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2月的凱塞林山口之戰是美德兩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首次大規模交鋒,雖然這次戰役沒有産生改變戰争走勢的決定性影響,但是它在雙方軍人的心理上産生了巨大而顯著的作用。财大氣粗的美國大兵本想趁着德意志非洲軍團敗退到突尼西亞之際痛打落水狗,可沒成料到自己卻偷雞不成蝕把米,倒碰了一鼻子灰。而美國軍隊的心态也由這場戰役之前的不可一世,迅速掉落到另一個對立面。
“沒落”的德軍
凱塞林山口戰役之前德國所面臨的軍事局勢,可謂正值由巅峰急速墜落的當口。蘇德戰場上蘇軍剛剛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大捷,德國精銳的第6集團軍被全殲,加上其他部隊以及裝備的慘重損失,幾年來橫掃歐陸的德軍嘗到了切膚之痛,從此之後再也不能掌握戰争的主動權。
■1943年1月31日,德國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内殘餘的90000多名官兵繳械投降,德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失敗。
北非戰場上,曾經風光無限的德意志非洲軍團從阿拉曼大敗而歸,喪失了兩年來在埃及和利比亞占領的全部領土,讓盟軍又怕又恨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也無力扭轉頹勢,隻得率領殘部一路狂奔退到千裡之外的突尼西亞,看來盟軍徹底取得北非戰役的勝利,完全肅清非洲大陸上的軸心國部隊隻是時間問題。
在英國本土上,自從美國參戰以來,越來越多的盟軍士兵和武器彈藥正在集結儲備,将在适當的時機反攻軸心國占領的歐洲大陸,同時對德占領地區、德國盟友以及德國本土的大規模戰略轟炸行動也在穩步地推動。
從以上各個方面來看,二戰前期打得盟軍潰不成軍的德國軍隊已經盛極而衰,是以美軍高層在凱塞林山口戰役之前保持着極其樂觀的情緒,認為他們所面對的是已經“沒落”的德軍,他們也将複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時的軌迹,作為一支強大的、新投入的有生力量狠狠地教訓一下德國軍隊,給對手一點厲害嘗嘗。
■凱塞林山口戰役中雄赳赳向前行軍的美國步兵,很快他們就将領教到“沒落”德軍的真正實力。
高唱國歌的“揚基佬”
與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交手之前,美國大兵們對德國人的心理優勢正值一個u型曲線的右側高峰。為什麼說是一個u型曲線呢,因為在二戰之初,德軍摧枯拉朽的戰績讓全世界震驚:閃擊波蘭,戰敗法國,占領挪威、巴爾幹諸國,進駐北非,深入蘇聯腹地……這一系列輝煌的戰績不得不讓任何國家的軍人所側目。而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國内的恐慌因素和對戰争前景的擔憂也蔓延到軍隊,對美軍的士氣産生了不利的影響,此時美軍對德作戰的心理态勢也一路下跌,達到u型曲線的谷底。
不過随着1942年軸心國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失敗,美國軍人的心态從最低值開始迅速上揚——德國人在蘇聯戰場頻頻受挫,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被“打斷了脊梁骨”;英軍在北非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号稱詭詐多端的隆美爾也無力回天;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中途島海戰的決定性勝利,并在随後的瓜島戰役中重挫日軍,取得了對日作戰的主動權。
到1943年2月時,進抵凱塞林山口的美軍部隊已經擦拳磨掌、迫不及待地期待和德軍過招,他們認為眼前的“沙漠之狐”已成“喪家之犬”,以目前美軍的裝備和火力優勢,取得戰鬥的勝利完全在情理之中。許多美軍基層軍官和士兵普遍抱有這樣的觀念,覺得英國人之前在戰争中的表現太軟弱,後來靠着美國在裝備和後勤方面的大力援助才打赢了阿拉曼戰役,現在輪到美國士兵親自上場對陣德國敗兵,勝算是相當大。
■1943年2月凱塞林山口戰役期間的美國第1裝甲師坦克和軍車隊,美軍士兵們迫切期待在與德國陸軍的第一場大規模對決中取得勝利。
