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施滉

施滉,白族。1900年出生于云南洱源县茈碧湖镇一个贫苦的白族小学教师家庭。1905年,施滉父亲离开茈碧湖镇北门古槐村到乔后井教小学,5岁的施滉,随父亲走了50多公里山路,到达乔后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过洱源。

“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施滉

1927年,施滉成立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当选为首任书记

1913年夏,施滉在乔后井小学毕业,随父亲到了昆明,进入云南省军医学校学习。据施滉的女儿施琦生回忆:1916年,施滉以名列第一的学习成绩从军医学校毕业。按照校方规定,第一名按例应保送到天津高等军医学校深造,但学校却保送了一名家里有钱有势的学生。这件事使施滉“很早就认识了这个畸形社会里的不平,而在他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从此,他逐渐萌发了改造这个不平社会的思想。

1917年秋,施滉以插班生考入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在各省的招生名额,是根据各省在庚子赔款中的比例来分配的,云南只能录取一名。施滉考试成绩第一名,按理只能派他一人到北京面试。但保送学生的大权,把持在某些地方官绅手中,他们借口施滉眼睛近视度数较深,硬增加了一个名额到北京参加面试,企图面试时取代施滉。施滉又一次亲身体验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施滉进入清华园后,因家境贫寒无法承担读书的费用,只能靠半工半读来解决。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刻苦努力,善于思考,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他也很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忧虑,常在《清华周刊》上撰文疾呼“这种贵族生活,可以养成奢侈及怠惰的习惯,可以再软化意志”,号召同学“提倡刻苦精神”。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使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忧虑和迷惘中觉醒了,死水般沉寂的清华园,也被激起了层层浪花。施滉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进步的书刊,贪婪地吮吸着各种新的思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清华周刊》第286期记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清华园内涌现了许多社团和学会。1918年,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等人成立了清华园内第一个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宗旨是“本着互助和奋斗的精神,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以求人类的真幸福”。

另据《清华周刊》1921年4月清华建校10周年纪念号记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后,清华园涌现出许多的刊物和社团。施滉等人于1918年成立的“暑假修业团”在1919年暑假后有了分化,一些人退出去了。1920年,施滉、冀朝鼎等人将“暑假修业团”改名为“唯真学会”,施滉被选为该会会长。1923年,由于形势的发展,在“唯真学会”内部,由一些志同道合、思想激进的学生结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秘密核心组织“超桃”(意为超过“桃园结义”)。

施滉在他主编的《清华周刊》“国情报告”专栏里,写了不少政治性很强的短文,报道当时时局的重要政治、外交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北洋政府的腐败,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和敬佩。1923年,施滉被选为清华学校学生会会长,被誉为“清华学生进步的倡导者”“清华园中的举火人”。

在《清华大学校史资料》中《徐永煐访问记录》和《南行访问孙中山和会见李大钊》(1959年4月)中有徐永煐的一段回忆:1924年1月,毕业前夕,施滉、徐永煐、何永吉代表“唯真学会”到广州拜访孙中山先生,探寻改造社会的途径。2月4日,施滉等拜会李大钊。初次拜会,李大钊就把素不相识的几个年轻人当作知己,表示出对他们的信赖,让施滉深为感动,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一点钟。2月9日,孙中山热情地接见了施滉3人,他们一直谈了两个多小时,孙先生对他们说:“就政治上说,我们应当为多数人谋幸福,为真正没有幸福的人谋幸福,简单说来,就是替最下级的人民谋幸福。这层,只有现在的俄国在做,我们所最应当取法的。”

两位革命领袖当面的谆谆教诲,坚定了施滉为多数人谋幸福的人生观,使他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及从事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他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在美国期间,他经常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大量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在美共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筹办《国民日报》(即后来的《华侨日报》),团结爱国侨胞,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3月,施滉与妻子罗静宜一同加入美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国民党支部中的右派乘机鼓噪,在旅美华侨和中国留学生中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不坚定的分子有的动摇,有的离开了革命队伍。施滉以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极大的义愤,写下了一篇讨蒋宣言,要求以旧金山国民党支部的名义发表,遭国民党右派的阻挠而未获通过。

施滉等人在美国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仇视与恐惧,他们对施滉等人进行了通缉。施滉在洱源的老家遭查抄,在美国的国民党右派甚至声称要暗杀施滉。但作为共产党员的施滉,面对敌人的恐吓毫无惧色,更使他忘我地进行革命。

为了集中领导旅美华侨和留学生中的共产党员,1927年3月,施滉在美国秘密设立了共产党中央中国局。这是在美洲成立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共产党组织,直接受美共中央领导。在中国局第一次代表会上,施滉当选为中国局书记,被公认为“旅美中共中卓越的领导人”。

