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托孤重臣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會被慈禧太後輕松幹掉?

作者:唐風宋月

1861年8月27日,鹹豐皇帝過勞死,臨死前立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遺诏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同輔佐幼帝。

11月8日,就在鹹豐皇帝屍骨未寒之際,慈禧太後聯手恭親王奕訢,以幼帝載淳名義下诏,誅殺肅順,賜死載垣、端華,流放其他大臣,一舉掌控了朝政。

11月11日,載淳登基,廢除了八大臣所拟年号“祺祥”,改明年為“同治元年”。因為這一年是農曆辛酉年,是以這一曆史事件也稱為“辛酉事變”。

“辛酉事變”不但是慈禧奠定其政治地位的開端,也是晚清政府内部權力再配置設定的一次血腥博弈。

為鹹豐寄予厚望的肅順,卻最終以謀逆之罪被斬于菜市口,成了慈禧太後上位的墊腳石。

都說是慈禧殺了肅順,其實肅順的死,也有自身的原因,一句話,慈禧殺他是有道理的。

托孤重臣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會被慈禧太後輕松幹掉?

肅順(1816~1861),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字雨亭,又字豫亭,裕亭。清太祖努爾哈赤侄兒濟爾哈朗七世孫。父親和碩鄭親王烏爾恭額是濟爾哈朗的第十二代王爵繼承人。烏爾恭額有正妻(嫡福晉)一人,側福晉兩人,側側福晉五人。

肅順是側側福晉所生,排行老六,無權繼承父親爵位,每年領着俸銀260兩,祿米260斛勉強度日。如果生在太平歲月,肅順的一生大概隻能是做個閑散宗室,渾渾噩噩混吃等死了。然而,他所處的清季卻不允許他永遠沉淪下層。

機會出現在鹹豐皇帝即位後,鹹豐即位之初,頗有些新開茅廁三天香的意思。可惜先是有失心瘋的洪秀全上司的太平軍造反,不久船堅炮利的英法聯軍又打上門來,内憂外患令鹹豐皇帝焦頭爛額疲于應付,不管不顧不行,打又不是對手。後來,索性做了縮頭烏龜,将朝政托付于兩位宗室重臣,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自己花天酒地去也。

怡親王載垣是康熙十三子允祥的五世孫;鄭親王端華則是肅順的三哥,雖然是同一個爹,但由于端華是側福晉所生(嫡福晉不育),意外成了歲俸銀一萬兩的世襲罔替的親王。兩個鐵帽子王爺雖然名片上一串令人眼花缭亂的頭銜夠唬人,卻都是天字号的草包。好在二人有自知之明,“苦于漢文不甚通達,且自覺才短,對于鹹豐帝的意見,多不能發展,知肅順習漢文,又多知風俗利病,遂合薦其才可大用。”(《清史野聞》)。

鹹豐召來肅順一試之下,果斷委以重任。很快,肅順成了鹹豐最信任的臣下,端華、載垣兩位重臣則以肅順馬首是瞻。

肅順久處下層,熟知“風俗利弊”,知道滿人暮氣沉沉,根本當不得大用,是以向鹹豐皇帝建議重用漢大臣。

托孤重臣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會被慈禧太後輕松幹掉?

自順治入主中原以來,清政權一直推行崇滿排漢的政策,尤其規定,各部院衙門堂司,悉令滿人掌印,漢族官員隻能任副職,有舉手附和權無拍闆權。傳說故宮有一座專供滿族官員觀看的石碑,上書“本朝君臨漢土,漢人悉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雖用漢人為大臣,然不過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孫須時時省記此意,不可輕授漢人以大權,但可使供奔走之役。”

漢人發明了以夷制夷,滿人則針鋒相對以漢治漢。在面臨被夷人殖民的危急時刻,肅順力主打破滿漢觀念,對漢大臣予以重用,不過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

鹹豐雖然昏愦,卻也明白其中厲害,在肅順的建議下,提拔重用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漢大臣。

