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侯津剛 劉亞男 楊江濤)9月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網絡媒體采風團來到晉中平遙。
“一塊肉、一把鹽”,一方平遙牛肉擔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盛名。
簡簡單單,卻匠心獨具。“相”、“屠”、“腌”、“鹵”、“修”是做好一塊平遙牛肉的必要工藝。
屠,用的是“平刀大拉法”,手起刃落,殺牛、剔骨、切割牛肉塊,前後僅用一刻鐘,那利索勁兒真如古代名廚庖丁再世。
腌,把牛肉切成16塊到20塊,在每塊肉上劃幾條刀痕,揉入鹽,然後放入大缸,再用當地井水浸泡,并用牛胃蒙住缸口。
鹵,不加任何佐料,初煮火大,漸次減弱,肉熟八成,把火焖住,使之慢慢熟化,一般每鍋煮12小時,肉鍋不加蓋,漂浮在湯上面的牛油會形成自然的鍋蓋,既保溫又透氣,還能使牛肉中的腥味和水分散發。
修,整修成形,去糟粕、留精華、入庫待銷。
經過精心腌制的平遙牛肉,色澤紅潤,風味獨特、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綿香可口。
一塊噴香四溢的牛肉,是餐桌上的一碟美味,而對于大多數山西人來說,它更是兒時記憶的烙印,百感交集的鄉愁。“我小時候就愛吃這個”,“父親下酒的最愛”。“臘月三十,家裡窗上貼着吉祥的窗花,母親在廚房忙碌着,為年夜飯準備佳肴,這時候買上一塊平遙牛肉,拿油紙仔細包着,回家打開,滿家的香味,這牛肉就成了年夜飯中的‘壓軸’”。
生活水準的逐漸提高,使很多曾經的“稀罕物”,變得“稀松平常”。然而,平遙牛肉卻并未被時光褪去光彩,反而曆久彌新,聲名遠揚。
網絡媒體采風團來到冠雲平遙牛肉生産企業,在參觀了平遙牛肉的傳統制作技藝,品嘗了平遙牛肉的味道後,紛紛以“買買買”來贊其美味。
來自多彩貴州網的楊婕一人便購買了四箱,現場發起了快遞。“寄回家,”楊婕說,“我最愛吃牛肉,這個牛肉太好吃了。”
來自内蒙古的龔正育也是大包小包收獲滿滿。衆所周知,内蒙人好吃牛肉。“但是内蒙的牛肉多是醬牛肉,這個是鹵牛肉,口感很好。”龔正育說,“買回家給家裡人和同僚嘗嘗”。
行者無疆、長路當歌。“不能讓平遙牛肉這塊中華老字号金字招牌停船靠岸、固步自封,而應該在呵護老字号的同時,探索一條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繼承發展之路。”冠雲平遙牛肉企業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