中国局成立后,经美共中央同意,施滉写出的声讨蒋介石的10篇宣言,分别在1927年8至10月以施滉个人名义发表。宣言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反革命罪行,驳斥了国民党右派散布的反革命言论,捍卫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局在美国东部和西部的华侨工人、中国留学生中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并积极谨慎地开展建党工作。旧金山、纽约、费城、芝加哥、波士顿、维士康逊等中国留学生和华侨集中的大城市,都秘密地建立了中国局领导下的分局。

中国局及其所属各分局以促进并支持中国革命为主要任务,组织党员一方面积极参加美共组织的支援中国革命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把中国革命的情况写成文章,寄交美共的机关报《工人日报》和理论月刊《共产党人》发表,增加了美国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开展工作,施滉等决定由中国局在旧金山组织了“反帝大同盟”,以反对帝国主义、拥护和支持中国革命为宗旨。许多进步分子纷纷加入,影响不断扩大。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及古巴、加拿大等国华侨集中的城市,也设立了分会。同盟总部设在旧金山。1928年,美共中央从芝加哥迁到纽约。同年秋,施滉和中国局及“反帝大同盟”总部,也同时由旧金山迁到纽约。施滉到纽约后,又将《先锋报》改名为《美洲华侨日报》,这份报纸直至现在,仍是旅美华侨中一份很有影响的进步报纸。

当时,中国局没有活动经费,施滉为开展工作,把他和罗静宜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革命活动。他们租了间小房子,吃得很简单,因把生活费用于工作,常常断炊。后来施滉的妻子罗静宜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那时我们真穷得很,可是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比‘饱食’更大的快乐。”

据《清华校友通讯》复九期(树书:《读论文,忆战友》)记载:施滉在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求学任务。1926年起,他用了两年时间,将毕业论文《孙中山评传》翻成英文,引用了100多种外文资料,全文达300多页。论文叙述了孙中山的一生经历的失败、挫折和成功,还着力阐述和分析了孙中山实行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评价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论文中充分肯定孙中山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孙中山过于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弱点。

1928年12月,施滉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将离美赴苏联学习时,美共中央决定让他先到古巴、加拿大华侨中进行建党工作。在古巴,他发展扩建了古巴共产党的组织,吸收了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在加拿大,他在加共帮助下,也很快在华侨中建立了多个党支部。1929年初,施滉由古巴回到美国,在纽约主持中国局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杨遵道、赵覆谦在《访问罗静宜同志记录》(1984年8月1日于北京万寿宫)一文中记述罗静宜回忆:施滉在西半球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仇视。国民党驻旧金山总支部向国民党中央指控施滉等人在美国组织“美洲拥护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反对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严予缉办”。1929年8月24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正式下令通缉施滉、徐永瑛等人。教育部取消他们的公费待遇,国民党中央还命令教育部、宣传部和驻美公使“会商取缔美洲共产分子及制止其出版《先锋报》”,并要将施滉等人“递解回国,施以严惩”。

1929年秋,施滉从美国抵达莫斯科。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他到少共国际所属的一所国际工人学校工作。他“有机会更深刻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秘密工作方法。他在苏联担任过太平洋职工秘书处的翻译,学习了关于职工会组织和斗争经验”。在苏联时,施滉曾对托洛茨基取消中国革命的理论,以及对中国红军的诬蔑,都以演讲、撰文等方式进行过批判。

1930年秋施滉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处和翻译科工作。1931年4月,施滉受党指派到了香港,担任香港海员工会秘书,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因叛徒出卖,他与蔡和森在香港被捕,被港英当局引渡回广州。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军政监狱英勇就义。施滉经过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到了上海从事工会工作。

1932年1月起,施滉先后任中共河北省省委委员、宣传部长、书记等职。1933年冬,在北平艺专开会时,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在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押往南京审判中,施滉历数了国民党军阀罪状后当场被杀害,年仅34岁。

据中央档案馆存档1802号《施滉同志传略》记载:施滉牺牲的噩耗传到美国时,当地华侨们为之痛惜不已,深切悼念。为纪念他为美国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美国共产党将每年1月1日定为“施滉纪念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施滉烈士的老同学、老战友雷洁琼回忆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施滉同志相处只半年,相处的时间很短,但他给我印象很深,我很尊敬他。”“他理论水平很高,知识面很广,口才也很好。他经常组织我们留学生和华侨,讨论国内形势、北伐战争、工人运动以及国际问题。”

为纪念这位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清华同窗,周培源、冀朝鼎、罗静宜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正面墙上修建了一块纪念碑,上面镶着施滉烈士的头像,刻着他的简历,还刻着一首赞美诗: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来源:《少年战士》

责编:莫开井

编审:吴晨萍

终审:钱红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