肅順還有一些常人不能及的地方,“接人一面,終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經年能舉其詞”。憑着知曉風俗利弊與過目不忘的本領,肅順在得到鹹豐皇帝的垂青後,很快由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短短幾年時間内即躍升為經筵值講、鄉試正考官等職,成為鹹豐皇帝身邊一日不可或缺的當紅辣子雞。

鹹豐八年,大臣耆英被殺一事震驚朝野。

耆英是滿清宗室,本身雖然沒有什麼才華,卻因為生不逢時,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成為清末著名背鍋俠。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鹹豐派他與英法聯軍交涉,事情尚沒有眉目卻擅離職守。

鹹豐大怒,交有關部門議罪,以恭親王為首的諸大臣認為适用絞監候(死緩)。大家都明白,耆英不過是在為大清王朝擦屁股,最好是做人留一線的好。哪知肅順認為耆英“不顧大局,遽爾奔回……畏葸潛奔,成何事體?”,“不即行正法……國法何申,官邪何敬?”力主從嚴懲處。

在肅順的堅持下,耆英最終人頭落地。

此前,肅順在任戶部尚書的時候,發現戶部官員A錢成風,“頃年度支百出,而官吏朋奸舞弊,虧至數千萬兩以上”。肅順一查到底,戶部官員及相關人員被抄家者數十人,就連漢尚書翁心同也被連降五級。

托孤重臣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會被慈禧太後輕松幹掉?

鹹豐十年(1860),大臣柏葰涉科場舞弊案被查辦。考慮到柏葰身居高位,又是蒙古大臣,鹹豐就想放他一馬。肅順在鹹豐面前陳說厲害,在他的堅持下,柏葰也被判處死刑。

為官之道,在于花花轎子衆人擡,在講究人情世故的晚清官場,堅持原則的肅順是一股難得的清流。他不但得罪了朝堂之上的高官顯貴,就連普通旗人也得罪光了。身為滿人,肅順卻最瞧不上滿人的庸庸碌碌,幾次建議鹹豐降低旗人的薪俸。

肅順整饬吏治鐵腕反腐,引來朝堂側目;觸動普通旗人利益,更是成了旗人的全民公敵。

然而,肅順的死并非專橫跋扈、目空一切,而是犯了大忌。鹹豐臨終遺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贊襄一切政務,同時規定:八大臣草拟的诏書,必須在首尾處有“禦賞”和“同道堂”的印,否則視為無效。“禦賞”印由東太後慈安儲存,“同道堂”名義上是為載淳儲存,實則由西太後慈禧掌管。

鹹豐這樣安排,是為防止肅順等人坐大的未雨綢缪之舉,也是有意制造沖突。

政治,本身就是一種平衡術,任何試圖打破平衡的嘗試都是冒險。

倘若是慈安,或許會沉默,而慈禧卻是個不甘寂寞、任人擺布的寡婦。

鹹豐死的當天,慈禧本來可以母以子貴,順理成章的成為太後,可是肅順等人有意壓制她,直到第二天才尊其為太後,雖然兩宮并尊,但慈禧比慈安晚了一天。

慈禧嘗試着分一杯羹,當她問起顧命大臣黜陟刑賞如何處置時,肅順當場頂撞道:“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後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覽。”

托孤重臣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會被慈禧太後輕松幹掉?

雖然最後迫不得已同意了将章疏送交兩宮太後内覽,但慈禧這種權力欲極強的女人豈會甘心隻是做圈閱的表面文章?

慈禧與肅順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

最初,當鹹豐帶領後妃近臣一行逃往承德避亂時,僅有的一輛宮車自然是屬于皇帝禦用。其餘上至皇後下至嫔妃宮女無不是乘坐從民間征調的車馬。在行到山路崎岖時,那些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皇宮佳麗難以忍受車輛的颠簸,慈禧(時為懿貴妃)低眉順目請肅順給她換輛車。

本來追随主子逃難就令肅順心煩意亂,這時見她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不顧身份疾言厲色地頂撞道:“爾何人?乃思駕中宮(指皇後慈安)上焉!”