美軍在凱塞林山口之戰時的主力部隊第1裝甲師(隸屬于第2軍),在發起進攻之初是排着訓練時一般的隊形整齊地沖向德軍,同時還用一輛廣播車上的高音喇叭大聲地播放起美國國歌。很多美國士兵正是高唱着國歌向德軍陣地推進,士氣非常高昂,樂觀情緒充斥在美軍上上下下。
交換比1:4
美軍在二戰中的空中優勢和地面部隊的火力優勢是毋容置疑的,這常常是他們取得戰鬥勝利的法寶。抛開空中的壓倒性力量不提,光是地面部隊的裝備就足以讓美國士兵心生傲驕——他們認為美國裝甲部隊的主力m4謝爾曼和m3中型坦克不僅性能遠超英國坦克,也足以戰勝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三号和四号坦克。同時,美軍還裝備大量的裝甲車、半履帶車、自行火炮和輪式車輛,機械化能力超過德軍穩居當時的世界第一。
戰鬥打響之前,美軍的樂觀還展現在對戰鬥交換比的高估預測上。美國第1裝甲師的第2營出發之時,營長阿爾基中校就收到來自第3營營長海托爾中校的祝福,預言他的第2營會取得戰鬥的勝利,比分為“4:1”,意即對陣德國坦克的交換比将達到1:4。
■1943年1月抵達突尼西亞的德軍第501重裝甲營第2連的虎式坦克,他們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将給狂妄自大的美軍士兵一個慘痛的教訓。
美國裝甲部隊當時對于德軍最大的顧忌來自于傳奇的88毫米高炮,因為英軍在北非戰場沒有少吃這種武器的虧。不過在凱塞林山口之戰中美軍将遭遇另一個最大的驚喜——同樣裝備88毫米炮的“虎式”重型坦克。部分美國官兵通過一些管道聽說過德軍裝備重型坦克的風聲,但對于這種坦克的威脅沒有概念,更不知道在接下來的交鋒中他們的直接對手——德軍第501重裝甲營正裝備有這種威力強大的新式武器。
打臉的“第一滴血”
盲目的樂觀和自信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美軍在凱塞林山口之戰的結果也為大家衆所周知,成為典型的負面教材。在短暫幾天的交戰中,冒進輕敵的美軍進入了久經戰火考驗的非洲軍團所設定的火力陷阱,流下了他們在二戰中面對德國人時的“第一滴血”——總共損失183輛坦克和數百輛其它軍用車輛,美國第2軍傷亡、失蹤約6500名士兵,而他們造成德國方面的人員損失數量不到2000人,擊毀德軍坦克僅有20多輛。美國軍官戰前所預計的坦克戰1:4交換比淪為了一個令人難堪的笑話,實際交換比為8:1。這場戰役裡被德軍俘虜的美軍第2營營長阿爾基中校在戰後有這樣的評價:“毫無遠見的計劃事實上判處了這次作戰行動的死刑。”
■隆美爾的指揮車越過在突尼西亞境内行進的一支德軍車隊,領頭的是一輛繳獲的美制m3半履帶車。在凱塞林山口戰役中,德軍繳獲了大批美軍車輛和裝備,其中的很多軍車被非洲軍團作為己用。
從另一個角度看,美軍在二戰中與德國陸軍的首次交鋒所經曆的慘重失敗其實是一筆寶貴的财富,德軍的強大戰鬥力讓美軍清醒了過來——他們所要面對的德國人并不是強弩之末,病老虎也是老虎,即使是一隻走向末路的困獸,也具備強大的殺傷力。尤其是德軍新式重型坦克的威力讓人印象深刻——美國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均難以擊穿它的厚甲,整場戰役美軍沒能擊毀一輛虎式坦克,而對方的88毫米炮可以在2000米以上的距離打擊自己,“虎式坦克恐懼症”就此在許多基層美軍官兵中流傳開來,直到戰争結束也難以治愈。
美國人終于重新審視自身的戰力水準有幾何,并客觀地認識到他們需要在對手身上學習的東西還很多,要想取得北非戰役的勝利不是探囊取物般唾手可得,而距離赢得這場戰争的最終勝利還差得更遠。同時德軍也受到了來自美國人的巨大震撼,盡管美軍的裝甲戰鬥車輛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對美軍的武器和補給的品質和規模都深感震驚和擔憂,一旦這些“美洲菜鳥”在戰争中成長起來,他們在未來的戰場上将發揮出可怕的能量。
■凱塞林山口戰役時指揮美國第2軍的勞艾德·弗雷登戴爾少将(lloyd fredendall),他是以戰的拙劣表現飽受争議,其第2軍軍長職位随後被美軍名将巴頓所取代。
本鏟屎官已開通微信公衆号,更多軍事曆史内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衆号——裝甲鏟屎官(id:panzerc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