1928年12月,施滉在斯坦福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将離美赴蘇聯學習時,美共中央決定讓他先到古巴、加拿大華僑中進行建黨工作。在古巴,他發展擴建了古巴共産黨的組織,吸收了華僑中的先進分子入黨。在加拿大,他在加共幫助下,也很快在華僑中建立了多個黨支部。1929年初,施滉由古巴回到美國,在紐約主持中國局第二次代表大會,并參加了美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楊遵道、趙覆謙在《通路羅靜宜同志記錄》(1984年8月1日于北京萬壽宮)一文中記述羅靜宜回憶:施滉在西半球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的仇視。國民黨駐舊金山總支部向國民黨中央指控施滉等人在美國組織“美洲擁護中國工農革命大同盟”,反對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請“嚴予緝辦”。1929年8月24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正式下令通緝施滉、徐永瑛等人。教育部取消他們的公費待遇,國民黨中央還指令教育部、宣傳部和駐美公使“會商取締美洲共産分子及制止其出版《先鋒報》”,并要将施滉等人“遞解回國,施以嚴懲”。

1929年秋,施滉從美國抵達莫斯科。中國駐共産國際代表團派他到少共國際所屬的一所國際勞工學校工作。他“有機會更深刻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秘密工作方法。他在蘇聯擔任過太平洋職工秘書處的翻譯,學習了關于職工會組織和鬥争經驗”。在蘇聯時,施滉曾對托洛茨基取消中國革命的理論,以及對中國紅軍的誣蔑,都以演講、撰文等方式進行過批判。

1930年秋施滉回國後,先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處和翻譯科工作。1931年4月,施滉受黨指派到了香港,擔任香港海員工會秘書,參與上司省港大罷工。因叛徒出賣,他與蔡和森在香港被捕,被港英當局引渡回廣州。8月4日,蔡和森在廣州軍政監獄英勇就義。施滉經過黨組織營救出獄後,到了上海從事工會工作。

1932年1月起,施滉先後任中共河北省省委委員、宣傳部長、書記等職。1933年冬,在北平藝專開會時,因叛徒出賣再次被捕。在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押往南京審判中,施滉曆數了國民黨軍閥罪狀後當場被殺害,年僅34歲。

據中央檔案館存檔1802号《施滉同志傳略》記載:施滉犧牲的噩耗傳到美國時,當地華僑們為之痛惜不已,深切悼念。為紀念他為美國革命事業作出的貢獻,美國共産黨将每年1月1日定為“施滉紀念日”,成為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上的一段佳話。施滉烈士的老同學、老戰友雷潔瓊回憶說:“我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與施滉同志相處隻半年,相處的時間很短,但他給我印象很深,我很尊敬他。”“他理論水準很高,知識面很廣,口才也很好。他經常組織我們留學生和華僑,讨論國内形勢、北伐戰争、勞工運動以及國際問題。”

為紀念這位為共産主義理想英勇獻身的清華同窗,周培源、冀朝鼎、羅靜宜等,在清華大學圖書館門廳正面牆上修建了一塊紀念碑,上面鑲着施滉烈士的頭像,刻着他的履歷,還刻着一首贊美詩:

他是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

他是清華最早的共産黨員,

他為解放事業貢獻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來源:《少年戰士》

責編:莫開井

編審:吳晨萍

終審:錢紅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