當衆被肅順搶白揶揄,慈禧表面默然,心底卻對肅順恨之入骨。

鹹豐病重的時候,肅順擔心“主少母壯”,奏請幽禁慈禧,或者如漢武賜死鈎弋夫人故事,幹脆直接賜死慈禧。優柔寡斷的鹹豐聽了不置可否,卻在一次酒醉後卻說突噜了嘴,将事情講了出去。史稱“西後聞之,銜肅刻骨。”(另有一說,行“鈎弋故事”為鹹豐主動提出,肅順當時聽了“不敢置一詞”)。

慈禧眼見染指最高權力無望,隻得轉而向小叔子恭親王奕訢暗送秋天的菠菜。

奕訢是道光第六子,曾經是皇位有力的沖擊者,是以始終受到鹹豐的猜忌、打壓。鹹豐死前甯願選擇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也要将這個弟弟排斥在外。

鹹豐逃到熱河躲避英法聯軍,留下奕訢在北京與洋人展開外交斡旋,多少有借刀殺人的嫌疑。弄巧成拙的是,奕訢不但順利完成了戰敗善後問題,甚至在與洋人折沖樽俎的同時結下了私誼。事實再次證明了明槍易躲、家賊難防的俗語,奕訢置之死地而後生,申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負責辦理外交事務。事實上,奕訢在京城中培植了屬于自己的政治小團體。

慈禧明白,想要獲得更多話語權,就得在朝堂之上有奧援,而小叔子奕訢無疑是最佳拍檔。

托孤重臣肅順做錯了什麼事,會被慈禧太後輕松幹掉?

奕訢也希望借扳倒肅順等人趁機在朝堂上擴大影響,于是與慈禧一拍即合,雙方聯手共同對付肅順等人。

1861年9月5日,奕訢以叩谒梓宮為由,趕往承德“伏地大恸,聲徹殿陛”。奠祭禮畢,慈禧立即傳旨召見,雙方“奏對良久”,拍闆決定回京動手。

慈禧擔心政變會引來洋人的幹涉,不同意她垂簾聽政,試探的問奕訢:“奈外國何?”

奕訢當即拍胸脯表示:“外國無異議,如有難,唯奴才是問。”史料證明,在“辛酉事變”中,英法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在與奕訢簽訂了《北京條約》後,“隻消朝廷不在北京,怡親王(載垣)、端華和肅順繼續掌政,我們就不能說中國人民已确實承認了條約”。肅順曾公開表示,“必須将全部歐洲蠻夷通通趕出中國”,英人法人自然對他恨之入骨了。而扶植“處事表現很開明”的奕訢為代言人,無疑是最為符合侵略者利益的,英國駐廣州領事羅伯遜甚至主張将奕訢扶植為傀儡皇帝。

在針對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的政變中,侵略者完全站在了奕訢集團一邊。

國學大講堂: 清史講義 ¥35 購買

在慈禧、奕訢、侵略者三方合力之下,肅順不出意外的束手就擒,喋血菜市口。不久,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英國人與慈禧、奕訢達成了妥協合作,“借師助剿”政策出台,清政府得以苟延殘喘。令奕訢始料不及的是,笑到最後的是他的寡嫂,慈禧在掌控朝政後,将他一腳踢開,開啟了長達48年的專權模式。

鹹豐駕崩後,在奕訢的授意下,京城内外形成一股籲請皇太後垂簾聽政的輿論,而肅順等人堅持“本朝無太後垂簾故事”。

殺肅順時,羅列其罪狀之一為貪墨受賄,哪知道在查抄肅順家産後,發現一共價值不過區區二十萬兩,僅是和珅的五百份之一,搞得奉兩宮懿旨拟稿的軍機大臣曹毓英絞盡腦汁,搜腸刮肚一整天也無從下筆,最終隻得在政治方面大做文章。

鹹豐皇帝低估了慈禧,結果身前安排的政治格局成了空;奕訢小瞧了寡嫂,結果皇帝沒當成,隻撈了個“議政王”的職銜;肅順低估了慈禧,結果失了身家性命。

設若肅順不死,慈禧哪裡有機會上位,更不要說垂簾聽政數十年了。

可悲的是,曆史沒有假設。

繼續閱讀